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史上最強國慶檔”!

50億元,“史上最強國慶檔”誕生!

據中國票房網數據顯示,截至10月7日晚間,今年國慶檔電影總票房突破了50億元。其中尤以

《我和我的祖國》《中國機長》《攀登者》三部國慶獻禮片的表現最為搶眼,票房分別突破22.17億元、19.72億元和8.2億元。三部影片既有符合時代精神的主流價值,又熟練運用類型化的敘事方式與年輕人對話,加上新中國成立70週年公眾持續迸發的愛國熱情“加持”,從而形成持續性觀影熱潮。

事實上,獻禮片模式由來已久。早在新中國成立10週年即1959年,中國電影人便開創了獻禮片模式。1989年,具有史詩大片氣質的《開國大典》將中國人心中最神聖的時刻搬上銀幕,造就幾代中國人的集體回憶。如果說2009年的《建國大業》滿足了觀眾“數星星”的觀影欲求,今年的《我和我的祖國》則吹響了導演的集結號,聚集老中青三代有實力、有影響力、有號召力的七位導演,實現了新的創意突破。

七個經典瞬間致敬流金歲月,七個動人故事回顧歷史長河。《我和我的祖國》中,七位導演的七個故事各有千秋、各具神韻,每一位導演都用心、用情、用功潛心藝術創作,用極具個性的表達熔鑄影片和諧通透的藝術風格。

從主題調性看,與其它類型的集錦片不同,影片在思想情感上高度一致,整體風格是和諧統一的,幾乎沒有“違和感”。更值得稱讚是,影片會讓具有不同經歷、經驗、體驗的觀眾產生不同的情感感應和偏愛。有人覺得《奪冠》最有觀影效果,有人認為《北京你好》最接地氣,“細節控”會為《相遇》中出現的那本《青春之歌》以及《北京你好》的暗線和對白運用點贊……

從敘事層面看,影片巧妙且有效地將獻禮片“體大思精”的宏大敘事化為個人化的個體敘事,通過個體的“自轉”實現了與國家、社會“公轉”的平衡和統一,實現了主流價值觀的有效表達、有效傳播。總有一款適合你,總有一處打動你——影片將不同的感動匯成以愛國為核心的同心圓,形成了影片的“共同體美學”。

《中國機長》是一部典型的災難片。影片源自真人真事,通過符合電影化的適度虛構來增強戲劇張力,可謂“全程無尿點”。這又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災難片,它並不過分誇大驚險和災難元素,而是把更多的鏡頭聚焦於機組人員在面臨危難時的精神品格和職業操守。淡化個人英雄主義、突出集體主義,影片通過社會方方面面對這一災難事件的全方位關注,同樣構建了令觀眾能夠感同身受的“共同體美學”。

《攀登者》總體而言敘事完成度不錯,特效是亮點,人物塑造也算完成了“任務”。影片能夠把那一段塵封的歷史搬上銀幕,激發人們的攀登者精神、奮鬥精神,其意義和價值不言而喻。

如今,單就《我和我的祖國》票房而言,它已超過《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三部影片票房之和。有業內人士認為,如果說《開國大典》《大決戰》是獻禮片的1.0時代,《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是2.0時代,那麼《我和我的祖國》則開創了獻禮片的3.0時代。2019年國慶檔三部影片詮釋了獻禮片另一種電影的可能性:“為了我的祖國和機長一起攀登”成為了國慶節期間一個新的觀影熱潮,成為一種新的文化景觀和電影景觀。無論創作經驗、運作模式以及對中國電影發展多方面的啟示意義,這都值得而且需要電影理論批評界去深入思考、分析、總結、闡釋。

“史上最強國慶檔”的誕生無疑是值得歡慶的,但我們不能停留在票房創新高的狂歡盛宴之中,不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事實上,已經有不少人意識到,“國慶三強”的成功不能簡單複製,不能自然而然就成為一種“成功的模式”。要知道,創意本身永遠是電影根本之根本、基礎之基礎、關鍵之關鍵,創造性思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與電影創作和生產真的是“一刻也不能分割”。畢竟,天時、地利、人和不會時時有,內容為王、創意制勝、敘事為先、觀眾至上,才是影片致勝的不二法門。

此外,過多地談論票房,說明不少觀眾在思維方式和評價標準上仍未擺脫“唯票房論”,公眾對電影本性尤其是電影文化以及電影文化在國家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中地位與作用的認知仍然停留在一種“初級階段”。評價一部電影,絕不能僅用票房指標、經濟指標,更重要的考量在於精神指標、思想指標、價值指標,在於文藝作品最重要的使命:培根鑄魂。

回顧70年中國電影發展的歷史進程,筆者曾以守正、創新、通變、集成分別對應新中國、新時期、新世紀和新時代四個時期。在守正、創新、通變的基礎上集成、集大成,是當下中國電影面臨的新使命。一方面,我們要堅守電影初心,即對電影藝術的熱愛之心、對電影本體的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中國電影必須跟上電影科技的發展步伐,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可能隨時發生變化的市場和觀眾,要用更多高質量的電影作品滿足廣大群眾多樣化、差異化的需求,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推動電影強國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