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監測技術及指標體系”2019年度評估總結會召開

2020年4月3日,以北京大學為依託單位,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植物所、南京土壤所、東北地理生態所,北京林業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四川農業大學、中國林業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共同承擔的“典型脆弱生態修復與保護”重點研發專項“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監測技術及指標體系”項目2019年度評估總結會以網絡視頻會的形式召開。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监测技术及指标体系”2019年度评估总结会召开

網絡視頻會議

項目跟蹤專家北京師範大學傅伯傑院士、中國林業科學院孟平研究員、項目專家組復旦大學方長明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黃耀研究員、中山大學餘世孝教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劉國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郭慶華研究員、北京大學唐豔鴻教授,項目負責人方精雲院士及各課題負責人、研究骨幹和博士後、研究生50餘人參加了會議。

評估總結會由項目專家組黃耀研究員主持。方精雲介紹了項目整體工作進展,各課題負責人彙報了課題預期目標完成情況、研究工作進展和研究計劃等。項目實施以來,研究任務進展順利,完成了對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監測體系方法和技術規範的梳理和總結,建成了高寒草地全土壤剖面增溫實驗平臺,改進了植被-大氣間碳同位素通量的連續觀測技術,構建出我國主要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估算模塊以及激光雷達地上碳儲量反演數據集,完善了碳循環參數數據庫,開展了“碳源匯手冊”編寫。截至目前,項目已獲批專利7項,軟件著作權8項,出版專著2部,提交院士諮詢報告2份。發表和錄用論文66篇(第一標註), 含SCI論文61篇,包括在專業領域高層次期刊Nature Ecology and Evolu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Global Change Biology,Ecology Letters等,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引起了較大反響。

專家組對各課題的研究進展、工作狀態和研究前景等方面進行了討論和指導,一致認為在項目負責人的帶領下,各課題很好地完成了預期研究計劃,年度研究方案可行,預期能夠完成指標目標。此外,專家就課題間數據共享、技術標準規範銜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建議每個課題依照指標目標凝練已有進展,並加強課題之間的合作。方精雲在總結髮言中表示,各課題要儘快召開內部研討會,理解消化吸收專家組的建議,並貫徹到今年的工作中。同時,他對專著和規範的完成節點進行了佈置,希望大家齊心協力,保證研究任務保質保量地完成。

附:

本項目下設6個研究課題,分別是“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監測方法與標準研編”“碳循環關鍵過程機理研究的技術標準和方法”“全球變化野外控制實驗的技術和方法”“碳通量及碳同位素通量的連續觀測技術和方法”“中國陸地生態系統碳源匯模擬與遙感反演”和“陸地碳循環參數體系構建與碳源匯綜合評估”。項目旨在全面梳理以往關於陸地碳源匯監測研究的方法和技術體系,在此基礎上,改進和提出碳循環室內模擬和野外控制實驗的方法,改進碳通量和碳同位素通量的連續觀測技術,構建不同尺度、全組分碳循環參數體系;研發我國陸地碳源匯模擬系統,闡明碳源匯時空格局,為我國制定減排增匯和氣候變化政策提供科學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