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懶惰成性”不上進,父母三步走,幫孩子趕走“小懶蟲”

懶惰和貧窮永遠是丟臉的,所以每個人都會盡最大努力去對別人隱瞞財產,對自己隱瞞懶惰。—— 塞繆爾•約翰遜

民間有一條言語“懶惰沒有牙齒,但卻可以吞噬人的智慧”。但貪玩、鬆懈是孩子的天性,除了玩什麼都需要父母催,每天催著起床、催著洗臉刷牙、催著出門……

可是催著催著家長髮現孩子不僅沒能變勤快,反倒變得“懶惰成性”不上進了。

孩子“懶惰成性”不上進,父母三步走,幫孩子趕走“小懶蟲”

孩子為什麼會“懶惰成性”?

1、父母“包辦”

父母將衣服準備好然後催孩子起床,將飯準備好然後催孩子吃飯,父母覺得“我什麼都為你準備好了,你怎麼還這麼慢?”,孩子覺得“又來催我,真煩人!”。

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得不到鍛鍊,什麼都不會做所以就會越來越懶,變懶的同時又對父母的催促產生厭煩,最後不僅“懶惰成性”而且還會越催越慢。

孩子“懶惰成性”不上進,父母三步走,幫孩子趕走“小懶蟲”

2、沒有時間觀念

小孩子天生對時間沒有概念,更沒有正確的時間觀念,孩子不明白10分鐘和20分鐘的區別,也不明白離出門時間孩子10分鐘意味著什麼,所以不管家長有多急孩子都是慢騰騰的按照自己的速度來做事。

因此如果家長沒有為孩子培養正確的時間觀念,孩子就會一直用散漫、拖拉的方式做事。再加上懶惰是人人都有的“劣根性”,不去克服自然就會變得“懶惰成性”。

孩子“懶惰成性”不上進,父母三步走,幫孩子趕走“小懶蟲”

3、不自律

有人將自律說成是一種修行,的確,自律是用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去管理自身慾望的一種能力,也是一種對人的“劣根性”的自我剋制。

孩子即使在大人的約束下也很難快速掌握自律的能力,所以面對輕鬆的懶惰和困難的自律,他們會本能的選擇輕鬆,變得懶惰不上進。

孩子“懶惰成性”不上進,父母三步走,幫孩子趕走“小懶蟲”

如何趕走孩子身上的“小懶蟲”?

第一步、制定規則與計劃

家長想要讓孩子不再懶惰,其實是一個幫助孩子對抗“劣根性”的過程,一開始一定會困難重重,所以從最初就將對抗懶惰變成一個需要遵守的規則、將孩子每天必須要做的事列出一個計劃,鼓勵、督促孩子執行,並有獎有懲。孩子在遵守規則的同時也會慢慢變得勤勞、自律起來。

孩子“懶惰成性”不上進,父母三步走,幫孩子趕走“小懶蟲”

第二步、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說的、做的都會被孩子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如果家長沒有時間觀念、懶惰、散漫,再去要求孩子變得自律,孩子是不會服氣的。

孩子“懶惰成性”不上進,父母三步走,幫孩子趕走“小懶蟲”

只有家長以身作則,主動做家務的時候對孩子說“可以來幫忙嗎?”、早睡早起在穿衣洗漱時對孩子說“我們一起,好嗎?”,這樣才能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變得不再懶惰,可以認真的完成制定的規則和計劃。

孩子“懶惰成性”不上進,父母三步走,幫孩子趕走“小懶蟲”

第三步、減少催促嘮叨,適當讓孩子嚐到懶惰帶來的後果

在約束孩子的時候,家長總是習慣嘮叨,不斷的催促孩子。結果家長越是著急孩子就越是手忙腳亂容易出錯或者乾脆起了逆反心理又哭又鬧。

家長應該適當的減少催促嘮叨,少說兩句不耐煩的話,在孩子稍微有點進步的時候就誇一誇孩子,並說“寶寶真棒,可以自己收拾書包了,下次如果還能這樣我會很高興的!”。

孩子“懶惰成性”不上進,父母三步走,幫孩子趕走“小懶蟲”

也可以適當的讓孩子感受一下,懶惰帶來的後果,比如自己懶得收拾書包,結果早上忙亂中忘帶東西。讓孩子感受到家長“靠不住”,自己要勤快一點,不然後果還是要自己承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