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預測題導寫:堅定理想信念,爭做時代新人

某市晚報“青年調查”欄目針對該市中學生理想信念現狀展開調查,結果顯示:被問及“對未來的想法如何”時,27%的同學對未來的目標“很明確”,53%的同學“比較模糊”,還有20%的同學“十分渺茫”,但他們都表示可能會把理想定位於未來的事業,用所學知識回饋社會。被問及“確立了理想後,你會怎樣做?”這一問題時,有45%的同學選擇 “十分努力去實現”,41.4%的同學表明會“比較努力”,還有13.6%的同學說“無所謂,隨他去吧”。

請結合材料內容,以“堅定理想信念,爭做時代新人”為主題,給該欄目寫一篇致中學生的倡議書,闡述你的觀點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心懷志向,與時代同頻共振

廈門一考生

親愛的同學們:

你可還記得小時候拍著胸脯立志做科學家時的驕傲與堅定;又是否曾和朋友一道訴說自己的夢想而彼此爭執不下?兒時的稚嫩常被家長津津樂道,可兒時的夢想如今怎麼說不出口了呢?

我們青年一代,是乳虎是朝陽,是春前之草,是長江初發源。生機和希望從我們身邊散發,未來的動向有待我們奮鬥。國家領導人曾說,青年人應立鴻鵠之志,做奮鬥者,這正是當下新生的中國對青年人的要求與期待。

可我們之中迷茫動搖的心態不在少數,模糊的理想與規劃如何托起青年肩上的重任?隨著教育的發展,封閉式學習的漏洞逐漸擴大,除了成績單上下滑的排名,你們還能被什麼刺痛?社會與國家的轉變和發展是否被視而不見;環境汙染、資源短缺,逆全球化思想的沉渣泛起,這些時代的問題怎能被我們置之不理?

在時代潮流的裹挾下,我們青年應當志存高遠,與時代同頻共振。

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志向引領的信念,是遇到困難時的定心丸。古有司馬遷奉獻二十年終成史家絕唱的輝煌,今有科學家們隱姓埋名奮戰於艱險之中換取了中國科技的卓越飛躍。這其間漫長的煎熬,身心的疲憊,若無堅定志向的指引,哪一個不是沉重的打擊。正是信念讓我們“與苦相伴,苦中作樂”。

志存高遠,腳踏實地。誠然,生活條件改善了,中國也已舊貌換新顏,可這就說明我們青年人可以停止奮鬥了嗎?享樂利己主義的流傳,自我實現的需求被淡化,可時代正在變化!時代的旋渦不容許你站立其中,唯有順勢而為才能在其中穿梭自如。“欲粟者務時,欲治因勢”,時代的洪流下更需要我們青年人腳踏實地的追逐理想,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的使命。

青年一代,更要小心沾染上“暮氣”,“喪文化”的席捲和風靡不是擁抱時代的積極態度,而像李子柒那樣把宣傳鄉村文化的理想付諸實踐,給世界帶來田園牧歌的愜意享受才是我們面對時代的正確態度。

志向無需遙不可及,而是引領你前行的方向;實現理想也非難事,只要擁抱時代,與時勢相向而行,讓我們青年一代都能心存志向,與時代同頻共振。

倡議人:一名高三學生

福建省廈門第一中學劉遠軍老師:該文從中學生理想信念的現實說起,回應材料中理想信念模糊的問題,進而申明青年人堅守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在倡議青年人堅守信念,與時代同頻共振時,作者能結合時代社會特點,敦誡青年人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使命,積極踐行。文章注意到了倡議書的格式要求,內容貼合材料;行文能把個體體驗和社會認知相關聯,抓住青年人自身特點分析問題;語言流暢,結構清晰。欠缺之處為思考比較表面,有所論,但還不夠深刻;在希望和建議部分還有點避實就虛。

讓理想之花開遍時代的原野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 林漢桂

同學們:

大家好!

近日,一份關於青年理想信念的調查引發熱議,雖然大部分同學選擇付出努力去實現,但卻少有同學對理想信念較為了然於心。正如理論之於實踐,理想信念是奮鬥進程中的指路明燈。若無理想信念,我們將不可避免地走一些冤枉路。對此,我們不禁疑惑:作為時代新人的我們怎麼了?

抑或是多元的文化浪潮讓我們迷失,抑或是家庭的考量讓我們猶豫。究其根本,是心中價值取向的迷惘,亦是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畏懼,讓我們們本應盛開的理想之花漸顯凋零。但放眼時代的原野,家庭與社會的教育價值多元重塑。而內心迷惘的我們,又如何在紛繁的外部環境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立足點?作為被社會建構著的我們是如此,社會則亦是如此:信仰缺失了,“喪文化”便生根發芽,和諧有序社會環境雜草叢生;理想淪亡了,“混文化”就大行其道,行穩致遠的發展道路平添阻礙。

但批判終究只是通向正義感的捷徑,時代的責任絕不容許我們一昧道德飆車。偉人不因為他們出身的偉大而偉大,而在實現理想信念的過程中彰顯著他們的偉大。而平凡的我們堅定了理想信念,也終將聚沙成塔,匯聚起一股推動歷史進程的力量。求學東瀛,的“不酬蹈海亦英雄”;雪線送郵,是其美多吉的對理想的默默守護。

無數平凡的人種下無數堅定的理想之花,時代的原野一片葳蕤,在此,我呼籲同學們,堅定理想信念,做出切實行動,爭當時代弄潮兒:

由內而外,尋找個體價值,不盲從,做自己。狂飆突進的時代,意見衝突早已是家常便飯。理想的分歧本身沒有錯,但正如王元化先生所指出,“浪潮之壞在於抹殺不同的意見”。在魚龍混雜的輿論環境下,留一顆純淨的心,尋找自己的價值存在,方能將人生的道路越走越直,更避免信息化產物的影響。西諺有云:“有信仰,才有希望”。不正是如此嗎?

