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克》:所謂靈魂救贖只是假象,生活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輕重

1990年,美國醫生麥克•道格拉提出了一個概念,他通過實驗證明,人死後體重會減少21克,在死亡瞬間離開人的身體的就是人的靈魂,因此靈魂的重量就是21克。

2003年,墨西哥著名導演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圖借用“21克”概念拍攝了一部同名電影,這是他的第三部長片,也是進軍好萊塢的第一部作品。影片延續並強化了《愛情是狗娘》的風格,一反傳統的敘事結構,寄託伊納裡圖對生與死、得與失、輕與重等生命議題的思考。

《21克》:所謂靈魂救贖只是假象,生活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輕重

“21克”的重量本身微不足道,但是對於人的生命來說不可或缺,缺失了則如同行屍走肉。而生命的輕重又由什麼決定的呢?《21克》中對生命輕重的辨證關係的探討,讓人想起了捷克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一段著名的話:

“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徵,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與實在。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的飛起,離別大地也就離別真實生活。他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


01 形式大於內容?不,複雜的敘事手法和剪輯和電影主題高度貼合


伊納裡圖喜歡在電影中進行多線索敘事,以一個突發事件作為故事切入口,看起來毫不相干的人物被捲入其中,形成強烈的戲劇衝突,從而推進劇情,人物彼此的命運也開始互相交錯影響。在《21克》中,故事佈局也是如此:

大學的數學教授保羅,患有嚴重的心臟病,生命已岌岌可危,心臟移植手術是他唯一的希望,前妻回來照顧他,並且希望通過手術生一個孩子,留下血脈。傑克曾經是一個酒鬼和罪犯,在一位牧師的幫助和教導之下,他改頭換面,艱難地開始重新做人。克里斯汀一度沉迷於酒精和毒品,改過自新後擁有了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但傑克不慎製造了一場車禍,克里斯汀的丈夫麥克和兩個孩子在車禍中喪生,由此毀了克里斯汀的幸福生活,卻使保羅獲得了麥克的心臟而得以重生。

《21克》:所謂靈魂救贖只是假象,生活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輕重

和處女作《愛情是狗娘》一樣,伊納裡圖通過一個車禍的十字路口建立了的故事交叉點,三個家庭的命運開始相連。但是《21克》的主題和敘事手法比《愛情是狗娘》還要龐雜得多,除了多線敘事,還有大量的倒敘、插敘,故事的前後順序被徹底打亂。這就產生一個問題:很多觀眾看得一頭霧水,覺得拍得很亂,也有影評人批評“整部電影形式大於內容”。

我個人認為《21克》的敘事手法和剪輯與電影的主題是相互成就、高度貼合的,這也是理解這部能獲得業界高度肯定的電影的關鍵所在。

首先,最大的亮點是對時間的處理。在敘述手法上的創新,已有《低俗小說》的板塊架構和首尾迴環、《羅拉快跑》的重複式敘事時空結構等等珠玉在前,而《21克》在敘事上的突破在於無規律的切換,劇情看似在現在、過去、將來之間沒有規律地跳躍著。實際上電影以保羅在醫院病床上奄奄一息作為第一幕,就是故事的時間起點,以保羅的死亡作為結尾,整部影片就是垂死的保羅對生前經歷的回憶。保羅彌留之際,浮現在腦海裡的是凌亂的記憶碎片和情感碎片,電影直接展現了這種狀態,所以採用碎片化的敘事手法。

《21克》:所謂靈魂救贖只是假象,生活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輕重

其次,無邏輯的剪輯方式暗示了人的命運毫無邏輯,沒有規律可尋。傳統電影的剪輯是要自然得使觀眾“感覺不到剪輯的存在”,但是《21克》的剪輯“存在感”相當強,經常短短几秒就有鏡頭切換,觀眾在眼花繚亂中接受信息。電影把故事中的突發狀態和偶然性作為剪輯點,強調了最終改變人命運的是不可預知的偶然性。

另外,無序場景的組接,表達了導演的旁觀態度。伊納裡圖2003年接受《好萊塢報道》採訪時說:“我喜歡多緯度和矛盾的人物,沒有人是可以被簡單地說成好人或者壞人,我們只是這個巨大而複雜的環境中的漂浮物,我喜歡不加評論地展示人們的弱點和堅強,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揭示人的生存狀況。”導演故意切斷事情發展的進程,一點點地表現人物的矛盾性和多面性,展示人物性格和命運衝突,使影片始終處於一種無序、壓抑的氛圍。

02 每一次生與死的抉擇,就是得與失的轉換


《21克》對生與死的辯論貫穿始終,影片只呈現狀態和事件過程,把評判的權力留給了觀眾。

《21克》:所謂靈魂救贖只是假象,生活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輕重

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 生與死看似是對立的兩面,但其實就像是生活中一切矛盾的事物,彼此間相互依存。三個核心人物面對生存和死亡的抉擇其實就表達了他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認知。

身患重疾的保羅渴望活著,但在得知自己移植的心臟來自於克里斯汀喪生於車禍的丈夫後,新生的喜悅為痛苦取代。在自己的心臟將再度衰竭後,保羅拒絕了醫生提出的住院等待換另一顆心臟的建議,他認為自己的再次重生就會換來另一個人的死亡,更不能將自己的生命價值附加於他人,他決心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在肉體的毀滅中獲得精神的重生。

