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讀人”比讀書更重要

最近,俞敏洪批評教師一年看不到上五本書,很容易被掏空,遠遠沒有能力把當代學生教好。其言論毫無道理,作為教育方面的專家,他沒有看到,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讀書不是途徑,“讀”人才是關鍵。

除了讀書,教師有很多提升自己的途徑

其一,一個合格的教師必須有充分的知識儲備。

現在要想成為一名教師,首先必須接受大學四年的專業教育,然後考教育學、心理學、普通話,拿到教師資格證。再通過筆試、面試,層層選拔,才能走上講臺,從事教師職業。對於中小學老師來說,在成為教師之前,經過多年的學習、積累、沉澱,其知識儲備不會輕易就被掏空的。

其二,繼續教育不斷提升教師的業務水平。

教師不讀書,並不表明教師沒有學習。每年教師要接受寒、暑假繼續教育培訓,要學習幾十甚至上百們的課程,不斷接受新的教學方法和教育理念。還有集體備課、評課、校際間交流,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

其三,教師也會利用新媒體獲取各類信息。

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但同時也是普通人,也會使用手機、電視以及新媒體實時瞭解新信息、新知識,與時俱進,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成為優秀教師的關鍵在於“讀”人

其一,孔子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在“讀”人

幾千年前,孔子他老人家提出的教育理念,現在仍有指導作用。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在於他的書讀得多少,而在於他能否在教育教學中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找到每一個學生的閃光點,發揮每一個學生的特長,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以不變應萬變是不可能成為優秀教師。

其二,“學究式”教師常常理論與實踐相脫節。

我們有些老師潛心讀書,教學理論講得頭頭是道,教育教學論文發表了很多篇。但講的課枯燥無味,對於學生來說是一種煎熬。這些老師理論水平很高,但缺乏“讀”人的本領,不瞭解學生的需求,不能將自己的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能力,教與學相脫節。以前我們用一碗水、一盆水、半桶水、一桶水來評價一個老師,但是肚子裡的水再多,倒不出來又有何用?讀書會提升老師的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但不能利用合理的方法,傳遞給學生是毫無價值的。

其三,“讀”人是更高要求的讀書,每一個學生都是一本不同的書,只有讀懂了他們才能更好的教與學。

有位班主任規定學生早讀不能遲到,如果遲到就用尺子在每個人的手上打一下,以示懲戒。有一天四個學生遲到,前三個學生都伸手讓老師打了,第四個學生就是不伸手。所有學生全看著老師,老師很生氣,一下子沒控制好自己,伸手去拉這個學生。沒想到,這個學生一句話也不說掉頭就走,留下老師一臉的尷尬。後來這個學生說在家裡從來沒有人打過他,何況當著那麼多學生的面,他覺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在全班學生面前丟了面子。他說老師可以批評我,教育我,但不可以打我,更不能在全班學生面前打我。可見,同一種方法並不適合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是不一樣的個體,都有各自的成長環境和心理狀況。老師的工作是與人相處,要想調動的學生的積極性,一定要以學生為主體,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這樣才能創造出一個和諧的教學環境。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是否讀懂了每一位學生。

所以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在於書讀得多少,而在於學生這個“人”我們有麼沒有的“讀”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