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主張不要佛教外衣只要內核,大師一句話就給解了

《天道》丁元英主張不要佛教外衣只要內核,大師一句話就給解了

《天道》中有一段關於佛教的論述如下:

佛教以佛法證一,進而證究竟,最終是為給心找個不苦的理由,成佛,無量壽,極樂,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門住福相,住壽相,住果相,是以無執無我為名相的太極我執,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貪執的弱勢文化特徵,已然障蔽佛法。

這段話該如何理解。

這裡有幾個關鍵詞需要理解,佛法,證一,究竟。現對這三個詞做一下解釋。

佛法。

《天道》丁元英主張不要佛教外衣只要內核,大師一句話就給解了

什麼是佛法?

佛法首先是方法,方法就是工具,對這個工具可以提出三個問題。

這個工具是誰發明的?

這個工具長什麼樣?

這個工具有什麼用?

先撿最好的回答,這個工具是佛發明的,緊接著又會產生一個問題,佛是什麼,是人?是物?非人?非物?這個不好回答,這個如果知道了,就都知道了,這個如果知道了,僅僅是知道了字面上的遊戲而已,所以這個答案就只能到這了,直接不行,那就間接吧,看看佛的工具長什麼樣,從佛的工具中認識佛,間接的去認識。那這個工具到底長什麼樣呢?

《天道》丁元英主張不要佛教外衣只要內核,大師一句話就給解了

佛法有很多種,這裡只說一種法,佛法的根本法,別名真經。

看丁元英是怎麼說的:“所謂真經,就是能夠達到寂空涅槃的究竟法門,可悟不可修,修為成佛,在求,悟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覺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惡果者有信無證,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滅,不昧因果者無住而住,無慾無不欲,無戒無不戒,如是涅槃。”

丁元英這段話也沒有講到這個工具到底長什麼樣,只是告訴你怎樣得到這個工具,只有得到了這個工具,自然就知道這個工具長什麼樣了,只有得到這個工具就會涅槃,什麼是涅槃,就是明因果,明因果就會涅槃,涅槃了,就會明瞭佛的境界,到了佛的境界,這個工具是誰發明的,結果自然也就知道了。所以問題的核心就是怎麼樣得到這個工具,得到這個工具的方法又是什麼呢?

《天道》丁元英主張不要佛教外衣只要內核,大師一句話就給解了

有兩條路,一個是修,一個是悟。

修的邏輯依據在上篇文章講過了,悟的過程在上上上篇文章也講過了,這裡再提一下,修和悟到最後都能得到究竟法門。

這個究竟法門就是不斷否定的辯證法。

這裡著重說一下“修”,因為本篇討論的主題是“佛教”。

佛教主要是走“修”這條路的。

“修”是必須先有信。沒有這個信,進不了這個門,即使進了,也是假和尚,即是真的,必須有這個信,但這個信是迷信,因為是無明之信。等修到家了,自然就會破迷破念,破生破滅,進而明因果,得辯證究竟法門。

《天道》丁元英主張不要佛教外衣只要內核,大師一句話就給解了

為什麼丁元英說究竟法門不可修,這個不可修的“修”指什麼?

這個“修”是沒修到家的“修”,沒有修到家的修只能是心行不合一,只能是“戒”。

“戒”之後是“定”,“定”是什麼?

進了法門之後是什麼?

進了法門之後就是證。

證什麼?

證一。

證我物同一。

證到一就達到“定”。

如何證?

以邏輯去證,以身心去證,以小宇宙去證大宇宙,這個必須有大無畏的精神才可去證。

“一”之後是什麼?

是“無”?是“萬有”?是“當下”?這些詞都不究竟。哪個詞究竟?下面這個詞究竟。

《天道》丁元英主張不要佛教外衣只要內核,大師一句話就給解了

究竟。

究到無窮,竟得不得之得,由“定”而“慧”。

以上對佛法,證一,究竟做了個解釋,理解之後就會明白什麼是佛教。

佛教的本質是實踐的,這是它真理的一面,佛教在它推廣上首先是以一套理論方法呈現在世人面前,這是為了方便世人去入門,如此在客觀上,就給世人一個入門的理由,成佛、無量壽、極樂。

給一個理由讓人去信,這樣的理由就成了目標。

為了這個目標去信佛,讓人迷信。

為了這個目標去修,讓人的命運形態格式化,宿了人的命。

為了這個目標就會我執,執什麼,執這個果位,這個果位就是以無執無我為名相的太極,這個執就是執這個太極之位。

《天道》丁元英主張不要佛教外衣只要內核,大師一句話就給解了

但是這個理由其實是假的,要變成真的就是要破除這個假的,這個方法就是以假度真,這個方法就是佛教的方法,這個方法構成了佛教的外衣。這個外衣讓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貪執的屬性,這樣的佛教外衣裹住了佛教的內核,障蔽了佛教的本質,障蔽了佛法。

如何破除這個外衣?

看丁元英是怎麼講的:“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個人解脫,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議究竟生產力與文明的真理真相,則佛法的佛教即出離宗教的佛教,成為覺悟眾生的大乘法度,慧於綱紀,澤於民生,是名普度眾生。”

《天道》丁元英主張不要佛教外衣只要內核,大師一句話就給解了

大師聽了之後思考良久,說了一句話:“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