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有一些疆外的朋友得知我在新疆生活,對我的一切都是那麼好奇,就是想著是不是說的新疆話,是不是騎馬上班,是不是都住的平房,是不是很落後,我很自豪的說:我是兵團第七師的!有些人就好奇了,什麼是兵團人,兵團是啥樣的,是不是部隊?聽到這些,我也是很好奇也很鬱悶,新疆兵團作為這麼一支龐大的隊伍,為新疆的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怎麼這麼多人還都不知道建設兵團的存在!於是,我就有了想把我們新疆兵團介紹給一些朋友的想法。儘管我的文字表達能力有限,但想著儘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把新疆兵團更好的展示給疆外的朋友,讓他們對新疆兵團有一個更深的瞭解,瞭解兵團人的創業史,瞭解兵團人的不易,讓他們是知道新疆還有這麼一個讓人敬佩的群體!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長子、獨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世界上唯一一支沒有軍費的部隊)介紹給各位朋友。說我們新疆兵團是共和國"長子",是因為新疆兵團成立於建國初期的1954年,是全國第一也是世界唯一的一個不拿軍餉的部隊。

說我們新疆兵團是共和國"獨子",是因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祖國的邊境地區又陸續建成了許多兵團,但在七十年代兵團又相繼撤銷,唯獨新疆在八十年代初又恢復了兵團。因此,我們新疆兵團既是共和國的"長子",又是共和國的"獨子"!

小編現在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七師棉麻公司一名普通員工,雖然來新疆只有十五年,算是兵五代了,但從老一輩兵團人那瞭解到了很多關於兵團的過去,也從一些書籍報刊上了解到很多新疆兵團的故事,尤其是參觀瞭解過兵團軍墾博物館後,對這支部隊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敬仰!

近幾十年來新疆兵團作為全國唯一的一個兵團群體,又是生活在遙遠的新疆,瞭解的人相當少。我想借助頭條這個大平臺,把我知道的和我瞭解的我們兵團的概況講給朋友們聽,把老一輩兵團人是怎麼樣徒步走遍天山南北 又怎樣靠著一雙手把天山南北的戈壁荒漠開墾建設出一個個綠洲的故事講不瞭解兵團的朋友們聽。

新疆佔國土面積的六分之一,長居民族13個,現已發展到47個民族,是一個民族最多的一個自治區,有著5000多公里的邊境線。在西漢時,我們的祖先就開始了屯墾戍邊。1949年5月,隨著國民黨政權的覆滅,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西北沿線一路捷報,新疆解放指日可待。在新中國的禮炮即將奏響的時刻,原國民黨將軍陶峙嶽將軍在新疆率部下全部起義,轉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時間是1949年9月25日。因此,這部分兵就有了另外一個名字"老九"或"9.25的",現在這部分還在世的老九都能享受很多特殊待遇,養老無憂的。當年大部分兵,都是當年國民黨抓的壯丁,轉為解放軍自然是他們的心願。就這樣,他們跟隨王震將軍開始瞭解放軍的新生活。一邊剿匪,一邊長途跋涉到新疆各地。那個時候,沒有路,沒有車,大家用爬犁拉著行裝和口糧,所謂的口糧,就是炒小麥,一口雪一口炒麥,在艱苦的環境裡安營紮寨。部隊本著不與民爭地的原則,所到之處都是人跡罕至的大漠 戈壁荒灘,把星星之火播在了天山南北沒有人煙的地方。這支部隊中有一個團,在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徒步行軍半個多月,行程1580公里,走到和田地區 ,官兵們硬是用雙腳征服了"死亡之海",這一壯舉創造出了人間奇蹟。熱播的電視劇《沙海老兵》,講述的就是這個團進軍沙海紮根戈壁的故事。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在過去,兵團人都是住著這樣的地窩子,還別說,剛住進地窩子時感覺挺好玩的,遠遠的看上去,光禿禿的沒人,開飯的鐘聲一響,那才叫壯觀呢,跟耍魔術似的,一下子從地底下冒出那麼多人,打完飯各自又回到"洞"裡,地面又回覆了平靜。可住的時間長了就不舒服了,地窩子裡面陰暗潮溼,白天進到地窩子裡面眼前黑黑的什麼也看不見,要適應一會眼睛才能看清東西。遇到大雪,外面的人找不到"洞"口,裡面的人出不了"洞",不熟悉地形的人,會一腳踏空掉進洞口被雪埋住,沒有外面人的幫助裡面的人出門都困難。這是地窩子裡面的構造,一平臺就是大家的床鋪。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王震將軍有一首詩:生在井岡山,轉戰南泥灣,戍邊建兵團,安家戈壁灘!這就是王震將軍的那支部隊的一生!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說起王震將軍,老一輩的人們就會想起解放前陝甘寧邊區大生產的南泥灣,當時就是王震將軍帶領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種地,如今這支部隊又跟隨王震將軍來到新疆,和陶峙嶽將軍的部下組成了一支強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部隊,兵團的前身就是這支部隊。知識分子出生的張仲瀚將軍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出生入死,進軍新疆後,是新疆軍墾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張將軍一生未娶、無兒無女,孑然一身,病逝時才65歲。張將軍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成長壯大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王震將軍命令戰士,發揚南泥灣的精神,在新疆遼闊的土地上、在茫茫的戈壁裡開墾土地,自己種糧。那個時候可沒有任何機械化工具,唯一的工具,就是坎土曼,內地的人可能不知道什麼是坎土曼,坎土曼是新疆民族人種地的專用工具,有盆地哪麼大的鋼鐵片,再安個把就行了,既能當鍬又能翻地。這些戰士們一邊守衛疆土,一邊開荒,他們不分白天黑夜,拼著命的開荒。

