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雞園吳氏的命名與發展


發佈時間:2020-04-15 01:54 來源:天下吳氏

天下吳氏訊(吳大升)三千多年來,吳姓已發展至3000餘萬人,成為中國的第十大姓氏。自泰伯公始,吳姓人在不斷地繁衍中又以血緣的親近關係,形成了一個一個的族群,建立了各自的郡望、堂號。如早期的延陵郡、武昌郡、濮陽郡、渤海郡、陳留郡、吳興郡、汝南郡、長沙郡等八大郡望。後又在此基礎上建立了100多個堂號。如延陵堂、三讓堂、至德堂……等。後來,因各種原因,吳姓不斷的遷徙,形成了無數的派和支。如左臺的石嶺派、金竺派;石嶺吳門支、金竺商山支、吳嫗江潭支等。在支下又派生出小分支和房頭。如何給一個分支科學的命名,既方便續修宗譜,也能使子孫後代明確其根源,十分必要。

金雞園吳氏命名的根據 翻閱《竟陵吳氏宗譜》,關於派、支的信息不多。《竟陵吳氏宗譜》是金雞園六世祖吳文佳公在眀嘉靖(1515)年首次續修,距今已500多年。後經四次續修,也基本保持原有格式和內容。由於歷次續譜未與商山祖地聯繫,該支的派、支都不明確。最晚的續譜是在1998年,續譜時也沒見到《左臺吳氏大宗譜》,當然也不知道該支吳氏屬於左臺一族。

《竟陵吳氏宗譜》載:忠、願二公世代居徽州休寧商山鎮。元至正十二年,徐壽輝陷徽州,公避難至湖廣沔陽府。庚子復遭陳友諒之變,遂徙居竟陵衛亁河嶺耕漁為業。眀洪武四年辛亥落籍金雞園,並定居。

《竟陵吳氏宗譜》世系:泰伯—季簡—叔達—周章—熊遂—柯相—疆鳩夷—餘橋疑吾—柯盧—周繇—屈羽—夷吾—禽處—轉—頗高—句卑—去齊—壽夢—諸樊—光—夫差—友—彌庸—勾餘—子山—蹶由—彰—穆—平—申—芮—淺—信—廣志—千秋—長陵—全—隆—復興—漢—威—昕—如勝—珪—文質—應之—康年—嗣英—正己—定—之則—延—猛—安誠—筠—欽—授—文蔚—良—義方—少微

從譜中的世系看,金雞園屬左臺一族無疑。為了進一步地搞清楚該支吳氏的派和支,我於2017年和2018年兩次赴安徽省休寧縣商山鎮,查閱了《商山吳氏原籍宗譜》。經比對,《竟陵吳氏宗譜》與《商山吳氏原籍宗譜》完全一致,並且對接十分吻合,其世系為:

少微—鞏—泉—全—叔溱—矩—明—道超—春—天推—琇—依牽—子明—待—垓—仁達—珣—師政—俊—舜選—儆—載—鉉—資深—枳—忠

從譜中看,金竺派始祖琇公(71世),商山支始祖子明公(73世)為該支吳氏先祖。

從整個世系看,該支吳氏應命名為左臺系金竺派商山支金雞園分支。

金雞園吳氏命名的必要性 01金雞園宗親明確了祖地。

過去,由於交通及通訊不發達,金雞園幾次續譜也沒有與祖地聯繫或對接。《竟陵吳氏宗譜》也一直沒有記載左臺、金竺、商山,至使金雞園一族不少人只知有忠、願二公,並不知忠、願二公前85世的先祖如何傳承,如何遷徙,遷祖葬於何地,更不知有祖地安徽休寧商山。近幾年,由於第五次續譜的廣泛宣傳,不少宗親都瞭解到了祖地休寧,尤其是在2018年,將《商山吳氏原籍宗譜》帶到天門後,並與《竟陵吳氏宗譜》對接,宗親們對祖地更是堅信不疑。02便於宗親敬宗孝祖近幾年,金雞園吳氏宗親多次組織人員到祖地祭祀先祖。從天門到休寧有1500多里地,且交通不便。為了敬祖,有70多歲的宗親幾次赴安徽休寧;有組團駕車到休寧祭祖;有宗親為修建左臺始祖少微公墓地、金竺始祖琇公墓地捐款;有的宗親還到商山古鎮尋訪先祖足跡。天門名老中醫、泰伯103世裔孫、80餘歲的吳曰雄宗親因年事高,身患前列腺炎、糖尿病等多種疾病,不便遠行。於2018年清明節前專門為祭祀少微公、琇公等先祖撰寫了祭文。表達了一個老者的敬祖之情。也為年青的吳氏後輩樹立了榜樣。很多宗親到休寧祭祖後表示:要牢記祖德,不忘祖恩。

03便於宗親尋根問祖 忠、願二公自元至正(1275年)遷出徽州商山後,其後裔因各種原因已遷徙到各地,至今已知孝感、武漢、襄陽等地的數支宗親無法聯繫。從1995年開始,金雞園不斷地派人到省內各地瞭解情況,打聽後裔們的下落,均沒有獲得滿意的消息。金雞園在解放前後,行政區劃的名稱或民間稱謂多次變更,如丁吳垸、吳垸村、北港湖村等。儘管村名在變,但宗譜中記載的金雞園不會變。2016年,家住潛江市的吳邑榮、吳邑灼兩位老醫生,其先祖早年遷出金雞園。遷出時,這裡的地名為丁吳垸,解放後稱吳垸村。幾十年來兩位老人一直打聽丁吳垸這個地址,但無人知曉。後通過多種途經,得知金雞園即當時的丁吳垸。兩位老人順利找到祖墓。

