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晉城陵川古城 尋訪歷史遺蹟

根據1986年發掘的塔水河古人類遺址,陵川早在舊石器時代就有古人類活動。今天遺產山西帶大家穿越陵川古城 尋訪歷史遺蹟。

隋開皇十六年始置陵川縣。金代狀元李俊民在《澤州圖經》中述了當時設立陵川縣的兩大原因:第一是“戶口滋息”,隋統一全國後,社會稍得安寧,人口迅速增長;第二是”山用修阻”,高平東境為太行深處,其間交通阻隔,鞭長莫及,故亟待設縣治之。於是陵川縣應運而生,至今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穿越晉城陵川古城 尋訪歷史遺蹟

陵川古城位於山西晉城市,縣境偏北的丘陵地區,四周崗巒環抱,中間地勢低平,所謂“山中有川,川用中有山”,故名“陵川”。隋大業年間,古城修築城圍,週二裡二百三十二步,高二丈(《省志》記載高二丈三尺),池深五尺,建有東、南、北三門。歷代屢經整修,至民國初年城牆周長僅1公里多,城內東西街長400米,南北長300米。縣城(含東、西、南、北四關)總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官衙、民宅、學堂、店鋪、作坊均密集於這塊狹小的地盤。城內道路狹僅能供馬車通行,建築簡陋,至民國21年(1932)オ用青石鋪設了主要街道總長約500米。抗日戰爭期間,為適應戰時需要將城牆拆毀。殘垣斷壁的城牆,狹窄不平的道路,古老低矮的建築,就是歷史留下的縣城陽貌。

穿越晉城陵川古城 尋訪歷史遺蹟

陵川古城原有許多古建築,東關的文廟、會館和真君廟,城內的城隍廟和關帝廟,北關的東嶽廟和石兄殿,西關的生祠和濟讀廟,南關的成湯廟,二塔嶺的七狀元塔、,小塔嶺的五奎塔和西井察口的龍門塔等可惜都毀於日軍之手。現今保留下來的僅有城西北網的紫安寺和城東關的奎星樓。

崇安寺位於縣城西北郊外臥龍崗上。民間傳說“先有崇安,後有陵川”,說明崇安寺歷史的久遠。崇安寺創建年代現已無從稽考,從目前所存碑記中看,大都是傳說的沿襲。舊志載,崇安寺的維形可能是在南北朝時期全國大興佛教的社會背景下定下來的,唐初原名文八佛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敕命為崇安寺。

穿越晉城陵川古城 尋訪歷史遺蹟

崇安寺現存建築大部分為清乾隆時所重修。崇安寺的整個佈局,院落寬闊宏敝,殿宇莊嚴精美,特別是山門(古陵樓)與鐘鼓樓所構成的整體更是氣勢雄偉,恢宏壯觀。山門樓一層下面,前後所掛國額及鐘鼓樓前的額、為本建築增添了不少色彩,但原物早已不存,現見之物為1984年複製。

崇安寺為二進院,山門(古陵樓)面寬五間,進深三間,三層簷,歇山頂,琉璃剪邊。樓兩旁的鐘鼓二樓均為重槽、歇山頂建築。一進院的過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層,山頂,東西各有配房11間,過殿兩側有插花樓各一座(東樓民國初於火災),西樓面寬進深均為三間,二層,歇山頂。此樓建築結構具有元明風格,是本寺現存最早建築。二進院正殿面寬五間,進深八架橡,單層簷,懸山頂;東西各有配房7間。大殿東山牆外有小型禪院一座。

穿越晉城陵川古城 尋訪歷史遺蹟

本寺主要建築雖都是清代遺物,但唐、宋、金各代也都有遺物。大般後“開甘露門”佛塞內有唐初一佛二薩浮雕一塊;山門樓門框為宋代石門框,上刻有碑記;山門內有宋碑一通。鐘樓內有宋崇寧元年(1102)所鑄鐵鐘一口,高約2米,口徑1.64米,鐘錶面鑄有文字與方格紋,是本縣現存最大的一口古鐵鐘;二進院西配房培壁上嵌有一塊金貞元碑。

20世紀80年代以來,曾對此寺進行過數次維修,1981年對西插花樓進行過維修;1983年對過殿進行了維修;1985年至1987年採用地方集資、上級撥款相結合的方法對崇安寺進行了全面維修,並進行了彩繪。同時改造了山門前的荒坪,培修了石欄杆與石階梯,今天看到的崇安寺就是維修後的容顏。

