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委屈,我懂

  

你的委屈,我懂

  


  鄧華剛剛接待完來訪人員


  


  

你的委屈,我懂

  


  下鄉到貧困戶家裡發放司法救助款


  


  

你的委屈,我懂

  


  發放司法救助款


  


  

你的委屈,我懂

  


  發放司法救助款 


  


  

你的委屈,我懂

  


  被救助對象送來感謝的鮮花

  “你聽我的,白天別悶在家裡,多出門溜達溜達,要是沒事就來我這裡,咱倆聊聊天。”聽完這番飽含暖意的話,原本在一旁默不作聲的王慧芝(化名)微微抬起頭,眼皮依舊低垂,眼裡盈滿淚水,她緩緩地接上話:“鄧主任,我已經夠給你添麻煩的了。”

  2019年12月11日,在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檢察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第五檢察部主任鄧華正在對前段時間剛剛發放了救助金的被救助人進行回訪,王慧芝便是其中一位。

  “姐姐呀,千萬別這麼說”

  這已經不知道是多少次,面對群眾的來訪,鄧華總會毫不猶豫放下手頭繁重的工作,給他們耐心解答、貼心回覆;也不知是多少次,她為當事人的遭遇感到痛心,豁出去給自己“找麻煩”,東奔西走為其申請司法救助。

  王慧芝今年58歲,本該到了可以安享晚年的歲數,如今卻是孤身一人。父母早些年均已過世,老伴在五年前因病去世。本還有兒子與她相依為命,沒成想,2018年底兒子也因車禍身亡。生活的不幸遭遇已經幾乎將王慧芝壓垮,偏偏肇事方無力承擔全部賠償費用,王慧芝只得到了部分賠償。年近六旬的她,身體多病無法從事體力勞動,沒有經濟來源,這讓原本就不寬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我就是命不好。”交流時間不長,已記不清王慧芝第幾次說這句話了,任憑一滴滴的眼淚滑過臉頰,又順勢滴落在身穿的黑色羽絨服上。“唉……”低頭間,還帶有一絲毫無氣力的嘆息。

  此時的鄧華內心頗受觸動,鼻子一酸,聲音也不禁微顫起來:“姐姐呀,千萬別這麼說!”但鄧華明白,如果任憑王慧芝這般消沉悲觀,無疑是讓她喪失了繼續生活下去的念頭。

  鄧華深吸了一口氣,頓了頓,起身走到王慧芝旁邊,握緊了她的手,聲音再度變得有力:“誰都不知道能攤上什麼事,攤上了,咱就得往前看。”

  不久前,仔細審查核實了王慧芝的家庭情況後,鄧華幫助她申請了3萬元的司法救助金,還多方聯繫其所在村和相關部門為她申請了政策允許的其他補助,王慧芝對鄧華感激不盡,同時也對鄧華的話深信不疑。

  在鄧華安慰自己的間隙,王慧芝抬眼望望她,輕輕拍了拍她的手,嘴角微微上揚,說:“好,我聽你的。”許久,鄧華跟王慧芝聊了些體己話,待她情緒穩定後,又把她送到單位門口,目送她坐上回家的公交車。

  回到12309檢察服務中心,鄧華繼續與其他來訪者交談起來。

  “我姨歲數大了,行動不便,還在農村,所以今天我替她來。”見鄧華看向自己,一位原本坐在沙發上的40歲左右的女士起身說道。

  “哦,我知道了,你是邱大姨的外甥女。”鄧華一下子就對上了號。

  鄧華口中的“邱大姨”,今年89歲,老伴於2018年11月在馬路上被機動車撞傷致顱腦損傷死亡,肇事者沒有賠付能力,除了保險公司的賠付外,只給了1萬元喪葬費。邱大姨沒有任何經濟來源,並且常年患病需要藥物治療,老伴的離世讓她倍受打擊。核實了老人的實際情況後,鄧華和同事為她申請了司法救助……

  “院領導都非常支持,補助很快就下來了。”鄧華說,“錢雖然不多,但至少也是個安慰。”

  “千萬別說錢多少的問題,我們覺得這份錢比哪份錢都重要。這個錢最金貴,是無價的。”女士接著說,“我們非親非故,咱檢察院不僅為我姨申請了司法救助,還擔心老人來回折騰,鄧主任親自送過去。我們真的很感動!”

