畢節:把“後半篇文章”寫進搬遷群眾心裡

在納雍縣張家灣鎮大山深處,群聯村四面環山,飲水困難、吃飯困難、出山困難,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

58歲的搬遷戶尚顯軍老家就在這裡。

為了生活,尚顯軍就帶著妻子和小兒子前往浙江務工,一去就是10多年。

回憶起以前的日子,尚顯軍不勝唏噓。

2018年6月,尚顯軍一家迎來了轉機。根據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尚顯軍家被列為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在納雍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鴿子花風情小鎮分得一套60平方米的新房。

小區環境優美,道路四通八達,配套設施完善,新房讓尚顯軍一家驚喜連連。

尚顯軍是一名共產黨員,剛入住安置點時,他所在的白水河社區也剛成立。在社區建設中,尚顯軍積極參與,秉著樂於助人的精神贏得了社區同志和群眾的認可。

2019年7月,尚顯軍被推選為白水河社區黨支部書記。

“現在的生活與以前完全是天差地別,生活充實,還不操心。作為這裡的支部書記,一定全心全意為大家做好服務。”尚顯軍說。

在畢節,如同尚顯軍的情況隨處可見,而白水河社區吸納搬遷戶黨員加強基層黨建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十三五”以來,畢節市基層黨建體系建設全面推進。

數據顯示,全市在縣城集中安置地建立黨工委13個,黨總支9個、黨支部36個、劃分黨小組133個,在其他安置點建立黨支部59個,劃分黨小組32個;已建工會組織135個、共青團組織100個、青年服務隊9個、婦聯組織127個;配備社區幹部400名,從縣(區)直部門和涉及有搬遷任務的鄉鎮抽調462名業務骨幹到安置點組建專班開展工作,組建志願者服務隊288支,實現安置點黨的組織機構全覆蓋。

毕节:把“后半篇文章”写进搬迁群众心里

赫章縣金銀山街道辦事處遠眺(李學友 攝)

“現在在貴州火雲醫療器械有限公司上班,離家非常近,能夠照顧到老人和孩子,在家門口上班的感覺真是太好了。”百里杜鵑坪子社區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高安強說。

坪子社區屬於百里杜鵑管理區縣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住有群眾215戶90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89戶807人。

由於都是從其他地方搬來,搬遷群眾在這裡沒有土地、沒有圈舍,所有的生活物資都要購買,要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社區“兩委”加強統籌兼顧與組織實施。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坪子社區大部分勞動力滯留家中,沒有收入來源,群眾生產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坪子社區黨支部主動出擊,積極對外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生產企業,建立了坪子社區“脫貧車間”,幫助群眾解決就業難題。

“貴州火雲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是坪子社區通過集體資產入股的方式引進的生產企業,對於社區來說,可以就地解決廣大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問題,對公司來說,可以免費獲得生產場地,這樣的合作是雙贏的。”坪子社區黨支部書記李朝介紹。

疫情期間,百里杜鵑還通過安置點所在各村(社區)組織村(社區)“兩委”成員、“10+N”公益性崗位人員、村民小組長等開展返崗就業排查,建立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臺賬,及時收集就業崗位信息,利用微信群、QQ群、入戶宣傳等方式發佈就業崗位信息,解決用工單位用工難、勞動力就業難的問題。

同時,緊緊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項目建設等帶來的就業空間,抓住春耕生產需要使用大量勞動力的機遇,由安置點勞務公司進行宣傳發動,有序組織易地扶貧搬遷閒置勞動力到轄區茶葉、辣椒等基地就地就近就業。

引進“脫貧車間”、引導就地就近就業,只是坪子社區解決就業難題“三十六計”中的“一計”,而坪子社區只是全市眾多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的“社區”之一。

一葉知春。目前,全市有勞動力搬遷家庭共5.79萬戶14.1萬人,已實現就業12.5萬人,就地就近就業5.12萬人。累計完成搬遷勞動力培訓14934人次,佔目標任務數的109.97%,培訓後就業9993人。

