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你的嘮叨變成教育的“毒藥”

一兩歲的孩子的家長會不停地讓孩子不要做這個,不要碰那個。不要爬到那個臺階上,太高了危險;不要撿石頭,很髒;不要碰那個蟲子,它會咬人……

不要讓你的嘮叨變成教育的“毒藥”

等到孩子大一些,到了青春期,這些家長也一如既往地嘮叨:這麼短的裙子,女孩子不要穿;不要和男同學單獨在一起;晚上7點後不要和朋友一起去外面玩,外面不安全。甚至面對成年的子女,有的家長也是如此嘮叨:不要一個人出去旅行……

只要是正常的一個人,誰都不喜歡被嘮叨。在教育孩子上,也是如此。

如果家長嘮叨多了,結果往往會適得其反,不能解決孩子的實際問題。當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嘮叨是一種關心,也是父母“愛之切,恨之深”的表現,如果沒有愛的關係,絕少出現嘮叨的。

不要讓你的嘮叨變成教育的“毒藥”

千萬不要讓你的嘮叨變成教育的“毒藥”

喜歡嘮叨的人,很少能主動發現自己是個嘮叨的人,他們感覺自己說的不多。如果家長自己都不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也就沒有改變的可能。當然,想要驗證自己是否是一個嘮叨的人,方法很簡單,給自己做個小小紀錄片即可。

是什麼原因導致家長嘮叨呢?

1、畸形的“愛”

許多家長為了孩子,可謂是“鞠躬盡瘁”。為了孩子心甘情願吃苦受累,可惜他們的嘮叨基本都是費力不討好的。幼小孩子由於認知問題,很難理解家長的關心。所以,當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與其不停的嘮叨,不如用事實和行動來說服和教育孩子,反而效果會更好。

2、過度關愛

許多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會,凡事都事無鉅細的照顧,那怕是不停地囑咐也是應該的。但當孩子逐漸長大,他們自己潛意識裡人認為長大了,不再是你們眼裡那個什麼都不會的小孩了。這個階段,家長再對孩子已掌握的能力或他們想嘗試的行為,不厭其煩地說教,孩子必然不願意接受,反而對家長的說教行為有一定的抗拒心理。久而久之,甚至會出現家長所認為的逆反心理。適時地,家長該放手還是要放手的,忍住,千萬別嘮叨。

3、家長自卑、不自信或缺乏安全感

家長自卑、不自信或缺乏安全感,其生活的滿意度必然較低,他們為了自己的社會價值,往往會藉助炫耀孩子以獲得他人的關注和讚許。於是,這部分的家長會要求孩子做到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當孩子難以完成時,就開始無休止的評論、比較,甚至是抱怨、訴苦,期望孩子能夠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

4、無法解決孩子的問題,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嘮叨

每當孩子出現某些問題,家長既沒有原則和界線,又捨不得按照事先約定懲罰孩子或完全不知該如何去解決,只好學習祥林嫂不停地嘮叨。一般孩子對最初幾次的嘮叨,還是能聽進去一部分的。如此一來,家長就認為很管用,進而會繼續使用,可這無疑是飲鴆止渴。

5、有太多的慣性思維,缺乏耐心傾聽孩子說話

每當孩子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家長總是按照成 人的處事原則來判斷孩子的對錯,完全忽視孩子的發展特點。家長這種只看結果不看過程的做法,不僅會用自己的話打斷孩子的話,還認為孩子是“狡辯”。這直接導致父母在孩子心中失去信任,並使孩子自尊心遭到傷害,嚴重的會自我封閉,不再和家長打開心扉說任何事情。久而久之會影響親子關係。

不要讓你的嘮叨變成教育的“毒藥”

6、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慾太強

不能否認,很多家長在時間、金錢和精神上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家長做這些的前提是孩子要聽自己的“話”,如果孩子幼小沒有反抗力量而不吭聲,家長就感覺自己沒有威望,於是就會不停的“苦口婆心”。當面對青春期反叛的孩子時,孩子的對立就讓家長不停“訴苦”,變成了一個“怨婦”。

7、家長有過高的期望

不少家長在孩子身上寄託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太在乎孩子的成績和期望考入名校,並作為教育成功標誌。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或沒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驟去做,父母就忽視孩子豐富的感情世界,指望通過督促來促進孩子。其 實,這種無情和過度強化的教育方式,反而給孩子帶來巨大壓力。

8、雙方的興趣點不一致

不少家長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看待關於孩子的問題,比如關注孩子的成績、人品、健康等,而這些對孩子都不是最重要的東西。若加上家長更看中結果而忽視過程,更會讓與孩子的交流缺乏共同語言。家長如果經常會插孩子 的話,孩子會由於思維被打斷很難恢復,交談直接變成了家長的嘮叨,很容易就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心理。

其實,家長的嘮叨都是一種負面情緒,也是一種焦慮的表現。適度的焦慮是好的,可以促使人們改變。但當家長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變得嘮叨時,要換個角度想想,站在孩子這邊想想,他們是否能承受你的負面情緒宣洩?所以,家長要儘可能隨時觀察孩子的情緒,當孩子負面情緒已經累積到一定程度時,就不要再絮叨了,因為此時你說的話,孩子已經聽不進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