  鄧華,一絲不苟、嚴謹細緻的“工作狂”,原來私下裡卻是位剛柔並濟、情繫百姓的“貼心人”呀。類似於這種上門送救助款的事情,已不是第一回。

  2015年,被害人王某因交通事故死亡,未得到相應賠償,王某兒子來院申訴。瞭解到王某家中尚有84歲老父親,妻子智障,兒子一人支撐整個家,生活極其困難。文登區檢察院立即啟動刑事司法救助程序,為王某老父親及兒子爭取救助金1.8萬元。當領取救助金時,老人表示行動不便需要等親戚開車到檢察院。得知這一情況,鄧華立即開車到申請人家中親手將救助款發放到了這位老父親的手中。“我們多跑點路,是為了讓群眾少跑腿。”鄧華總是這般說。

  “老百姓其實都很通情達理,也很懂得感恩。”鄧華盡力讓“事事有迴音,件件有落實”,而在給自己“找麻煩”的背後,其實就是在給群眾“解決麻煩”,讓群眾“少麻煩”或“沒麻煩”。

  “一個案件我至少能登記3次”

  “敬業正直

  為民解憂”“伸張正義

  司法為民”“執法為民

  人民公僕”……在接待來訪者的這間12309檢察服務中心,懸掛著一面面鮮紅的錦旗,這是對鄧華和她的團隊工作的最好註解。

  “這面錦旗是去年送來的;這面是前年送的,老太太和她閨女一起來的;這面更早一些……”鄧華如數家珍。“這裡還有呢。”一旁的部門同事孫麗樂提醒著,“這些掛起來的錦旗是給院裡送來的,但是這些疊放起來的都是專門送給鄧主任的,她不讓掛。”鄧華在一旁笑笑。

  控告申訴部門是檢察機關了解社情民意的“前哨”,也是檢驗檢察官形象與素質的“窗口”。工作中,鄧華始終把為民服務體現在日常的信訪接待中,她總說,老百姓不容易,咱們能幫一定幫,自己給工作多加些環節,可以將矛盾糾紛盡力化解在基層。

  秉持這種理念,鄧華每次接訪都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辭用語——明明一句“不屬本院管轄”就能打發走的人員,她偏要一聲“請坐”、一杯清水、一張笑臉相迎,然後明確告知信訪人去哪個部門反映問題;明明已經判決生效的案件,當事人因為心裡有氣便反覆上訪,她偏要陪著當事人聊聊天、嘮嘮家常,讓他們心中的怨氣經過自己心平氣和的回答來漸漸化解……

  而這種給工作“加環節”的習慣,不僅僅體現在接待來訪群眾時,也體現在細緻地對待本職工作上。

  檔案室裡,一本本案卷擺放整齊分明,隨便抽出一本,關於案件及當事人的所有情況均清晰在冊。“這本70多頁,是比較規範的,各類交易記錄、對案件有用的信息記錄都要複印裝訂。”鄧華介紹說,“就連我們去現場發放救助金,也要留存照片,打印備份。”

  在文登區檢察院控申部門,所有來訪人員無論是否屬於本院管轄,一律填寫來訪人員登記表並按規定錄入統一業務系統,同時詳細記錄到接訪臺賬中;接收到的每起案件的預警處置信息都要獨立裝訂成卷,每年彙總到一個檔案盒中;涉及到本部門的通知、會議精神,上報到上級部門的材料均要留存……工作看起來事無鉅細。

  起初,孫麗樂也很不理解,為什麼鄧主任非要給工作增加這麼多環節?明明上級沒有要求,偏要一切工作留痕,每一項案件都要成卷,致使工作量成倍增加,有時不得不犧牲中午休息和業餘時間來整理,“按照鄧主任的要求,要設置總檯賬、分臺賬等,一個案件我至少能登記3次,很是繁瑣。所以有時候開玩笑說,除了對案件的處理情況不瞭解,但是對當事人情況、是什麼案件類型、進展如何,我都能張口就來。”

  鄧華則是這樣解釋的,“作為接訪部門,所有工作一定要留痕,將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能用得著。咱們仔細了,眼前看是麻煩了,但是可以讓我們的工作更明確清晰,將來就能少很多麻煩。”孫麗樂說,鄧華會時常將這些話掛在嘴邊。

  “一次,市監察委來調取1993年某個案件的資料,鄧主任根據記錄,很快將這個20多年前的案件的所有資料迅速調取出來。”孫麗樂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表示,自己也是從那時起,才真切感受到了所謂的繁瑣工作背後的好處,頓時豁然開朗,“前期給工作‘加環節’,其實也是為了後期‘少糾結’呀。”

