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對孩子“無效表揚”,真正激勵孩子的方式是這些


1、

最近,由於疫情的原因,兒子的繪畫老師一直在線上給孩子們上課,

昨天,課程結束後,老師特意給我們家長們開了個小會,主要內容是講父母要以培養孩子的內驅力為目標來誇獎孩子。

她說,常常能聽到家長這樣誇孩子:

寶寶,你真棒!

給媽媽看看,你畫得真不錯。

你這麼厲害呀,能畫出這麼好看的東西。


別再對孩子“無效表揚”,真正激勵孩子的方式是這些


在孩子的心裡,來自父母的讚美是最動人的情話。

但其實這很多時候,家長說完“你好棒”之類的話語,往往就詞窮了,都是一種無效的表揚,很難幫助孩子繼續產生持續學習和研究的精神。

在低齡孩子繪畫啟蒙中,表揚和讚美的是為了讓孩子在繪畫中,自發的塗鴉天性轉變為獨立的自主繪畫意識,愛上創作這一行為。

我們的目的是用語言激勵孩子的繪畫熱情,形成繼續畫畫的內驅力,“我愛畫畫是因為我想努力畫好”是孩子有了內驅力的表現,而“我愛畫畫是因為可以得到媽媽的表揚”,只是孩子喜歡畫畫的外在動機。這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

別再對孩子“無效表揚”,真正激勵孩子的方式是這些


2、

老師說的內容瞬間引起我們這些家長的共鳴,因為我常常就用“無效表揚”來誇獎兒子的繪畫作品。

兒子花了兩個小時完成的大作,殷切地盼望著我的點評,可是我卻從亂糟糟的線型圖案中解讀不出任何東西,但是又怕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只好敷衍一句:你畫的真棒,寶貝。

雖然被誇的孩子樂顛顛地,極其滿意,我卻總感覺心裡空空的。

外在的表揚也許短期內可以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但長期使用,反而抑制了ta原有的內在動力和積極性。

別再對孩子“無效表揚”,真正激勵孩子的方式是這些


3、讚美不等於鼓勵,不當的讚美對孩子有害而無用

  • 首先,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表現如何,一旦聽到我們說“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畫”之類的話,孩子會覺得我們不真誠,孩子便會對自己產生懷疑,認為這樣做沒有任何意義也達不到目的,失去動力。

而且隨著孩子的長大,他會接觸到很多比他更優秀的人,那時候我們的讚美,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大的心理落差。甚至開始懷疑自己,變得不自信。

  • 其次,讚美往往是我們自己的想法,代替孩子的想法,當我們對孩子說“我以你為驕傲”時,也是在無意中讓孩子適應別人的判斷,而不是遵循自己內心的標準,這樣孩子無法形成自我評判的能力。正確的說法是:你一定很為自己感到驕傲吧。
  • 再次,在父母的讚美之下長大的孩子,在遇到生活中難以避免的挫折時,往往缺乏獨自應對困難的能力,對於那些習慣了父母讚美的孩子來說,一旦在學校或社會中受挫,就會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從而心生怨恨。


別再對孩子“無效表揚”,真正激勵孩子的方式是這些



斯坦福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研究讚美對孩子的影響。

孩子們被分成兩組完成智力拼圖任務,第一輪拼圖大家都一樣。一組孩子得到的是對天賦的誇獎:“你對拼圖很有天賦,很聰明哦!” 另一組得到的是鼓勵:“你剛才一定很努力去完成,接下來你一定能表現地更加出色。”

第二輪,孩子們可以自己選擇拼圖任務,受到讚美的孩子中大部分選擇了更加簡單的任務,而受到鼓勵的孩子,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自認為聰明的孩子,並不願意面對挑戰。

德韋克教授的研究報告中說道:“當我們在說一個孩子聰明時,就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

第三輪拼圖任務難度非常大,沒有選擇權,所有的孩子都沒能完成。受到鼓勵的孩子認為,失敗的原因是他們還不夠努力;而曾受到讚美的孩子則認為,是他們不夠聰明,才會失敗的。

覺得天賦是成功關鍵的人,會不由自主地看輕努力的重要。

內驅力鼓勵才是我們真正應該給予孩子的。不管他們現在做得事情是優秀還是很糟糕,都值得被鼓勵,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鼓勵是促使他們發揮自己潛能的方式。

家長更關注的點是孩子有沒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困難;在某件事情中有沒有獲得收穫;是否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強。內驅鼓勵,是為了幫助發現更好的那個自己。

別再對孩子“無效表揚”,真正激勵孩子的方式是這些


4、如何通過內驅力鼓勵孩子?

不管他們現在做得事情是否做得優秀還是糟糕,都值得被鼓勵,哪怕只有一點點的進步,鼓勵是促使他們發揮自己潛能的方式。

可以提升內驅動力的三種心理需求

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 和Ryan Richard M. 對於動機理論曾提出觀點:孩子都有三個最基本的心理需要:歸屬感、自主感和勝任感,這三者是促使孩子形成內在動機的關鍵,如果可以得到滿足,內驅動力也就可以提升。

歸屬感:在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時,不管結局怎樣,都能感受到尊重、被接納和愛。

有次孩子畫畫,準備了很久,我看見她一直在玩蠟筆盒,非常不專注的樣子。我想批評她,但孩子跟我解釋,她在看蠟筆盒上的小兔子,很可愛,她在想能不能畫下來。我就允許她可以再玩一會兒筆盒再開始畫畫。

孩子每個舉動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如果他們能得到尊重,也會更聽話。

自主感:關注行為而不是結果,孩子可以通過主觀上感受自己有主動選擇權。

當孩子再次拿畫著“亂糟糟”的作品給我看時,我不再糾結於她為什麼會畫成毛線的鬼樣子,也不勸她該怎麼畫,而是耐心地聽她跟我說畫畫時的心路歷程。

她的畫就由她決定來畫什麼,能把自己的想法呈現出來,那就是一幅很棒的作品。

“這些都是你的成果呀,可以畫出自己想畫的東西,你一定很為自己感到驕傲吧!”

“你畫的小人真漂亮,是怎麼做到的?”

讓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比讓他傾聽我們的意見更有利。

別再對孩子“無效表揚”,真正激勵孩子的方式是這些


勝任感:這是很重要的一種心理需要,孩子主觀上認為自己可以很好地完成這件事。

當孩子幫助媽媽掃完了地,如果是這樣表揚ta:“你掃得真乾淨,真是個乖孩子。”

這樣的讚美內容過於表面,就像是上文所提到的“無效讚美”,不帶評價的陳述事實是更好的方式,孩子更需要的是“被看見”而不是“被表揚”。

對於孩子需要被稱讚的行為,我們細心觀察並向孩子反饋我們所看見的信息,對孩子來說就很有力量了。

“我剛看見了你很努力地去掃沙發下面的灰,掃完地還把自己鞋底擦了下,很細心呢,下次再加油哦!”

這樣具體的描述更能讓孩子體會到我們的關注。

鼓勵的作用是長期的,而讚美的作用只是一時的。

以培養“內驅力”為目標來鼓勵孩子,用事實來誇ta,針對過程和態度,才能讓孩子不沉醉在“甜言蜜語”中,美滋滋地長大。

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多平臺優質育兒領域原創作者,專注研究兒童心理。

原創不易,謝謝您的關注和點“贊”,您的肯定是我更新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