為了節省服裝,戰士們赤裸裸地戰鬥在開荒的土地上(那個時候團級一下,清一色光棍),新疆的夏日最高溫度40多度,戰士們不知曬脫了多少層皮,不知累倒多少次,最艱難的是哪麼多官兵斷糧近40天,但他們仍沒有停止開荒,最快的是一天挖地兩畝六分,人均開荒8分地,我們團當年開荒造田1.3萬畝,收穫糧食250多萬公斤,可供全團人馬吃一年多,部隊當年就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在茫茫戈壁上開出萬畝良田。在戈壁灘上收穫了小麥,結束了戈壁灘上不能長莊稼的歷史。他們就這樣年復一年的開墾、收穫,不僅實現了糧食自足,並開始運往內地。水,不僅是農業的命脈,也是人類和萬物生存的源泉。新疆幅員遼闊,雨水稀少,天山南北的人畜植物依賴的是天山的雪水而生存。雪水的流域畢竟有限,怎樣把雪水引導兵團的各個墾荒地呢?修水渠 修水庫成了兵團戰士們的大會戰中戰場!那時可沒有挖掘機 剷車 裝卸車啥的,全是人工一鍬一鍬挖出來,又一筐一筐挑出來,現在的人們想都不敢想,這麼大的工程是怎樣憑著雙手和雙肩幹出來的。在修水渠水庫中湧現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解放初期的新疆,幾乎沒有任何工業,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為了發展新疆的工業,老一輩兵團人硬是三年沒領過一分錢的軍餉、沒有領過一套軍服,部隊只發牙膏肥皂,他們把所以的軍餉和軍服錢全部捐給了當地政府,建設了新疆第一批大型企業。知道為什麼新疆的不少廠名叫: 十月拖拉機廠 八一糖廠 八一鋼鐵廠 八一毛紡廠等等嗎?那是用我們的父輩們省吃儉用的血汗錢建起來的工廠,地方政府為了讓人們記住人民解放軍的無私奉獻而起的特殊廠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七一棉紡廠

聽老一輩兵團人說,那幾年裡他們的單衣露著肉皮,棉衣露著棉絮,整整三年,大家都沒有一件不爛的軍服。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知道那時的衣服全是棉布的,沒有一絲耐磨的纖維材質,純棉布衣服不經穿,尤其是穿在強體力勞動者的身上,沒穿多久,衣褲就磨爛了。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賀龍在棉田

這些大型企業都是老兵們節衣縮食用三年軍餉建設出來的。

吃飯的問題解決了,還有一個嚴峻的問題,那就是怎樣才能讓這二十多萬官兵安心屯墾戍邊,紮根邊疆?當時部隊上包括團長以下的官兵都是2、30歲以上的單身漢,要想留住這些官兵,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在新疆安家。當時,新疆地廣人稀,又是民族自治區,上哪裡找這麼多漢族姑娘嫁給這些官兵呢?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八千湘女下天山

