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你對這件事你到底有什麼誤解?

《黑客帝國》用三部系列電影塑造了一個龐大的未來世界。電影融入了大量哲學元素,如存在主義、結構主義、宿命論、虛無主義等等。直到今天,因為巨大的解讀空間,它的諸多劇情仍然還在一個眾說紛紜之中,也因此,它就像一個解謎遊戲,成為我心中無法超越的科幻經典之一。


“做自己”,你對這件事你到底有什麼誤解?



佛教裡說,人身難得。

因為這個世界上能夠思考、反思、做選擇的只有人類,而其他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都不能。

憑自由意志生活,實際上是人活著的本質。

所以,自由意志說到底是什麼,是你可以做的每個“選擇”。

電影中墨菲斯對尼奧說,“你不是到這裡來做選擇的,你已經做了選擇。你到這裡是為了弄明白你為什麼這麼選擇。

這句話頗有深意。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已經是一個靈魂所做的最不平凡“選擇”,而我們最終離開這裡的時候,最好是帶著對“答案”的領悟——“我為什麼來到這裡”,是否不虛此行?

可能這就是人生意義,也是“做自己”的真正含義。

剛才說了關於哲學文化的各種解讀,下面我們也可以從微觀個體的心理特徵來試圖理解這部電影。

假設我們為主角尼奧做一個心理自傳,它可能會有一個名字叫做——《自我(救世主)的誕生:從覺醒到完成》。

而尼奧做了什麼“選擇”,完成了他的命運呢?

1、 選擇“真相”

尼奧生活在矩陣裡,是一個普通的公司職員,業餘時間是一個網絡黑客。

在內心裡他一直有一種,“這裡不真實”的感覺,說不清楚為什麼。

女主角崔尼蒂和真實人類的首領墨菲斯在尋找打敗機器的“救世主”,她找到了尼奧。

崔妮蒂對即將面對真相的尼奧說:“我知道你來的目的,還有你在做什麼。我知道你輾轉難眠,每天晚上都獨自一個人,坐在計算機前工作。你在找他(指的是人類首領墨菲斯)。我也曾找過同一個人,當他找到我,他說其實我不是在找他,而是在尋找一個答案。有個問題驅使著我們,尼奧!這問題把你帶來這裡。”

她沒有說“我找到你”,而是說“你自己的疑問帶你來到真相面前”——意思是說一個人其實只能被自己的疑問所引領。

所有的覺醒應該是從重視“內心隱隱的疑問”的感覺開始的。尼奧探求真相的心情,十分渴切,所以他選擇相信陌生人帶來的另一個世界的訊息;在墨菲斯他紅藍藥片的時候,他毫不猶豫選擇代表知道真相的紅色藥片。

尼奧,平凡世界的普通人,在另一個維度的真相里,他可能是一個“救世主”。尼奧一直追尋著“我是誰”的真相(這代表他實質上的不凡),隱喻著我們每個平凡的人內心深處與生俱來的某種深切“失落感”,即體會到一種我不屬於這個世界,但是不知道要去向哪裡的感受。自古以來哲學家都把這個叫做靈性的渴求,而你是選擇回應它,或是選擇遠離它?

被日常瑣碎淹沒的時候,你仍然重視這種隱隱的感覺,證明了你的靈性未滅。尼奧和另一個靈魂的世界保持著某種“聯繫”,這種聯繫,是讓崔妮蒂找到尼奧的關鍵。

尼奧neo這個名字顛倒過來詞序是the one , 唯一的那個,這也表示我們正是自己救世主。

尼奧要確認自己的“另一個身份”,所以尼奧“醒來”了。當他從培養液中醒來的時候,看到矩陣里人類都被養在器皿中,而他們的生活都是機器的虛擬程序操控。此時,真相劈頭而來,它的另一個名字叫:殘酷。


“做自己”,你對這件事你到底有什麼誤解?



2、選擇“面對”

面對真實是很困難的。

在機器統治的未來世界裡,人類只剩一小部分人還是醒著的,他們都在一個叫錫安的地下城市裡苟活。其他多數人都被機器泡在營養液裡圈養起來,大腦被聯入一個叫做矩陣的虛擬世界,在那裡,人們還以為自己生活在1999年。

真實世界,比起在矩陣中的虛擬生活差遠了,地下城市裡的人們少衣少食,還要面對機器的追殺。

影片中有一個人物塞佛,他其實是甦醒的人類。因為在真實世界裡感到很痛苦,矩陣中他可以酒肉美女,盡情享樂。而覺醒之後,只能活在狹窄破舊的宇宙飛船裡,穿破舊的衣服,吃淡而無味像是漿糊的食品;他埋怨墨菲斯叫醒了他,最後竟背叛反抗軍,自願回到矩陣中生活。

