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漢匯聚,版圖上的衣櫃文化。在大唐,怎麼穿才算潮流?

引言:

唐代大融合帶來的大開放,隨之而來的是中原核心文化的變遷和進步。在盛唐之後,漢人們保守且拘謹的生活形象得到巨大的改變,其中女性的變化又是最為巨大的。唐朝商隊走南闖北,東至日本,西至西域和波斯,既是帶去文化,也帶來他族的特色。而外邦人士慕名而來,形態各異,夾雜在長安街頭,唐代的綜合文化因此改變。其中最明顯的便是“服裝”這一衣表形式,從保守到開放,追求休閒和美態,而當年的那些現象,在古代封建史中,也是罕見的明珠。

眼前一亮的唐代漢服(一)

唐代人的服裝是大膽的,對於“禮制”的挑戰不謂不大。布料少,顯軀體,是唐代女子所追求的一種裝扮美。“半臂裝”和“露裝”是唐代女子常見的漢服形式,其兩種服裝都是有露出一部分身體,其中後者的“露裝”則更是開放至極。

前者“半臂”的設計源自於衣服袖子的裁剪,女性得以露出一部分手臂皮膚,而領口留出也是極大的,沒有完全遮蓋胸前的皮膚,留出一個矩形的空白處,但因為還會在衣服前綁上“結帶”,有著一定的遮擋作用。因此“半臂裝”看起來既顯得大方端莊,也不失禮儀。“半臂裝”是和裙子連接在一起的,這被稱為“襦裙”,是中國古代漢服“上衣下裳”的傳承特色。襦裙下襬往往都是一條紅色的裙子,中間束著華麗的腰帶,腳下穿的是“雲頭錦鞋”,因為雲頭錦鞋主要是平底鞋,所以唐代女子的“半臂裝”打扮,有著一種近代民國“旗袍裝”的意像在其中,當然,頭飾方面,唐代女子則是要更加用心,從盤發到簪子,都有十分複雜的手法,整套裝扮下來,體現的是女子的富有神秘氣息的美感,稍微露出的白皙皮膚,更讓人能感受到女子身上那獨特的“柔美意態”。

潮流搭配:彩色襦裙(半臂裝)+腰帶+雲頭錦鞋。(主要穿搭人群:唐代貴族婦女以及名媛為主,唐代中後期,貴族侍女也開始普及這類裝扮)

胡漢匯聚,版圖上的衣櫃文化。在大唐,怎麼穿才算潮流?

雲頭錦鞋


半臂裝僅是露出部分肌膚,都已是堪稱大膽的一步,因此“露裝”不得不說是唐代女子服裝思想的巨大進步,而且露裝也是古代女子最大膽的服裝之一。露裝與其名稱是相符的,它的根本設計還是基於襦裙之上,但和“半臂裝”不同的是,“露裝”的核心在於材質是絲綢,唐代的絲綢以“薄”為著稱,這就意味著,絲綢織成的“露裝”,遮擋效果極小,而且身著露裝的婦女,裡面一般也很少穿著打底衣物,所以,露裝的開放程度不僅僅是“大”可形容的。唐代畫家的《簪花仕女圖》裡面的女性角色,身著的就是“露裝”。

不過也因為“露裝”的過於暴露,在唐代中後期,一般女子都會披上一件絲綢“披肩”作為遮擋。披肩的作用與早期的“冪籬”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冪籬”源自西域,是一頂巨大的輕紗帽子,用於遮蓋女性體表,從頭到腳。但據《新唐書》的記載:“初,婦人施冪籬以蔽身,......武后時,帷帽益盛,中宗後乃無復冪籬矣”。隨著“帷帽”的出現,武則天時代“冪籬”就不再流動了,到了後來,女性也不再戴帷帽了,直接以“絲綢披肩”裝扮,可在形象的觀賞上,不得不說露裝更能體現出唐代女性“以肥為美”的體態精髓。

胡漢匯聚,版圖上的衣櫃文化。在大唐,怎麼穿才算潮流?

露裝


潮流搭配:絲綢襦裙(露裝)+腰帶+絲綢披肩+雲頭錦鞋。(主要穿搭人群:李唐公主,以及部分皇室成員的侍女,到了晚唐,才持續開放至貴族婦女)

唐代女性漢服解放的根源

一、佛教的潮流因素

佛教在唐代盛行,成為主要的宗教潮流。中國自古以來以禮法對女性禮儀的束縛極大,但同唐代的特殊對比來看,最終還是宗教的潮流佔據上風。佛教向來都不注重衣表的多少,如佛教代表的幾個佛祖,圖像都是敞開胸口,衣物極少,而敦煌壁畫裡更是有“裸體”飛天,這都表明了,因為宗教教義的寬鬆緣故,唐代服裝的束縛得以放鬆,因此,女性才可以找到自己的風格展現自我,不論是半臂裝還是露裝,都是唐代女性對自我探索的一次大膽嘗試。

二、武則天曾引領女性地位提高

武則天同樣處在盛唐文化爆發的時代,她的執政光陰,對唐代女性的輔助作用還是非常大的。不論武則天行帝皇之事是不是禁忌,不可否認的是,武則天讓唐代女性地位開始變得高了起來,而且在朝中,女宰相上官婉兒,韋后等人的存在,更是代表著女性的地位上升。而且從武則天執政期間,“冪籬”的逐漸消失,也可以看出武則天對女性衣著文化的一種扶持,不是明面上的,但起碼保證了一種態度,且“半臂裝”的代表人物永泰公主,正是生在武則天的執政時期。

胡漢匯聚,版圖上的衣櫃文化。在大唐,怎麼穿才算潮流?

