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節選)

夫是非之爭也,如歲時然,晝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雖使孔夫子復生於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罰賞哉!

李贄(1527—1602年),號卓吾,明代傑出的思想家。他儒釋道均不信,自稱“見道人則惡,見僧則惡,見道學先生尤惡。”著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著作。

在《藏書》中,李贄對盲目推崇聖人之言的儒學教條進行抨擊。針對道學先生“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他詰問道:“前三代,吾無論矣;後三代,漢、唐、宋是也。中間千百餘年,而獨無是非者,豈其人無是非哉?”他的結論是:“鹹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故未嘗有是非耳。”在上面這段話中,李贄認為,是非的價值標準具有時代性,“如歲時然,晝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孔子之是非只是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是非判定,“雖使孔夫子復生於今,又不知作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罰賞哉!”認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為“定本”,即固定不變的原則。千百年來,孔子學說一直被奉為封建道德理論的基石,故李贄的思想引起了統治階層的極大震動,汙其“狂誕背戾”,焚燬其書。晚年李贄以“敢倡亂道,惑世誣民”的罪名被誣下獄,自刎死。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
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