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暴跌的背後:2.5億桶石油飄在海上,無“家”可歸


快去買油?

2.5億桶原油漂泊海上

前日美國原油刷出史無前例的負價格之後,很多人都在分析其背後原因,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細節也慢慢浮出了水面。

當然,大原因只有一個:

新冠疫情造成全球交通系統大癱瘓,經濟下行,石油需求前所未有地迅速崩潰。

全球航運巨頭Clarksons Platou4月21日在一份研究報告中披露,儲存在海上的石油已增至近2.5億桶,全球海上儲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

油價暴跌的背後:2.5億桶石油飄在海上,無“家”可歸

據外媒報道,交易商紛紛派遣油輪遠征尋找最佳的儲存地點,造成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航運活動。例如,兩艘原計劃從印度發往歐洲的柴油類油輪已經改變航線,駛向儲存空間更富裕的紐約。

比利時超大型油輪船東Euronav NV也說,隨著現貨市場走向“平流層”,船隊中越來越多船隻會被用作儲存。

總部位於荷蘭鹿特丹的Royal Vopak是全球最大的獨立石油存儲公司。該公司首席財務官 4月21日表示,新冠疫情下供過於求,交易商儲存原油和精煉燃料的空間已經被佔滿。

按這位CEO的說法:“我們終端上石油的可用容量幾乎賣光了,Vopak全球範圍內的儲存空間,只要不是還在維修中的幾乎都沒了,我聽說其他地方也是這樣。”

根據路透的統計,目前至少有60艘超大型油輪(VLCC)被用來儲存多餘的石油,而這些油輪的石油裝載量高達200萬桶/艘。

4月初時,被原油填滿的VLCC數量還僅為25-40艘,而2月份更是不到10艘。更誇張的是,除了儲能驚人的VLCC之外,貿易商們還使用了其他小型油輪進行儲油。這導致許多港口停泊的船隻數量大幅增加,甚至影響了其他海運業務的開展。

當前,由於石油需求很少,導致油輪不得不被當做儲存倉庫,在海上漫無目的的漂流者。

囤貨砸手上?

上一次海上浮式儲油的數量達到這麼高的水平,還要追溯到2009年。但當時也不過1億桶多一點。

在這些油輪中,可負載200萬桶原油的超大油輪(VLCC)數量多達60艘。

油價暴跌的背後:2.5億桶石油飄在海上,無“家”可歸

隨著人們瘋狂搶租油輪,用來囤油的VLCC數量急劇增加。2月還不到10艘,到了4月初就大幅增加到了25至40艘。才半個月過去,又增加了一、二十艘。

搶租油輪的主要有兩類:一是沙特等產油國,他們生產出來的原油太多了,銷量增加遠遠落後於生產速度,以至於不得不用油輪來存儲。


油價暴跌的背後:2.5億桶石油飄在海上,無“家”可歸


二是貿易商。他們囤油之所以如此瘋狂,主要是因為產油國們大打價格戰導致現貨暴跌,需求又因疫情而崩跌,從而令市場的升水結構急劇擴增至歷史罕見的水平。

在他們看來,與其現在在最便宜的時候出手,不如囤積現貨用於數月後期貨合約交割,可能會有比較豐厚的利潤。

但對不少貿易商來說,此前吃進的原油實質上是砸在手裡了。這也有了前幾天瘋狂拋售行為的發聲。

而陸地油罐可用空間寥寥,所以,利用油輪在海上儲油成了最炙手可熱的交易。

OPEC和其他產油國雖然達成了創紀錄規模的減產協議,但最早要到5月才開始。在此之前,嚴重的供應過剩不僅不會緩解,反而還會加劇。

而新冠病毒仍在擴散,歐美社會和經濟尚未恢復正常,連復工也只在少部分地區剛剛開始。

有鑑於此,分析師們預計,海上囤油的熱情仍將居高不下,用於囤油的油輪數量在未來幾個月仍將增加,VLCC的數量預計最多會增加到100到200艘。

油太多了

這幾天網上流傳著一個段子:

1月武漢加油;

2月中國加油;

3月世界加油;

4月油太多了。


油價暴跌的背後:2.5億桶石油飄在海上,無“家”可歸


新冠疫情對實體經濟的衝擊力幾乎在所有人的預測之上,禁足令導致人們出行需求大減;

同時,經濟的停擺導致本來需要原油做原材料的製造業也停工了,需求幾乎只有疫情爆發前的1/10.。但偏偏幾大產油國還要趁機佔領更多市場。

在需求崩潰,供應幾乎無限的奇葩局面下,石油也一步步成了負資產。儘管有地板價的支撐(不會低於40美元一桶),國內鐵板一塊的油價也有了鬆動的跡象。

目前,國內煉廠之前進口的高價原油還需要消化一段時間,進入下半年之後,低價原油逐步進入國內,這也將繼續加劇下游銷售環節的競爭。

比如,重慶的一家民營連鎖加油站,從4月份開始,92號汽油和95號汽油都有不同程度的優惠。

油價暴跌的背後:2.5億桶石油飄在海上,無“家”可歸

即便在三桶油的壟斷之下,由於供嚴重大過求,國內油價下調是不可迴避和強制調控的市場行為。

畢竟,國際油價都這麼低了,再以地板價的名義予以強行控制,還好意思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