傑克一生都在尋找自我,他沉迷於宗教中以擺脫罪孽感,他時常想起自己因交通事故撞死的孩子,無法面對自己的家庭,他想以死贖罪、一了百了,但命運始終和他開玩笑。對於一個以家庭幸福為生命價值的主婦克里斯汀而言,家庭的破碎意味著生命的破碎,她對保羅並無真情實感,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洩,對傑克的復仇成為自身存在的唯一意義。

《21克》:所謂靈魂救贖只是假象,生活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輕重

對於死亡的敬畏迫使人們思考自我生存的價值和意義,生與死的轉換,也體現了得與失之間的聯結,保羅把原本給傑克準備的子彈射向了自己,而一心只想殺死傑克的克里斯汀最終選擇了寬恕,保羅留給了克里斯汀一個新生命,讓她有繼續活下去的勇氣。這個出人意料的結局深化了影片的內涵,使它沒有停留於復仇的層面,而是更深入地探討了生命的意義。

也許人生就是如此,不斷在得與失之間轉換,只是,等到我們明白的時候已經付出了過於沉重的代價。


03 所謂救贖都只是假象,對生活的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輕重


有不少人從電影的結尾認為救贖是電影的主題,然而仔細分析情節,對於三個人物來說根本沒有任何救贖的機會。極度渴望救贖的傑克,想自首,但講究證據的警方覺得罪名不成立,想自殺被人所救。儘管最後克里斯汀寬恕了他,內心也不能得到終極的安寧。而真正看懂了人生的蒼涼,看懂了人的衰弱的保羅,終於覺得疲憊不堪,把子彈射向自己的胸膛。每一個人物都有惡的一面,每一個人似乎都進入了被懲罰、被寬恕、然後又被懲罰這樣的死循環。

《21克》:所謂靈魂救贖只是假象,生活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輕重

可以說,宗教和道德倫理不能解開這種循環,所謂救贖只是假象,只是某種逃避。

那電影的真正用意是什麼呢?伊納裡圖的御用編劇、重要的合作伙伴吉列爾莫•阿里亞加接受採訪時曾透露,劇本的靈感來源於“911”事件後他觀察普通民眾對於災難來臨時的反應,“我希望看電影的每一個人都更加珍惜他們周圍的人,這就是影片《21克》後面的含義。”換個說法,就是善待生活,善待他人。

痛苦本就是21克中的一部分,然而就像電影中的人物一樣,現實中的人們最常見的錯誤就是,拿著過去的煩惱、遺憾和痛苦去懲罰現在的自己,這樣做除了讓自己更加痛苦毫無意義。

莊子說:“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物來則應,過去不留。”意思就是:所有好的與壞的來了,不歡迎也不拒絕,聽其自然。一切恩怨是非,過去就不留,以此獲得內心的平靜。

《21克》:所謂靈魂救贖只是假象,生活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輕重

生命的重量在於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對待生活。人活一世,能不被物質所擊垮,不被環境、慾望所迷惑,自然就會“物來則應,過去不留”。人生本是一個負重的過程,為著對他人和自我的責任而負重,人生的強者不會總是為自己不幸的命運哭泣,他們會以微笑面對命運。死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生的勇氣和信念,面對絕境負重前行,方顯生而為人的尊嚴與勇氣。


04 美中不足,電影中的兩個瑕疵


《21克》是一部非常有深度的電影,但是離真正的神作還是差了一步,和伊納裡圖最好的《鳥人》、《愛情是狗娘》等作品相比,個人認為有兩個瑕疵:

“靈魂的重量”這個主題過於玄幻,並沒有令人信服的解讀,反而被其他主題所掩蓋。電影中多線索兼容、綜合了多個主題,但是看到最後,觀眾可能會覺得“21克”這個代表靈魂重量的概念,並沒有深入、信服的讓觀眾接受,也沒有達到足以令人讚歎的、富有新意和深意的高度。電影敘事的力度被死亡、信仰、復仇、救贖和寬恕多個主題分散牽扯,使每條線的深度有淺有深,從影片呈現的結果來看離導演的野心還有差距。

《21克》:所謂靈魂救贖只是假象,生活態度決定了生命的輕重

節奏稍顯拖沓。電影進行到40分鐘左右,節奏已經顯得拖沓,故事的吸引力逐漸減弱,全靠西恩.潘、娜奧米.沃茨、本尼西奧.德爾.託羅三位演員精湛的演技支撐,大量“炫技”鏡頭實際上對敘事幫助不大,缺乏整體性和凝聚感。


寫在最後


21克只是一個符號,就像《威尼斯商人》中的1磅肉那樣,其意義不在於數量的多少,也不在於這種觀點是否有科學依據。對於死者的身體來說21克是靈魂的體重,對於活著的人來說,靈魂上的重量無法度量。

導演伊納裡圖對人生苦難的觀察已經穿透了我們以往對生命的認識,沒有溫情脈脈,也沒有拔高或貶低,電影中只有一種冰冷的旁觀者態度,探究了生命的厚度,探索了對人類生存境遇和自我存在意義的思考,並把這種思考也傳遞給了觀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