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有個今年才開始讀書的朋友,她對我說:“我讀一本書時,覺得裡面的知識點特別的多,就想一字一句的把它讀完,但花費的時間很長,總被各種小事打斷。”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們或許會經歷一會兒去喝水,一會兒看手機,甚至於一個快遞的電話都能把我們讀書的節奏打亂,我們無法集中精力去閱讀完一本書,乃至於其中的某個章節。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我們交流到最後,發現我們讀完一本書,兩天後,裡面的內容就會忘記,從記住完整書中所描述觀點的100%,到一星期後下降到大約70%,再到半個月後30%,再到把後面看完了,前面卻忘了,反而充滿了失落感。

為什麼會這樣呢?有沒有更好的讀書方法呢?這個星期我在成甲老師的《好好思考》中找到了答案,他說:“其實,掌握知識的關鍵在思考、練習有價值的解決策略,點不在多,會用則靈。”也就是說,從閱讀改變自己的角度來講:記住知識不重要,改變才重要。我們讀書不用坐在那裡認真的從頭讀到尾,而是用20%的時間閱讀,80%的時間來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型。

為什麼我們會遇到讀書上這樣的問題?仔細思考其背後的原因,很可能是思維模式的打開方式不對。為了幫助我們搭建正確的思維模式,成甲老師繼《好好學習》之後,再度出版了一本書,書名就叫《好好思考》。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成甲老師被稱為“中國最會學習的人”,一邊開公司一邊開設說書專欄,成了“得到”app的人氣講師,還能騰出時間出版《好好思考》這本書,成功將亞馬遜評選的年度新銳作家收入囊中。

成甲老師花了兩年多時間和各行業高手交流,去研究思維模型,並且閱讀並分析思維模型鼻祖查理·芒格的文章和傳記,甚至還和查理·芒格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而《好好思考》這本書,就是在這一系列學習中總結提煉出來的。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成甲老師說:為什麼讀了這麼多書,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因為大多數人都掉進了“低水平勤奮”的陷阱。我們讀了很多書,卻只是讀到了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並沒有把新舊知識連成一張知識網,長成一棵知識樹。


那麼,從思維模型的角度如何讓我們的讀書更有效果,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法來借鑑。

一、查字典法+不讀書法——提煉有效的經驗策略和方法論。

什麼是查字典法呢?我們知道字典是拿來“用”的,而不是“讀”的,我們只需要遇到問題查找解決方案即可,不需要把所有的內容都看完。我們可以把書當成“字典”,遇到問題去查找相關的思維模型,這樣沒有閱讀壓力,效率也會很高。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以“查字典”法的方式讀書速度雖快,但可能記憶、理解掌握的不牢固,這是我們可以加上“不讀書法”。所謂“不讀書法”,是指一旦我們讀書時看到對自己有啟發的思維模型,我們就合上書,停止閱讀,花時間思考和練習,把知識點研究透徹,提煉出方法論。

在讀《好好思考》時,第一次聽到熵這個字,是說華為老總任正非的多元思維模型,論證他做商業決策的依據與眾不同,比如說,他在公司的內部會議上提出物理學中熵概念指導公司經營。

我覺得他的思維很靈活,能夠把不同領域的原理都用在經營企業當中,遷移能力很強,於是我查了任正非的資料,寫了一個微頭條也爆了100萬+。

在微頭條中的問題中,我回復了一個讀者,我寫任正非的來源,就是他的多變的思維,能夠把熵概念能夠應用到管理企業中。而另外一個讀者問,熵是熱力學,不應該是化學中的概念嗎?

於是我就查了“熵”的相關資料,熵概念可以應用到物理中也可以應用到化學中。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生活中的反熵增的應用。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生命是以負熵而生,如果一生中只學一門學科,那就是物理學。熵的思維模型是什麼呢,是從有序到無序,從高到低、從熱到冷、從強大到柔弱,熵總是增加的。

比如說,人隨著年齡增大學習能力下降,25歲的時候學習能力是1,30歲0.5,增加5歲就打對摺,到了60歲是25歲的1/128。

這是熵增的自然結果,要想對抗這種自然的本能,我們就需要自律、自控。之前經常聽說學習是反人性的,就是如此了,為什麼是反人性的呢?就是熵增的結果。

從人性的“七宗罪”來看,每個人都在與傲慢、嫉妒、暴怒、懶惰、貪婪、色慾、暴食作鬥爭。我們在反熵增的時候,就是在克服人性的弱點,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好,而不是受人性的本能所控制。

我們自律自控並不是有多崇高的道德感,而是生命的本質就是負熵而生。

這樣讀書,我們似乎沒讀多少頁書,但是獲得的啟發似乎比以往還多,這就是“不讀書法”的奧秘所在:以少勝多,似無實有。通過“不讀書”的機制打斷我們的“貪念”,用80%的時間思考訓練,增進認知。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二、關鍵詞法——梳理更系統的讀書思維模型。

