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資源大國伊朗這麼窮?

作為中東石油大國,伊朗的石油儲量位居全球第四,僅次於委內瑞拉、沙特和阿聯酋。每年僅石油、天然氣、礦石的外匯創收,就高達上千億美元,可以說收入頗豐。

按理說,伊朗應該非常富有才是。但是,實際上伊朗國內的民眾卻非常貧窮,失業率高達25%以上。

再看看周邊,同樣是中東的沙特、卡塔爾、科威特等國家,都富得流油。人民收入很高,社會福利完善,幾乎人人開豪車,家家住別墅。有的還上了全球高收入排行榜。為何伊朗卻混得窮困潦倒、民不聊生呢?

一、巴列維時代的輝煌。

其實,在霍梅尼發動伊斯蘭革命之前,伊朗也曾經闊過。那時的伊朗國庫充盈、軍事強大,人民生活優越、思想開放西化。

特別是1963年 “白色革命”後,伊朗進入高速發展的黃金十年。GDP的年均增速達到10%,人均產值從1962年的200美元,猛升到1978年時的2000美元。

在美國的支持下,擁有大量財富的伊朗帝國,購買了大量武器。軍隊實力在中東無可匹敵,誰見了都得繞著走。伊朗因此成為美英法蘇後的世界第五大軍事強國。

當時的伊朗,還廢除了封建愚昧的宗教思想,推崇自由開放的生活方式,實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和男女平等。女人不僅不用像現在這樣戴頭巾蒙面紗罩黑袍,還能上學、工作、參加選舉。

雖然當時貧富差距也較大,但主要體現在地域差別上。大城市的人們生活條件更優越,邊遠小地方的民眾也衣食無憂。人們工作之餘,還會前往世界各地,度假旅遊。

那時,伊朗國庫中的外匯儲備,高達4000億美元。對外還有幾百億美元的債權。

二、軍事開支巨大。

可是後來,由於改革觸動了教士階層的利益,霍梅尼鼓動伊朗境內的伊斯蘭信徒,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

霍梅尼掌權以後,很快和美軍斷交,並且馬不停蹄對外輸出革命。出錢出槍支持什葉派聖城納傑夫的教徒起義,鼓動他們推翻遜尼派薩達姆政權,兩伊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一打就是八年,每年消耗財富500億美元以上。等到戰爭結束,巴列維所留存的一點家底蕩然無存,還倒欠了幾百億美元的外債。

窮兵黷武、急於擴張的霍梅尼,為了實現從統一伊斯蘭到統治整個中東,再到擊敗西方的宏偉藍圖。他又大力支持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黎巴嫩真主黨等什葉派新月地帶武裝,花費了大量的財富。

特別是在敘利亞內戰中,伊朗更是出兵十萬,以及數百億美元和大量物資援助,幫助什葉派的阿薩德政權不倒。這些海外的軍事援助,佔到伊朗國防開支的一半左右。

再加上伊朗近60萬人的政、教兩支軍隊,一千萬左右的預備役。裝備這些武裝力量的武器、導彈研製、軍隊建設等,都需要鉅額的資金。

三、教士階層腐敗壟斷。

伊朗是個政教合一國家,權力掌控在教士階層手中。這些人利用權力之便,隨心所欲佔用和分割國家財富,形成特權階層。

這些權貴階層壟斷著伊朗石油出口,貪腐現象極其嚴重。

根據美國製裁報告顯示,在美國的伊朗高官子女中,沒有綠卡的,僅僅只有5000人。他們存放在美國銀行的資產,就高達2500億美元。

四、西方國家長期制裁。

由於霍梅尼堅決反美,野心勃勃意圖統治整個中東。因此,伊斯蘭國度的伊朗並不被西方國家所接納,長期遭到經濟制裁和封鎖。

其它海灣國家都成為西方社會的寵兒,靠石油換回的美元,在海外大量投資,以錢生錢。特別是沙特,在美國和西方高科技公司中的投資多達2萬億美元。這樣,一旦石油經濟疲軟,僅靠這些海外投資,仍能安享富貴。

特朗普上臺後,加大了對伊朗的石油禁運。伊朗石油出口量,從之前的每天250萬桶左右,下滑到如今不足30萬桶。再加上沙特最近大打價格戰,伊朗的石油收入,每天僅有1000萬美金不到。這對於要維持軍事擴張和社會運轉的伊朗來說,確實壓力重重。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軍事擴張和教士壟斷的神權國家體制,加上遭受制裁造成的伊朗經濟持續低迷。因此,能分給維持民生的支出,所剩已經寥寥無幾。

生活艱難的伊朗底層民眾強烈不滿,他們指責神權國家窮兵黷武,不顧平民死活,甚至有人喊出了恢復巴列維王朝的口號。可以想象,伊朗將來會更加動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