  這種事無鉅細,甚至事必躬親的做事風格,其實是源自鄧華30餘年的工作積澱。“我從幹書記員開始就懂得,前面的環節多一點,後續的麻煩就會少一點。這是對工作負責,更是對自己負責。”鄧華一步一個腳印,積累了豐富的辦案經驗,同時也讓她形成了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

  “控告申訴檢察工作,看似服務在前臺,其實功夫在身後。”鄧華認為,雖然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消化和整理,再加上自己給部門增加的環節,多少還是有點兒辛苦,但是這樣做對得起經手的每一起案件,也對得起每一位當事人。

  買來了兩隻羊

  “你們記得講講‘給老百姓買羊’的故事呀!”即將採訪結束,其他部門的同事林瑜來找鄧華,見我們正在採訪,便提醒道。“買羊?這是個什麼故事?”這一下子引發了眾人的好奇心。

  其實,“給老百姓買羊”的故事,早已在文登區檢察院傳為一段佳話,而故事的主人公,便是鄧華。

  2017年開始,鄧華被分包幫扶高村鎮一位快50歲的貧困戶,她因精神殘疾喪失了勞動能力,言語舉止也不順暢,和75歲的老母親相依為命,生活極其困難。

  雖然也為貧困戶送過米麵等作為幫扶慰問品,可鄧華更想做的,是讓貧困戶增加收入實現脫貧!

  隨後,鄧華專門去文登區殘聯瞭解國家對殘疾人的相關幫扶政策,經過數次溝通,終於為貧困戶申請到了基層黨組織結對助殘扶貧基金2000元。資金申請成功後,她又積極協調村裡啟動基金買來了兩隻懷了小羊崽的母羊。

  鄧華的想法其實更加長遠——每隻小羊崽最少能賣1000塊,母羊還可以擠奶賣,這樣這名貧困戶每年靠養羊就能有幾千元的收入了。

  回憶起這段難忘的場景,鄧華介紹說,等到自己再次來到貧困戶家裡時,雖然這名貧困戶的言語仍然不順暢,但卻滿眼閃耀著光芒,那彷彿是對生活有了新的希望,這讓鄧華感到十分欣慰。

  無論是對待貧困百姓還是來訪群眾,鄧華始終本著“最貼近地瞭解人民群眾的疾苦,最直接地聽取人民群眾的訴求,最快捷地化解人民群眾的矛盾糾紛”的原則,用細心、耐心、愛心、責任心去關懷、對待他們,為他們“理順氣”,也讓他們的生活“增添和氣”。

  一次,農民老張來反映問題,2001年檢察機關反貪部門曾扣押其1萬元,要求檢察機關予以返還。面對情緒激動的老張,鄧華一邊詳細詢問該案情況,一邊輕聲安撫。

  “當時老張陳述時情緒比較激動,但我發現他反映的問題與自身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接訪結束後,我便到檔案室調閱當年反貪部門的辦案卷宗。通過查閱卷宗,我發現該案按照當時規定,我院扣押其1萬元上繳國庫並無不當。”鄧華說。

  調查結束後,鄧華將調查情況進行彙總,並就老張提出的問題逐條予以解答。經過多次溝通,終於化解了老張內心的疙瘩。

  “鄧主任就是這樣,遇到對檢察工作不理解、發牢騷,甚至無端謾罵的群眾,從來不急不惱,總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細緻地做好說服解釋工作,讓老百姓‘理順氣’。”林瑜說。

  從檢34載,鄧華始終在堅守,堅守著“立檢為公,執法為民”的信念,堅守著對檢察事業的無限忠誠,堅守著即便崗位平凡也要默默耕耘的準繩,堅守著“為老百姓解難事、辦實事”的初心。

  所以,女兒眼中的鄧華,永遠閒不住,說好請年假陪自己出去旅行,回回都因為工作原因耽擱延後,再無下文;同事心中的鄧華,無所不能,無論多複雜的案件、多難纏的接訪,每每遇到她,矛盾似乎都能夠順利化解;群眾口中的鄧華,最能體諒自己的委屈,有什麼難解的心結、難過去的坎兒,都可以來找她聊一聊、說一說。

  “其實吧,我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為來訪群眾解決問題的,只要老百姓問題得到化解,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在鄧華看來,自己的工作內容雖複雜,但本質很單純,無非就是——為民解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