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河北曲陽縣位於華北平原西部,太行山東麓,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設立,是我國成立時間最早的一批郡縣。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

“城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山指古北嶽恆山,今稱大茂山,曲陽因建於恆山山脈彎曲的陽面而得名。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設恆山郡,曲陽屬恆山郡管轄,後因避文帝諱,改稱常山郡,著名的常山趙子龍就誕生於此。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河蚌繪·曲陽縣城垣圖,根據光緒三十年《曲陽縣志》繪製。

北嶽廟是曲陽第一名勝,該廟始建於南北朝,興盛於北宋,至今保存基本完整。北嶽廟佔了曲陽老縣城面積近三分之一,主祭北嶽大帝的建德寧之殿是我國現存最大的元代木結構建築,院中古木參天、碑碣林立,氣象森然。河北中部地區曾是北宋與遼國的邊境,這片區域內廟宇塔寺眾多,而且大都建築質量精良。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後,邊境日趨安穩,曾經的軍備競賽變成了軟實力比拼,於是地標建築成為比賽項目。正定大佛寺、曲陽北嶽廟、定州料敵塔、薊縣獨樂寺、祁州藥王廟、涿州雙塔、新城開善寺乃至山西境內的應縣木塔、大同寺廟群等奇蹟建築都興建於這一時期。寺廟可以增加文化點數,高塔用於軍事瞭望,兩國在邊境地區都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留下了一批古建精品。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河蚌繪·北嶽廟德寧之殿圖說。

歷史上撲朔迷離的恆山與北嶽廟

說到我國的名山大川,歷來首推五嶽。

古人對高聳入雲的山峰往往心生敬畏,再加上雲、雨、泉、林的小氣候有利於生產活動,產生了原始的山神崇拜。後來官方以經常活動的中原地區為中心,按照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冊封五座高山,分別為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和中嶽嵩山。遠古時期的五嶽有不同說法,會稽山、湘山、霍山也曾被列入過五嶽名單,後來隨著疆域逐步擴大、五行學說的興起和大一統觀念的形成,五嶽在漢武帝時正式定型。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列舉的五嶽大抵與今日相同。帝王們封禪五嶽,象徵著受命於天,是古代最高等級的祭祀儀式。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保存於登封中嶽廟中的《五嶽真形圖》,繪製了五嶽平面圖,並標明瞭掌管五嶽之神。

峻極於天的五嶽各有一位天神掌管,每座山建一神廟祭祀,稱為岳廟。岳廟一般位於山腳下不遠,方便祭祀和登山,然而唯獨北嶽廟周圍並沒有山。古北嶽今稱大茂山,位於北嶽廟正北72公里的河北唐縣,而現在的北嶽恆山更是位於曲陽西北200公里處的山西渾源。所以曲陽一直有廟無山,在一千七百年間,祭祀北嶽恆山大都是遙祀,遠遠的拜一下,也看不見山在哪兒。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河蚌繪·北嶽恆山與北嶽廟位置圖。

其實漢代的北嶽廟也位於古北嶽山腳下,後來此地長期於農耕與遊牧民族拉鋸的前沿,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在今日曲陽境內修築了北嶽廟。後晉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古北嶽正式劃入遼國境內,山下的北嶽廟毀於戰火。於是宋代開始在曲陽境內遙祀恆山,北宋名人蘇軾、韓琦都曾來此留下碑刻。到了明代中後期,河北境內發生幾次大地震,古恆山崩塌嚴重,景色大打折扣,山上廟宇也大半損毀。到了清順治年間,北嶽恆山變為了渾源境內的恆山,順治十七年(1660年)以後,官方祭祀改在山西境內,不過河北當地民間的祭祀一直延續至民國,曲陽北嶽廟經多次修繕也保留至今。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北嶽廟德寧之殿,拍攝於2014年。

德寧之殿,現存最大的元代木結構建築

我們曾兩次到訪曲陽縣城,一次是冬天一次是夏天。城區面積不大,呈方正的棋盤式佈局,街道狹窄,灰濛濛的。北嶽廟位於老城中心偏西,原名“北嶽安天元聖帝廟”,恢宏的建築使它在灰暗的縣城裡遺世獨立,廟門前寬闊的廣場上有很多老頭在打牌曬太陽,停滿了自行車和電動車。北嶽廟採取嚴格的中心對稱格局,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著石牌坊遺址、東西蓮花汪、朝嶽門、凌霄門、三山門、飛石殿遺址和德寧之殿。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北嶽廟朝嶽門及門前石牌坊遺蹟。