五十年代初,王震將軍徵得中央領導的同意,開始在內地招募女兵,王震將軍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家鄉的"湘妹子"。當時,王震將軍給湖南省委發電報,大概內容:是讓省委招些女的,只要是未婚的都要,讓她們在新疆繁衍子孫!省長一看"在新疆繁衍子孫",那還不把姑娘們都嚇跑,誰還敢去呢?王震將軍說:不管怎樣,只要能把姑娘送到新疆就行。當地政府號召女青年女學生們去新疆當兵,這便是當時轟動全國的"八千湘女進新疆",九千山東女進新疆。就這樣,這片光棍漢的土地上,有了女兵們的身影。女兵的到來,給戈壁灘帶來了無限生機,她們一方面同男兵一樣,參加開荒種地的大會戰,一方面被組織介紹給立功多、年齡大的官兵組成家庭,"繁衍子孫"。後來又從山東招了幾批女兵(九千山東姑娘),傳說山東女兵們到達兵營後,看到眼前荒涼情景,哭著不願意下汽車,沒辦法,首長就跑到食堂,抱了一大捆大蔥,放在汽車旁,才把女兵們哄下車。也難怪,從山東到新疆要經歷一個多月的顛簸,火車只能通過蘭州,餘下的路程是坐著卡車來到新疆的。大家都知道山東人喜歡吃大蔥,這麼長時間沒吃上大蔥,女兵們看見大蔥還能不下車吃大蔥嗎!就這樣,這片寂靜的戈壁荒漠中,有了母親,就有了孩子們歡笑聲。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女拖拉機手

還記得第三套人民幣一元幣上的女拖拉機手嗎?有人說這個女拖拉機手是東北新中國第一位拖拉機手梁軍老人,但也有人說是兵團第一位女拖拉機手的金茂芳老人,人民幣上的那臺拖拉機就是金茂芳開的那臺,至今保存在兵團博物館裡。當年英姿颯爽的女拖拉機手,已是白髮蒼蒼的老人了,但如今金茂芳老人端起方向盤是不是還有當年的英姿?

老兵和女兵們通過組織介紹或自由戀愛,戈壁荒漠中組建起了一個個家庭。那時的地窩子也沒有多餘的,用地窩子做婚房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洞房"。就這樣的婚房還不是私有的,是結過婚的共同"洞房",幾個家庭輪流住進私人空間,其他時間要住回各自的集體地窩子裡。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婚房

這些女兵遠遠不夠這麼多官兵們娶的,王震將軍就號召大家回家找媳婦,路費由部隊出,只要能領會女的,就安排成家。王震將軍直到晚年,還說起他一輩子最得意的一件事,就是解決了這麼多光棍漢的問題,為新疆增加了這麼多的孩子!1954年10月1日,新疆的這支部隊就地轉業,成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兵團,是共和國的"長子"!也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軍隊!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支邊女青年

1956年,兵團又迎來了六萬多河南支邊青年。這批河南青年裡,有許多姑娘,被領導介紹給老戰士們結婚。對組織介紹結婚一事,可能有些年輕人不理解是怎麼回事?老兵們是經歷過戰爭,年齡大立過功,於是,組織上就優先考慮老兵們的婚事,只要老兵看上誰,組織上就會想盡辦法把他們撮合到一起組成家庭,什麼愛情呀 年齡呀那都是婚後的事情。所以,我們兵團很多父親們都比母親們大十幾歲左右。到了五十年代中後期,兵團的隊伍不斷擴大,組建的家庭越來越多,出生的孩子也越來越多,醫院 託兒所 學校也都相繼成立。有了鍋碗瓢勺的音符,有了孩子們嬉戲打鬧,戈壁荒灘已不再寂寞,父母們早已把兵團當成了自己的家,而出生在兵團的我們也把兵團當成了自己的故鄉。

兵團人都是來自五湖四海,東南西北各省的口音都有。哪個師團某省的人多,那這個地方的二代孩子們說話的口音就以這個省為主。我們第七師是河南人多,我們二代說話就以河南口音為主、普通話為輔還夾雜點甘肅、山東、四川味。直到兵三代的孩子們才說著一口標準的普通話。 在我們公司現在二十多口人,差不多有十來個省份的,天南地北的人都有。

六十年代初隨著上海 北京 武漢等大城市高校畢業的學生和上山下鄉知識青年的到來,兵團人的文化素質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團校和各連隊學校都能聽見知青老師們帶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知青們為這片土地灑下汗水的同時,把城市裡的文明也帶到這片土地上,並把他們的知識傳授給了這裡的孩子們。再後來內地大批覆員軍人集體轉業到兵團,轉業軍人們的到來,他們不僅為建設兵團出力流汗,也把部隊的軍紀軍風帶到了兵團。