全市安置點打造農民工創業園(點)12個,吸納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560人;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就業扶貧車間吸納就業3134人;十大員就業扶貧公益專崗兜底安置易地扶貧搬遷勞動力就業9874人。

截至目前,全市已搬遷勞動力家庭均已實現“一戶一人”以上就業。

毕节:把“后半篇文章”写进搬迁群众心里

大方縣鳳山鄉恆大新村(鄭林華 攝)

“娃娃再也不用起早貪黑、提心吊膽爬懸崖讀書了,十小的條件好、老師們責任心強,娃娃在裡面讀書我們放心。”家住黔西縣錦繡花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趙江華高興地說。

趙江華家搬出之前所在的金蘭鎮瓦房村哈衝苗寨,地處鴨池河岸邊絕壁下,前臨峽谷大河,背抵懸崖峭壁,唯有一條掛在絕壁上的“天路”能夠進出,孩子們以前讀書要花一個多小時翻越2公里懸崖到當地的華山小學。

如今居住問題解決了,娃娃讀書問題也解決了,趙江華說他和妻子要趁年輕安安心心多掙點錢,讓一家人過上幸福生活。

“現在最好的幼兒園就在家門口,再也不會像以前娃娃讀書要走四五里路了。”原住觀音洞鎮石林村的錦繡花都易地扶貧搬遷戶劉德鳳老人說。

在“錦繡花都”安置點,佔地約4900平方米的“錦繡恆大中心幼兒園”引人注目。寬敞的教室被有效地分隔為教學區、活動區、睡房等,標準和城裡的公辦幼兒園一樣。

為了全力保障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子女就學,黔西縣把就學問題放在突出位置,採取強有力措施,統籌從全縣其他學校調劑出100餘名教師,分別增補進黔西五中、黔西十小和金鳳小學,近40名骨幹幼兒教師進入錦繡花都幼兒園,基本滿足易搬群眾子女入學需求。

教育是百年大計,搬遷群眾子女的教育必須配套。

近年來,全市整合原有教育資源和已建成的79所學校,調配教師6302人,妥善安頓適齡學生入學。採取臨時大班額等措施妥善解決7.64萬名適齡學生就學。目前全市列入省掛牌督戰的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規劃配套建設學校24所,總建築面積26.95萬平方米,總投資10.76億元。目前已完工1所、主體完工16所、進行主體施工7所。

除了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事務等公共服務同時得以大力提升。

在醫療衛生方面,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採取新建、改造安置點房屋、由鄰近村衛生室或鄉鎮衛生院提供服務等方式共設置醫療機構139個,實現安置點醫療機構全覆蓋,合理為安置點配備醫務人員866人,為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提供醫療服務。

在社會事務方面,一是低保劃轉全面完成。全市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範圍的困難移民共61701人(其中:原農村低保人數45356人、新納入16345人),安置區農低保劃轉城低保工作全面完成,劃轉率達100%。臨時救助政策落實到位。發放易地扶貧搬遷貧困群眾一次性臨時救助金累計2.87億元,惠及易地扶貧搬遷貧困移民19.16萬人。

毕节:把“后半篇文章”写进搬迁群众心里

易地扶貧搬遷人員在七星關區碧海陽光移民新城智慧溫室內勞作(王純亮 攝)

“葛天緒家以前的老屋破破爛爛的,雨天都會積水,加上他自己又患了重病,日子越過越窮。今年1月,葛天緒搬到了100多平方米的大房子裡,過上了好日子。”何紅豔是金海湖新區甘河街道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幸福小鎮的一名樓棟長,對於她管轄內每家每戶的情況都非常清楚。

“除了詳細掌握每一家的具體情況外,我們還根據各家實際,幫助他們解決就業、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問題。”何紅豔說。