山門前的石牌坊如今僅剩一米多高的幾根石柱子,走進山門,迎面是御香亭,修建於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亭為平面八角形,重簷三滴水攢尖頂,花琉璃脊,內外簷柱各八根,四面設券門,臺基高1.5米,玲瓏俊俏。御香亭是進門時進香更衣的地方,皇帝本人或委派的官員需要在此跪拜,焚香三柱以謝神恩。嘉靖皇帝崇尚道教,在位期間對於五嶽名山的祭祀搞得如火如荼,北嶽廟也留下了相當多的這一時期遺蹟。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北嶽廟御香亭。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御香亭內部樑架。

再往裡走要經過凌霄門和三山門,凌霄寓意高聳入雲,邁過此門象徵著已達天際。三山來自於傳說中神仙居住的海上三山,方丈、蓬萊和瀛洲,邁過此門象徵抵達仙界。三山門後原有一座飛石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曾是北嶽廟僅次於德寧之殿的第二大建築。相傳當日舜帝來祭祀北嶽恆山,半途遭遇風雪,此時古恆山上有一巨石飛落到此,得名“安王石”,於是建廟祭祀,不必爬山了。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北嶽廟飛石殿臺基。

這個傳說解釋了北嶽廟距恆山本體很遠的原因,此說最早出現在明代,明代史料有當地落下隕石的傳聞,估計是人們據此附會。到了明末,渾源境內的北嶽恆山也出現了飛石記載,說石頭原本就是從山西飛過去的,兩地差了二百多公里,使點勁飛過去也不是不可能。清宣統元年(1909年),飛石殿毀於火災,僅存臺基,石頭究竟從哪兒飛過去的已不再重要了。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北嶽廟正殿,德寧之殿建於元代初年。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德寧之殿雨棚。

德寧之殿是北嶽廟的核心,大殿始建於北魏,北宋淳化二年(991年)重修。現存建築建於元至元七年(1270年),佔地2000多平方米,高25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重簷廡殿式,琉璃瓦剪邊和花脊,青瓦蓋頂,整個建築結構嚴謹,保存著宋、元時期的建築特徵,在建築史上有著重要價值。大殿正中懸掛著一塊高3米,寬2.4米的長方形木匾,匾心為綠色,上書“德寧之殿”四個蒼勁的楷書大字,上款“奉旨重修真定路轉運使司經歷官李庭瑞奉誠明真人命書”,下款“大朝至元七年正月一日施主建”。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德寧之殿元代木匾。

至元是忽必烈的年號,修建大殿的1270年,嚴格意義上說還屬於南宋,此時元朝還沒確定國號,故稱“大朝”。第二年忽必烈正式稱帝,取《易經》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國號大元。匾上寫的誠明真人原名張志敬,是全真教丘處機之後的第八代掌門人,奉忽必烈之命擔任北嶽廟工程的總監。五嶽廟全部為道教寺院,德寧之殿主祀北嶽安天元聖帝,也稱北嶽恆山之神,相傳本尊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大殿內存有元代壁畫,這是北嶽廟的鎮殿之寶,最大一幅面積達216平方米。壁畫承襲唐代畫家吳道子的畫風,佈局完整、疏密得當,技藝精湛。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德寧之殿內部神像,2014年時,兩側壁畫正在維護。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德寧之殿壁畫。

大殿兩側壁畫名為《天宮圖》,東壁為“雲行雨施”,西壁為“萬國咸寧”,各高6.5米,長17.7米。畫中所繪人物最高3.3米,線條流暢自如,著筆工整,色彩濃淡適度,旗幡衣帶,隨風飄佛,形象優美,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東壁的巨龍,形體蜿蜒,兩眼光亮,四爪蒼勁,若浮若動,特別是西壁的“飛天之神”,俗稱“曲陽鬼”。人物相貌猙獰,毛骨森奇,肌肉粗健,橫槍倒戈,順風飛奔,實若騰雲駕霧,為德寧之殿壁畫的代表作。兩壁畫人物共73個,形態各異,無一雷同。在大殿北面牆壁畫有《北嶽恆山神出巡圖》,這幅壁畫長27米,畫中人物最高達6.5米,次高3.3米,氣魄極大。德寧之殿壁畫鮮明的時代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我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河北曲陽(1)·一座被官方遺棄的北嶽廟,曾與北嶽恆山長期分居

壁畫中的曲陽鬼形象,位於西牆正中。

延伸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