“為者長成,行者長至”,誠哉斯言。正如寫作業不能只動腦不動筆,實現理想要拼搏,要奮鬥,是我們都知道的普世道理。不積跬步,無論如何都無法致千里,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唯有堅持,才不會“心中滿當當,兩手空蕩蕩”。

國家領導人曾言:“青年的理想,是同時代的發展相聯繫的。”個人理想的實現伴隨著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強盛,而國家的強盛又促使我們向更高的理想奮進。讓個人的理想與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相融合,讓個人、社會、國家一同前進。

同學們,讓我們在心中種下一顆理想的種子,看心靈的原野繁花似錦。在時代的原野種下一顆種子,我們心靈的原野更加生機勃勃。種下的種子,即便終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也能開出一朵鮮花,留人餘香。

倡議人:一名高三學生

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馮淑珍老師:作者準確把握任務要求(倡議書),在高度概括材料調查報告數據的基礎上,提取出兩個問題的要義,圍繞核心話題 “理想信念之於時代青年”展開倡議。基於現實的寫作關照,寫作者對青年所處的時代特徵進行了明確具體(多元化、信息化、現實利益考量等)推因探討,並就此引申出對青年的不良影響(迷失、猶豫、迷惘,“喪文化”“混文化”等)。文章鋪墊到位,倡議水到渠成:青年們由內而外,篤定理想信念,做自己;更需要反躬自省,並踐行於生活實踐,將個體與社會、國家融合起來,才能走寬走直人生路,爭做弄潮兒,擔當時代大任。文章優勝之處在於,析因深刻,挖掘內涵,問題與結論緊密相連,緊扣時代特色。全文思路清晰,內蘊豐富,語言理性有力,能夠通過倡議,引發同學們深層次的思考,結合自身情況,感觸體悟,行動出來,真正達成倡議呼籲的效果。

紮實幹之土壤,開理想之花——致中學生的一封倡議書

福建省廈門外國語學校 陳豔燕

國家領導人曾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理想信念不僅關乎個人發展,更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正是一代代青年的理想與抱負造就了今日之中國。沒有五四青年的理想,就沒有民眾思想的覺醒;沒有青年革命戰士的報國理想,就沒有今日和平的環境;沒有改革先鋒敢闖敢拼的理想,就沒有今日經濟的騰飛;沒有劉永坦、南仁東等科學家永不言棄的理想,就沒有今日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時代變遷鼓舞著青年樹立遠大的理想,而理想的實現又不斷推動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

正值青春年華的我們,眼看步入成年生活的日子即將到來,心中難免有迷茫和無助。但若是我們靜下心來,撥開眼前重重的迷霧,將個人命運和國家命運聯繫起來,聆聽時代的聲音,我堅信,你會找到答案。這個理想,當是對社會有進步意義的,當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或許你會說,理想太遠大,與生活太遙遠。可若是連遠大的理想都不曾擁有,以何作為前行的目標和動力呢?理想信念的缺失,必然導致墜入虛無的深淵。何況,萬一實現了呢?

當然,理想信念並非是衝鋒陷陣,捐軀報國,而是以自己的方式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可以是成為一名敬業負責的教師,讓知識之美代代相傳;可以是投身科研,助力科技發展;也可以是堅守基層,為民服務,熱心奉獻。理想信念可以有很多,只要是為社會奉獻,就是崇高的!

理想信念的實現,需要實際行動的護航。在這個最適合竭盡全力頑強拼搏的青春年華,吾輩著實應當腳踏實地、努力奮鬥。古人云:“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大事,必作於易。”將宏偉的理想轉化為一點一滴的具體行動並矢志不渝的堅持,那麼日積月累,理想之光離我們就不遠了。追尋理想的道路必然會有荊棘和風雨,但只要我們不怕吃苦,永不言敗,如同女排隊員一般“拍拍身上的塵土,依然眼中堅定”,星辰大海觸手可及。

當前中國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內外形勢日益複雜,更需要青年一代接過接力棒。沒有理想、無所謂目標的逃避態度不可取;空有理想、不知奮鬥、坐等成功的投機思想也不應有。我倡議:從現在開始,我們要明確理想,堅定信念,紮實肯幹,實現價值!

魯迅有云:“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如螢火一般,不必等候炬火。”願我們都能擁有“肯做工夫的庸人”精神,以理想和實幹作為兩翼,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加油奮鬥吧,吾輩青年!

福建省廈門外國語學校楊陽點評老師:文章能夠緊緊圍繞“中學生理想現狀調查”結果展開,集中解決了作文材料中“調查結果”暴露的兩個問題:理想信念模糊和實現方式不明確,指出當代青年的理想信念應是“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並用“腳踏實地、努力奮鬥”來實現。寫作中,能夠用事例支撐觀點,用修辭手法修飾語言,用名言強化說理,文章較有氣勢。若能在兼有倡議書要素的同時,融入審辨思考,並結合中學生實際就“如何做”給出具體指引,倡議內容會更具深度與現實針對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