上海、北京、天津、武漢等各大城市的知識青年來到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他們的到來為兵團增加了新鮮血液,活躍了團場的氣氛,使兵團人的文化素質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支邊青年進疆

這些大城市來的知青,先不說勞動的事情,他們能在這麼惡劣的環境裡住下,就是對自己最大的挑戰!這些俊俏稚嫩的知青們,當時也才是十七八歲的孩子,他們從燈火通明 條件優越的大城市來到這沒有電燈沒有自來水的戈壁大漠,那是多麼的不易,他們從吃白米飯過度到吃包穀蛋子饃(那時的包穀面可沒現在的包穀面那麼細,包穀面沒怎麼脫皮,用手可以摸出粗粒粒子),那是一個多麼艱難的過程。是什麼魔力讓這些城市的知青變成一個個名副其實的軍墾戰士?是兵團老兵的言傳身教讓他們變得堅強能幹!

因為種種原因,有些老兵一生未娶,在和田地區的那些老兵,從徒步穿越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後,就從未出過大沙漠。在2002年一位兵團的領導去看望這些80歲左右的獨身老人時,曾問他們有什麼要求,他們說:我們什麼要求都沒有,只想坐坐火車,看看烏魯木齊!多麼低的要求 多麼樸實的話 多麼令人肅然起敬的老兵啊!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團場連隊的平房

三年自然災害的時候,兵團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大批內地吃不上飯的人,並安排在兵團各個連上班,成為正式的兵團人。六十年代裡,內地大批勞改人員遷入兵團,刑滿後集體留下兵團,後妻室子女們也來到兵團,他們也成為成為兵團一員。他們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邊疆 獻給了兵團,他們把子孫也獻給了這片土地上,他們把自己的終身獻給了不是家鄉的家園!

前幾年央視一套黃金檔熱播的電視劇《戈壁母親》,編劇是我們師126團上海知青韓天航,當時全國各地方臺都進行反覆播放,反響很大。後來韓天航又出鉅作《熱血兵團》,還有反映山東女兵嫁新疆的電視劇《遠方的花兒》,讓更多知道在兵團有這麼一批偉大的母親。央視一套黃金檔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沙海老兵》,講的就是那群徒步征服死亡之海的老兵們的悲壯故事。這些年通過電視劇的熱播,相信會有更多內地人認識兵團瞭解兵團。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開荒

兵團的第一批老兵們,現在只有極少數老兵還健在,絕大多數老兵早已作古了,為了開墾這塊土地 為了建設新家園,他們太辛苦了太勞累了,很多都是過早的離開這個世界,有很多老兵還沒住過樓房,沒使用過固定電話,甚至有些老兵還沒看過電視就帶著夢想走了,他們沒有睡在在自己家鄉的土地中,而是長眠在了他們親手開墾建設出來的第二故鄉的土壤裡。就像最初的那樣,父輩們在這塊土地上有了自己的孩子就紮下了根,而今這塊土地中有了自己的親人安葬於此,這塊土地就成了子孫們魂牽夢繞地方。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建設兵團各師分佈圖

兵團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戰鬥隊,對新疆的穩定發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兵團農閒時青壯年男同志每年都要參加軍訓,做到戰時是一支能打仗的一支部隊。平常時就是工 農等各行業中建設者勞動者!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各團場的地理分佈

這地圖上密密麻麻的地名,是兵團三代人用生命和辛勤的汗水描繪出來的,老一輩兵團人在一個沒有老祖宗留下厚重歷史文化的戈壁荒灘上,在一個大自然沒有賦予名山大川的蒼涼之地,憑著一副肩膀兩隻手開創出人間奇蹟。從一個團擴充到兩個三個 四個或更多的團場,從一個師發展成兩個師到現在的十四個師,從20萬人到270多萬人,兵團人的足跡遍佈天山南北,當年的大漠戈壁,如今佈滿了一個個綠色小城鎮當年的地窩子,如今已是高樓林立的小鎮了。從地窩子到土坯平房到磚瓦房再到樓房,兵團三代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奮鬥!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戈壁明珠奎屯市(兵團第七師所在地)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到底是一支什麼樣的隊伍?

126團中學

在祖國的大西北有這麼一批無名英雄,用自己畢生盡力開創了一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團場!老一輩兵團人大都已作古了,他們帶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永遠的走了,他們沒有親眼目睹現在的發展,也沒有享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們!新疆人民不會忘記您們!您們默默奉獻的精神 您們留下的軍墾魂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的兵團後來人!

關注“西域暖陽”,帶您認識一個真實的新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