回到矩陣中的他,西裝革履在高級餐廳裡享受生活,他叉起一塊牛排說“你看這塊牛排,我知道這是一段電子訊號,但是我還是願意活在這個世界中。”

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選擇。

 

對無知的人們而言,矩陣的虛擬世界固然是心靈的牢籠,也是庇護的場所,這裡可以不用面對真相,只要跟多數人一樣,放棄自由,放棄醒來,就能過得舒服,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但就像渴望享樂一樣,人類的另一面也向往自由,這也是一種頑固的人性。而這種嚮往不能通過利弊來衡量,只是人們單純不喜歡活在虛假之中。但要面對真實,卻也只有少數人才有勇氣。

尼奧,和塞弗不一樣,既然醒過來,就無法欺騙自己再睡過去的人,他開始和僅存的甦醒過來的人類一起並肩作戰。


“做自己”,你對這件事你到底有什麼誤解?



3、選擇“相信”

儘管墨菲斯一直相信尼奧是救世主,但是尼奧第一次見先知,先知就對他說“你不是救世主”。

其實,先知當然知道他是救世主,但先知這個存在在矩陣中的使命,實際上是學習人類的情感和非理性抉擇,從而完善矩陣。所以其實先知正在做一個關於人類自由意志的實驗。因而她不會直接告訴尼奧他就是救世主,她會讓他自己去選擇成為救世主與否。

尼奧在先知這裡遇到一個可愛男孩,他教尼奧如何用念力彎曲湯勺,他說:不要試著折斷湯勺,那是不可能的……湯勺並不存在…… 改變的不是湯勺,而是你的內心。

這個偶遇給了尼奧如開悟一樣的啟示。他開始知道摧毀那些邪惡的根本力量在內心,當你相信它們是鐵板一塊,是現實的、真實的,它們就是可怕的阻礙;而只有你相信它們虛假,是你心念的創造物,你才能夠戰勝它主宰它。

當尼奧再次面對矩陣裡那些隨處可見的保鏢,他告訴自己,他們不過是一段段電子訊號;即便在打鬥中,面對不能逾越的高度,面對自己恐懼墜落的心情,他也開始告訴自己一切都是假的。高度不存在,恐懼也不存在,當你覺得害怕只是因為認同,這是虛假的心理反應。

所以這時候尼奧“用意念掰彎了想象中的勺子(矩陣)”,他超越了矩陣中物理定律,開始能飛簷走壁,徒手抓子彈,擁有了超越一般人類的超能力。

尼奧後來也開始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徒手襲擊機器章魚,這裡可以看作是他不但作為一段程序,更作為一個開悟的人類,所取得的意念的勝利。

這就是自由選擇,並且選擇某種“信念”。當尼奧相信自己是救世主,他願意承擔拯救人類這個使命的時候,他就爆發出來了他的潛能,這個選擇是自己的,而不是某個權威告訴他的他是誰。

事實上,現實生活中不也是這樣嗎,沒有人在創業之前,知道自己一定會成功,五年後會成為一個上市企業的ceo,這是無法確認的!但是你選了“你是”,一切才有了可能。

在崔妮蒂和墨菲斯被襲擊,需要營救的時候,尼奧其實這時候依然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救世主”,但他選擇盡力去營救,從而發展出了超能力。

這可能是一個普通人最輝煌的自我巔峰吧,當你確認了自己是誰,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的時候,你就成了the one。


“做自己”,你對這件事你到底有什麼誤解?


4、選擇“奉獻”

救世主這個身份的確認,尼奧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感”。

墨菲斯的深信不疑,對尼奧來說是一種加持,更多出於對於不能讓所有人失望, 他被推上了“leader”的位置。

使命感,是尼奧自我完成中的一個推力,也是我們說的人是“關係中的人”才能自我實現。

人通過創造性的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發揮自己,服務他人,從而和世間萬物連在一起,找到了自己的意義,感到自己並不孤獨。這是弗洛姆說的自由的真正含義。

最後,尼奧選擇犧牲自己,讓自己融入矩陣之中,中和了自己的反向程序——到處氾濫的史密斯;而作為拯救矩陣的條件,機器世界也答應尼奧保留最後等人類之城錫安。尼奧用自己的犧牲換來了機器和人類的短暫平衡,最終真的完成了自己作為人類“救世主”和機器“救世主”的雙重使命。


“做自己”,你對這件事你到底有什麼誤解?



5、對“做自己”我們的誤解

下面我們可以想得再遠一點,從尼奧自我覺醒到自我完成的故事中,討論下什麼是做自己?

我們普遍對“做自己”有一些常見的誤解:

第一,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誰?