熱心腸的她不僅把樓棟裡的住戶細緻地摸排了一遍,還經常到搬遷群眾家中,與他們溝通交流,談思想、講政策,傾聽貧困群眾心聲,積極為搬遷群眾排憂解難。

“只要真心實意為老百姓做實事,他們都會記住你,如今很多群眾見到我都會熱情地打招呼,有的還會拉著我嘮嘮家常。”何紅豔說。

為了讓搬遷群眾儘快融入城市生活,甘河街道逐漸向後續扶持和社區管理轉變,積極在幸福小鎮構建了“居委會—網格—樓棟”的縱向網格化管理層次,實施網格化管理和樓長負責制,明確網格包保幹部,建立跟蹤對接協調服務機制,定期開展走訪幫扶,確保每一名搬遷群眾都納入有效管理。

據悉,甘河街道充分整合現有資源,不斷提高安置點管理和服務陣地化、規範化、科學化水平。目前幸福小鎮正抓緊建設和完善學校、幼兒園、衛生室、社區服務中心、警務室、便民超市等配套設施,不斷滿足搬遷群眾就醫、就學、就業等方面的需求。

為了讓全市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實現文明和諧安全有序,畢節大力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合理設置街道15個,建立社區居委會91個、居(村)民小組586個,設置警務室86個、配備警力342人,建綜治中心90個,劃分網格401個、配備網格員991人,建立技防視頻監控設施1419臺,設立矛盾糾紛調解組織220個719人、排查矛盾糾紛759件,設置群防群治組織179個3365人,安裝視頻監控1422個,安裝智慧門禁5458個,實現安置點管理全覆蓋。

毕节:把“后半篇文章”写进搬迁群众心里

威寧自治縣五里崗街道欣園社區陽光馨區(王純亮)

4月8日,大方縣九驛街道新市民·追夢橋服務中心邀請到該縣康馨天俞精神病醫院心理學研究專家趙天正到奢香古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為搬遷群眾開展心理疏導講座,幫助群眾排憂解難,讓搬遷群眾“快融入”。

織金縣從搬遷群眾中組建了3支文藝宣傳隊,推進移風易俗宣傳教育;聘用法律顧問8人,提供法律諮詢及援助20餘次,推進社區法治化水平,讓搬遷群眾“快融入”。

黔西團縣委組織青年志願者積極參與,對易地扶貧搬遷學生開展心理輔導,採取多形式結對幫扶,讓搬遷群眾子女儘快適應新學校,實現“快融入”。

……

一處處、一樁樁,都是全市大力加強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體現。

據統計,目前全市建成文化服務中心135個,覆蓋率達95.74%,建有圖書室 121 個、宣傳欄190餘塊、文體廣場139個、四點半學校60餘所、鄉愁館24個,配備廣播器材90餘套,體育器材110餘套,組建業餘文化團隊、健身團隊等270餘個;開展“講習”活動3200餘場(次)、普法教育1020餘(次)、“烏蒙號角·智慧列車”行動工程活動4000餘場(次)、“三下鄉”活動16場。通過開展各種“套餐式”活動,有效激發搬遷群眾的內生動力,豐富了精神文化生活,32餘萬人(次)搬遷群眾得到教育。

“搬得出”,這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前半篇文章”,屬於“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解決之策。

而“穩得住”和“能致富”,則是易地扶貧搬遷的“後半篇文章”。

“十三五”期間,畢節全市搬遷28.48萬人,已全部完成任務。

廣廈千萬間,百姓俱歡顏。

只有建設好基層黨建、培訓和就業服務、基本公共服務、社區治理、文化服務這“五大體系”,努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才能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全面提升搬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毕节:把“后半篇文章”写进搬迁群众心里

推薦

閱讀

毕节:把“后半篇文章”写进搬迁群众心里

看貴州農村產業革命在威寧的生動實踐

記者:史開雲

監製:許學義 編審:羅欽 編輯:張河源

毕节:把“后半篇文章”写进搬迁群众心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