奎星樓位於縣城東南隅,創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迄今已歷390餘年,清乾隆十六年(1751)曾重修一次。樓身原只有三層,清成豐六年(1856)增修一層,使其成為一座四層古樓,樓高25米,底部周長3米多,八角形體,三層。結構精巧,建築華美,風格獨特,氣勢雄偉。

穿越晉城陵川古城 尋訪歷史遺蹟

書院,俗稱“古書院”。清康熙十四年(1675),縣令孫必振創建書院於學宮西側,日久倒塌,成為廢墟。乾隆十四年(1749),縣令陳封異又在三元巷東北(後東關春秋閣北)創建書院,並呈請巡撫賜名為“望洛書院”。乾隆三十三年(1768),縣令王篤祜又將望洛書院遷建於縣署之東,共有四個院落,包括講堂、齋房、宿含、大門、碑亭、榜亭、二門、左右角門等房屋60餘間。自清末書院被廢后,這裡先後成了第一高小和晉東南聯立中學的駐地。解放後曾為中共陵川縣委駐地。1959年後陸續改建為現在的建築。

穿越晉城陵川古城 尋訪歷史遺蹟

文廟即孔廟,亦稱廟學,位於城內東南隅,舊時全縣的文人每年都要在這裡舉行隆重的“二八丁祭”(即在二月和八月第一個丁日舉行祭祀)。共有房屋200餘間,院落10多個。前院有半圓形的池,中軸共有五院,從南到北各院中間的房星依次是儀門、大成股、明倫堂、敬一亭和尊經閣,而以中央大殿建得最為宏偉壯麗。大成殿祭祀的是孔子、“四配“常和“十哲”:東廡和西廡祭祀的是各位“先賢”和”“先儒”。在中軸的左右兩旁,還有南北縱列著不少較小的院落。左面各小院依次為神、忠孝福、名宦鄉賢、昌祖桐和崇聖祠,東北隅並建有身圍;右面各小院依次為儒學署、王公福和四賢祠,西南並建有下馬碑。此外,還有奎星樓在廟的東南國城之外高高地聳立著。文廟是本縣重要文物古蹟,但在民國32年(1943)遭到了日偽軍的徹底破壞。現在除奎星樓外,所記一切均已無存。

陵川古城是全縣最大的居民點。清末共有733戶,5966人。抗日戰爭前共有976戶,5096人。古城內的古民居已很少保存,三元巷及三元巷東口有春秋閣,春秋閣於2004年落架重修,只保留著原先的所嵌石匾“三狀元故里”。從陵川古城走出的歷史名人很多,公元1203年(金章宗泰和三年),赴陵川任縣令的忻州人元格帶著自己14歲的侄子來到陵川,這個名叫元好間的少年セ個月大的時候就過集給了自已的叔父。元格為子擇師面教,拜師在城內根華都天門下。6年之後。中國歷史上冉冉升起一顆文壇新星。部天挺確有名師風範。元好間更據為可造之材。造化弄人,機緣側合。師能相発,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棣華堂今已不存,但地址尚在。從最華的梅園街和望洛南路的交叉口往南20米,坐西朝東的“棣華商度”,就是原棣華堂的所在,商廈正面牆上刻有“棣華堂故址”。後又有郝天挺之孫都經,同樣也是聞名華夏。郝經不僅文采風流而且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在元和南宋的對峙中主張“南北通好”,為實現這一民族和解的理想,他奉使到南宋談判時被囚禁了16年面不改其志後世稱其為“漢北蘇武”。

穿越晉城陵川古城 尋訪歷史遺蹟

古城還是陵川縣的政治經濟中心。歷代的縣、縣府均設在城內東街。抗日戰爭前共有大小商店200餘家、其中有屬於官民合辦的鹽店1家、當鋪2家:屬チ私人經營的京貨、貨、行、麻行等校大商店50餘家;其餘都是資金極其微薄的小市、小。當時,南關、城內和前東關是商業市場的主要集中區,經營的商品以棉花、布匹、煤油、麵粉、糧豆和麻皮等生活用品為主。每達單日開集,來這裡集的大都是出賣糧食和麻皮以及購買生活目用品的農民眾。縣城的交通,建國前連一條馬路都沒有,交通運輸主要是牛拉驢駝和人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