金雞園吳氏的發展 忠、願二公曆盡艱辛,從徽州商山遷出後,發揚泰伯、仲雍的創業精神,他們先後在沔陽府、竟陵衛的乾河嶺、汲鬥灣等地生活。元末明初,在生產水平和生產工具極為落後、戰爭連續不斷的情況下,兩家人在既沒有房屋,也沒有耕地,僅靠著一條破船、一張漁網過著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至今在天門市黃潭鎮乾河嶺村、水府廟村等地還有他們的創業足跡。如拖船埠、曬網臺等處就是他們曾經捕魚和晾曬漁網的地方。水府廟村也就是譜中記載的汲鬥灣,至今還有四世祖政潮公墓地。忠、願二公落籍金雞園後,兩個族兄弟(相距7世)互相謙讓,年長者忠公居東,曰東房;年少者願公居西,曰西房。他倆勵精圖治,很快將金雞園一帶開墾出大面積的水稻田。據傳,這裡曾經有一丁姓人家,佔有一部分土地。丁、吳二姓為了抵抗年連的水災,同心協力在周邊築起了小垸堤,故稱丁吳垸。後忠、願二公還將流經該地的巾、揚二水(即東河、西河)定為吳氏族水,使吳氏子孫後代不僅有了生活用水,而且還解決了農田灌溉和生產用水。明中期,丁姓人家經營不善,田地全部轉賣給忠、願二公後裔,丁家也從此遷出了丁吳垸。經忠、願二公後裔幾代人的奮鬥,金雞園逐漸發生變化。尤其是在明朝中晚期,吳文佳、吳文企兄弟不負先祖所望,為改變金雞園的面貌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一是吳文佳公親自續修《竟陵吳氏宗譜》,增加了吳氏宗親的凝聚力,讓吳氏族人更為團結。文佳公在擔任徽州推官期間,親自續修《竟陵吳氏宗譜》,既釐清了該支的世系,也為後世續譜創造了條件;二是組織宗親加高加固垸堤,使這裡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從此這一帶也被改稱為吳垸;三是在竟陵地區修建廟宇、祠堂、牌坊。譜載:在天門境內建南禪寺、多寶寺等20餘座,在縣治建石牌坊3座,節孝坊2座,弘揚了的正氣;四是文佳公、文企公的勤奮,給金雞園吳氏宗親樹立了榜樣。吳文佳、吳文企兄弟刻苦學習,高中進士。在任期間,秉公執法,清正廉潔,受到民眾的好評。文佳公曆任刑、戶二部主事,吏、禮、兵、工部給事中,深為萬曆皇帝賞賜。在明昭陵出現塌陷的情況後,萬曆帝親派文佳公督修,為朝廷省費鉅萬,後委文佳公為福建布政使,成為封疆大吏,“閩人誦之”。明禮部尚書李維貞為其作傳1200餘字,明禮部侍郎郭正域稱其“孝瑾似萬石君,厚德似陳太邱,深造似程伯淳。”可見文佳公是一個德才兼備、有責任、有擔當的好文官。文企公比文佳公小25歲,歷授朝廷戶部主事、郎中等,榷北新關,減雜稅三千餘金,後出守寧波、湖州等地。在擔任湖州知府期間,為湖州人所喜歡。為紀念唐代茶聖陸羽在湖州撰寫《茶經》,他在陸羽的著書處修建了“桑苧園”,至今尚存。他在《桑苧園》中說:“在唐中葉,陸鴻漸亦竟陵人,疏寓此中,自號桑苧翁。與吾生同裡,遊同地,山水同性,吾園翁園也。”文企公後任寧夏守備,將古塑方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極為安定,尤其是當地的少數民族,心悅誠服地“銀定納款,貢名馬。”文企公愛好文學詩詞,著有《絮庵慚錄》、《菰蘆集》等,並與明竟陵派文學掌門人譚元春交情極深。文企公逝世後,譚為其撰墓誌銘800餘字,字字充滿了對文企公的思念之情。在文佳、文企二公的影響下,明、清時期金雞園吳氏後裔爭相用功,刻苦學習。先後考中進士5人,孝廉13人,副車3人,貢生20人,廩生180餘人,太學生86人。

忠、願二公定居金雞園後,枝葉迅速繁茂起來。從開始的兩家,到後來成為東、西二房。到第二世就增加了大房、三房兩個房頭,形成了長房(友諒公)、東房(友聞公)、西房(願公)、三房(友誠公)的格局。在第四世時又增加了三房,即大房(政武公)、二房(政潮公)、么房(政滸公),共七個房頭。

圖譜如下:忠公(東房) 願公(西房) 友諒公 友聞公 友誠公 (長房) (東房) (三房) 瑾公 瑄公 玘公 瓊公 政武公 政潮公 政滸公 (大房) (二房) (么房) 此七房 一直沿襲至今,人口也急劇增加。初步統計已達6萬左右,現主要分佈於湖北省的天門、京山、襄陽、武漢、孝感、仙桃、潛江、荊州、荊門、洪湖、鍾祥等地。

注:政武公的武字應加水旁。

參考資料:《左臺吳氏大宗譜》《竟陵吳氏宗譜》 《商山吳氏原藉宗譜》

金雞園吳氏的命名與發展

【作者簡介】吳大升,男,1947年出生,中共黨員。多年從事教育、行政等部門領導工作。現為中國老年書畫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書畫家創作中心理事,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湖北分會副主席,湖北省老年書畫家協會會員,武漢市、荊州市毛體書法家協會顧問,西江印社社長,2013年被授予“新中國新時代藝術名家”稱號,2014年入選《中國當代書法藝術家辭典》,原湖北省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