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加快農民工市民化要確保實現“三有”

陳虹 萬立敏 秦立建

中央提出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意味著常住人口可以在居住地落戶,這將大幅度提高市民化率。農民工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正是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以戶籍制度的進一步改革為契機,解決農民進城面臨的就業難、房價高、子女教育差等問題,加快市民化,必將事半功倍。


【專家觀點】加快農民工市民化要確保實現“三有”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指出,要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此要求有利於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

農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內容。農民工為了養家餬口進入城市打拼,對經濟社會特別是遷入地的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然而,即使他們已經適應了城市的工作生活,想要定居卻並不容易。就業難、房價高、子女教育差等種種問題都讓他們感到頭疼。一些農民工遊離於城市的邊緣,表現出“半城市化”“虛城市化”的特徵。這種狀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不僅嚴重打擊農民工落戶信心,阻礙城鎮化高質量發展,而且勢必不利於經濟社會長期向好的發展趨勢。因此,當前形勢下,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對實現新型城鎮化和經濟社會疫後高質量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加快農民工市民化,要確保農民工進城有活幹。農民工想要在城市站住腳,前提條件就是要在城市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一份穩定的工作就是農民工把家從鄉村遷往城鎮的底氣。然而,近年來,進城務工人員不斷增多,出現了勞動力剩餘。當前,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2.9億人,其中外出務工1.7億人,這些龐大數字背後伴隨的是農民工就業難度的加大。此外,科技日益創新也使得機器的使用範圍不斷拓寬,開始和工人爭搶工作崗位,一些手工活由機器替代,進一步擠壓了農民工的就業空間。總體來看,農民工技能水平偏低,廣泛分佈於製造、批發零售、居民服務等行業,就業穩定性較差且流動性大,很難融入城鎮。對此,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實施就業優先政策。運用互聯網技術,實現農民工與用工企業精準對接。針對農民工集中行業開展技能培訓服務。如今,農民工總體上已經進入了以技能促就業、以公共服務促進融入城市的階段。農民工想要融入城市,技能缺乏、就業不穩定問題必須解決,正所謂一技在手,全盤皆活。

加快農民工市民化,要確保農民工進城有房住。對於老一代農民工來說,他們中大多數進城的目的,就是掙錢、攢錢,然後回農村蓋房子。他們只把自己當作城市的過客。於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他們接受了完整的義務教育,具備一定的知識技能,更傾向於在城市買房定居。然而,囿於城市高額房價,大多數的農民工在城鎮中沒有落腳點,只能租房。甚至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工居住在地下室、員工宿舍和城郊小產權房等易引發衛生、安全等問題的地方,也存在著家庭離散的情況。要大力發展廉租房,以安居房建設為抓手,針對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新市民,每年興建一定數量的安居房,如此,既能幫助農民工在城市安家落戶,又能促進經濟疫後復甦。要促進農民工家庭化遷移,解決各類“留守”問題,促進家庭團聚。

加快農民工市民化,要確保農民工子女有學上。“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道出了眾多農民工父母的心聲,他們覺得讀書也許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卻是眼前最好的出路。眼下,許多農村孩子不得不跟著農民工父母到城市生活。然而,城市教育也並不如想象的那般美好,他們想進城裡的公立學校並不容易。近年來,通過諸如“以公辦學校為主”和“以流入地政府為主”等措施,進城務工者隨遷子女的教育問題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但他們仍然難以和城市兒童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事實上,流入地需要解決的是提供基本的義務教育,這就強調各地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增加轉移支付力度,挖掘公辦學校潛力;制定合理的入學標準,對接納農民工子女入學的學校加強監管和支持,保證教學質量;要特別關注農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狀況,注重在校管理和教育內容的全面性,提升農民工子女的融入感。

中央提出試行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意味著常住人口可以在居住地落戶,這將大幅度提高市民化率。儘管目前主要放開二線以下城市的戶籍限制,但是在長三角等城市群率先實現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戶籍辦理手續將更加方便快捷,有利於城市群戶籍制度一體化的實現。農民工問題產生的根本原因正是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以戶籍制度的進一步改革為契機,解決農民進城面臨的就業難、房價高、子女教育差等問題,加快市民化,必將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