當我們說做自己,我們首先我們忽略了,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通常的誤區是,以為做自己等於擴大的“肉體自我感”。

比如說做自己就是放縱,這時候我們所謂做的自己,就會成為一個在家裡好吃懶做的人,誰想走出家門去工作呢?

或者等於“不顧他人感受“,比如別人姑娘不喜歡你,你還死纏爛打,打擾別人生活,給別人帶來困擾,美其名曰你在做自己,你想追求就追求,實際上這是一種無界限的放肆加自私。

真正的“自己”,不是現世的“自我”的某個名稱下的角色感。用肯威爾伯的話來說,多數人所謂的“自我”,是一個社會角色,是一個人格面具,是一個不具有獨立意識的、被過往經歷所限、被特定社會條件下文化所限的一個有限的自己。

真正的自己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呼喚”。像尼奧一樣,另一個世界,是內心深處的隱隱的覺得自己是誰的直覺,是一種隱藏在內在的聲音。

做自己的第一步是復活和連接這種“呼喚”,即連接另一個世界的訊息,擦拭掉被社會生活矇蔽了的那個自我,回應內在那個追尋答案的自己。

第二,做自己就是不停努力,發展自己?

“努力”不等於“強迫性的努力”,強迫性努力是把自我感的強度無限擴大,卻不知道為什麼,一停下來就覺得不是自己了。這種自我無限增強和擴張,毫無自我肯定,只追求外在認可,並不等於做自己。

強迫症性衝動,是潛意識知道該停,但卻停不下來。而之所以停不下來,大多源於某種內心衝突,可能是認為現實的自己不夠好,所以因為恐懼落後自卑感,於是用“努力”來超越它。

現代人的生存,在一個渺小感加劇,於是機械趨同的過程中。我們的教育、文化、常識、知識、等社會系統,製造了一個現成的框架中,由此形成了對“自我”是誰一系列的看法。每次我們做一個“對自己好”的選擇,我們怎麼知道那個選擇是自己的?

就像生活在矩陣之中的人,他們無限在一個單向度上努力工作,在1999年活得再成功,也是一段程序的互動,在這種自我實現中沒有“真”,奮鬥也是終極迷失。

沒有個體獨立思維,向群體追求共生逃避孤獨,已經形成了另一種“瘋狂”,而這也是我們生存的一個現實。

做自己可能是不再努力,知道自己是誰,就在這裡。

比如很多媽媽都對自己有這樣的潛意識要求,現代女人需要工作上優秀,精緻妝容,身材玲瓏,敢想敢做,“做自己”就是一定要保持這樣的不懈追求。而事實上,一個女人哪怕選擇當家庭主婦,她也有可能做自己的。相反,某些不懈追求的人不一定是在做自己的,也許更多是出於恐懼,怕優勢的話語和地位失守,他選擇的是“向外界認同”。

自由意志是什麼。是選擇的權利。

不僅僅是選擇一種自我保護,不是恐懼落人後的自我實現,更是一種深刻的和他人利益一致的感覺。這裡有對愛人的愛、人類的愛,更有對自己能力深信不疑的確認,相信義不容辭地把獨特的自我融入到世界中,會為人類共同體帶來價值。

一種自愛和愛世界的人,才能更好地為這個世界創造真正的幸福。

第三種,還有人的做自己,是狹隘的只關注自己。

我會聽到有人說要學習寫作,不是真的認為寫作好,而是認為寫作能給他的生活帶來起色。什麼意思呢?他也希望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但這種能力的提高是想在寫作中得到更高的自我價值感。這讓他們在寫作中過於注重自己對自己的評價,“我好了”,或者“我不夠好”。

這會讓寫作的練習跑偏,比如才寫了幾篇,就認為自己寫得不夠好(更不喜歡自己了),出於逃避自己這種不夠好的感覺,所以傾向於再也難以動筆寫了。往往是這種集中在自我關注上的人更難學好寫作。

只有一種人能學習好寫作,就是真心喜歡寫作,而且光是寫作過程就能讓他找到和天地相通的感覺,想持續感受到那種快樂。換句話說,寫作快樂成癮,想做好這件事。著眼點是寫作本身。

任何時候,“實現自己”是“奉獻那件事”的副產品。比如尼奧,第一目的是保衛人類世界。做這件事的時候,他的潛能得以發揮。當你要促成這件事的時候,你會自然克服困難,讓自己去做到,你的變好,是自然發生的。

而不是反過來,你一直在渴望用那件事加持自己,卻不能完全給自己力量去發揮潛能,你當然得不到那件事的加持,你沒有全心奉獻給那件事,那件事自然不會回報你。

作者:蘑菇姑姑,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媒體人,在婚戀文化、女性成長、親子等方面著有多篇文章發表在媒體專欄上。公眾號“Miss蘑菇姑姑”(ID:housewife-onlin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