現代復古“唐女裝”


回鶻風格,異域潮流(二)

回鶻在唐代是個大民族,他們同樣也是匈奴文化的一個分支,所以歲月底蘊也是極其深厚。回鶻裝來到大唐,最驚豔者依舊是屬於女性。但回鶻裝和開放的漢裝不同,回鶻裝的衣著十分嚴密,沒有暴露的部分,其主要的特色不在於展示身體的美態,而是利用諸多珍貴的材料、裝飾加上細膩的製作,最後成為華麗的服裝,展現的是物質美。

回鶻女裝的設計是精妙的,先是整體的風格,是以“外寬內窄”的形式呈現。外寬的表現在於回鶻裝的整體架構的寬鬆程度很大,看起來十分大方,但女性穿著時,袖子部分則是緊身窄口的,這就容易形成兩層衣服的視覺感受。回鶻裝的領口十分之密,只低於喉嚨部分,而領口的表現是大反領,上面繡著斑斕的圖案,有著色差的美感和對稱性,回鶻裝也是類似於“襦裙”的一體裝,但回鶻裝的裙襬是緊貼著地面的,在外人看來,就看不到女性的足部。衣服的圖案和紋路也是非常用心,一般貴族所穿著的回鶻裝,都是以極多金屬、珠玉作為鑲嵌,而且有著金色的縫合紋路,富貴的滋味,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來。回鶻裝的最後點睛之筆在於“髮簪”和“頭冠”,回鶻的髮簪一般都是兩個,而且在盤發之前,還要盤“回鶻髻”,最後才插上髮簪,帶上女冠。只有頭部和衣著完整的配合,才能體現異域的服飾美感。

胡漢匯聚,版圖上的衣櫃文化。在大唐,怎麼穿才算潮流?

回鶻裝


潮流搭配:回鶻式封閉襦裙(回鶻裝)+腰帶+回鶻髻+女冠+雲頭錦鞋(主要搭配人群:貴族階級,回鶻裝扮是小眾的喜好群體,並不普遍,也因為獲取渠道難得,一般人家無法穿戴)

回鶻文化深入大唐

絲綢之路是回鶻和中原漢族交好的開始,隨著盛唐的不斷崛起,貿易越來越旺盛,不論是唐人到回鶻,亦或是回鶻人來到長安都已經不再罕見。回鶻有著全面的文化和主要特色商品來到大唐,從吃到用,其中“回鶻服裝”只是其中一個分部罷了。

但唐女子穿著回鶻服裝,這裡面又體現了兩個地域之間的外交親密形態,唐代雖說是個開放的時代,但同樣不會接受敵對勢力的文化特色。絲綢之路持續以來,回鶻民族實則在一直享受中原商隊帶給其的利益和驚喜,於是在中原文化的不斷輸入的同時,他們也會反饋一定的文化給予中原。如最早的“冪籬”,就是來源於西域地帶的文化,這和回鶻本身對女子的“遮掩性”是同出一脈的。而回鶻裝的“襦裙化”,又不得不說是受中原服裝的影響而改變,因為襦裙早自戰國時代便誕生,因此,回鶻裝是雙方文化交融的一個見證,大到方方面面,小到一件回鶻服,都能看出兩種文化的影子。

胡服的遊牧色彩(三)

胡服來自於草原的“毛皮”文化,中原自古以來和草原的區別就在於主要資源的獲取對象。唐代的接觸胡人十分之多,北到突厥部分,西到波斯,或是回鶻與吐蕃,都是胡人領域,他們因為第一產業的緣故,平時的衣物材料不是植物纖維,而是份量足夠的動物毛皮。

唐代男女性都受胡服影響,對於女性來說,胡服的緊身設計,材料的溫暖程度就很令人喜愛,胡服往往沒有太多的花哨,整體給人的感受就是幹練。到了唐代女性的手上,如何搭配胡服就成了大學問,平常最常見的就是胡服衣裙,然後在腰間束上皮腰帶,穿上皮鞋,如果是平民百姓,那麼就會在頭上綁一個胡人常綁的頭巾,以束住頭髮,如果是貴族,那麼往往都是戴胡帽,或者是戴“蕃帽”。

潮流搭配:毛皮衣裙+皮靴+胡帽(蕃帽)+腰間裝飾+皮腰帶+盤胡發(全民適用)

而胡服影響最深的還是唐代男性,唐代男性經歷過胡服的衝擊,發現了胡人服裝的耐用性,於是,在士族階層,穿起胡服便成為一種時尚,到了後來宋明時代的男性常服,都可以找到很多胡服的基因。

唐代男子最常見的搭配:襆頭(襆巾)+毛皮錦衣+腰帶+腰間吊飾+皮靴

胡漢匯聚,版圖上的衣櫃文化。在大唐,怎麼穿才算潮流?

胡服胡帽

結語:

唐代的衣著文化被稱為“曇花一現”,根源在於女性服裝的大膽,個性的釋放。自古以來,男女地位的不對等,導致男性服裝如何變革都不算奇怪,因此,可見唐代女性打破封建束縛的難度之大。而唐代人的服裝,實則也是大一統文化結合的一個時代縮影,是盛唐和諧關係的一個重要見證,也是那樣的時代,才可以隨心所欲,搭配風格,打造屬於自己的“時尚達人”。


參考史料:《新唐書·車服志》《唐會要》《中國唐代服裝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