查字典法能夠用很少的時間,快速發現一個自己想解決的理論,它比較適合“一個問題對應一個思維模型”。而如果把這些書中的觀點更系統的聯繫起來,我們可以使用關鍵詞法的讀書方法。


什麼是關鍵詞法呢?就是把閱讀的單位,從在文章中找到模型單點突破上升到全書中找分析邏輯的系統思維。這樣,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就知道作為圍繞著哪個核心點來寫的,我們把重要的概念、思維模型以關鍵詞的形式找出來,組織成解釋問題的知識結構就是關鍵詞網。


這樣,我們讀完一本書,就知道它的主要內容、邏輯結構和能夠遷移使用的地方。那麼,怎麼去做呢?書中給了三個步驟:

1,確定全書核心問題。

2,尋找相關關鍵詞。

3,把關鍵詞和問題的關係釐清。

比如我前段時間讀的一本李欣頻的《人類木馬程序》,我們可以從封皮中看到:這是寫給你的人類木馬程序的清除教程。換句話說,本書的核心問題是:幫助讀者察覺並破解木馬程序,掌握自己的生命劇本。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通常一本書的核心關鍵詞可以從書籍目錄中找到。比如,在《人類木馬程序》的目錄中,我們可以看到人類木馬程序有四大種類:自我與人際關係、感情、天賦夢想與金錢,身心疾病。這就是與核心問題相關的4個關鍵詞。


這些關鍵詞和作者要解決的核心有著直接的關係,我們人類面臨自身的木馬程序主要是這四類,我們先察覺到自身的這四類的木馬病毒,然後找到合適的方法把它清除,那麼我們就仿若新生,才能重新掌握自己的生命劇本。

一旦瞭解作者解決問題的核心思想,這本書就變薄了——其他內容都是對這個思路的分析和註解。那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可以專門地去解決這4個方面的問題和提出相應的對策。

當然,並不是所有書籍都可以這樣用關鍵詞法,像文學類的經典書籍就需要我們從頭到尾的看、品、悟。致用類書籍,除了帶著問題去搜索問題外,還可以在網上直接搜索別人繪製的思維導圖,也能幫我們快速找到核心關鍵詞,建立全書的關鍵詞網。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三、知人論世——讀“書籍”的言外之意

去年在得到App上聽書時,聽到了黃昱寧老師講解的國外名著,背景+人物分析+劇情特別有意思,即使是在外面吃飯候餐時也想抽空聽一會兒。

後來我分析一下自己這麼愛聽講名著原因:

1,沒有時間看大部頭的我,而幾十分鐘或者十幾分鍾就能瞭解這部名著的大概內容和作者的生平。

2,講的特別有意思,都是我們不知道的一些趣事,和故事發生的大背景,人物分析得很精彩,特別的容易引起共鳴。

3,能學到知識,思維導圖也很漂亮,還有文字版本,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回看回聽。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就是這樣,我覺得我已經收穫很多了。今天讀到成甲老師講的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時,再一次提到了黃昱寧老師,我才能更深刻的瞭解到他講書的更深一層的邏輯:

在小說大量故事情節的背後,看到更深刻的邏輯線索,跳出文字回到作者和他所處的時代,故事人物的經歷和思維方式。

而這些都是我們最感興趣的,感覺像經典中的人物從書中走出來和我們對話一樣,體驗特別真實,他們的心理能夠很好地和我們的感情碰撞,這些大概就是我們有最大觸動的原因吧!

這就是第三種讀書方法:知人論世與思想地圖法——看到思維方式和策略的侷限性。

知人論世,就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不僅要看到被文字記錄下來的觀點和思想,也要看到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過去的人生經歷、形成的思維方式。如果看不到這些隱形的知識,就很容易孤立地、靜態地理解作者的觀點,就很難說真正理解作者的思想,甚至可能誤讀作者的思想。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瞭解這個人的經歷、背景,他的思想感情、他的時代大環境和他的思維方式,我們才能更全面的去了解他,才能和他有思想上真正的共鳴,才能以全局的視角來看待來客觀解讀作品。

那麼,如何加速我們形成這種全局視角呢?

1,閱讀各個領域的思想發展史。

思想發展史類圖書的寫作目的,就是總結思想脈絡的,如果能找到一個領域中傑出的思想發展史著作,就可以很好的幫助我們建立全局思想。


2,研究相關領域“研究綜述”。

都說前人的知識,是我們的階梯,學者往往有精力把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抽象成更普遍的基本問題來研究,這對我們高效地概覽一個領域的問題和解決策略很有幫助。我們可以去百度學術和中國知網等網站上搜索相關主題的研究綜述,這裡有最一手的資料。

這種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會有意識地培養我們善於觀察和勤于思考的習慣。

你真的會讀書嗎?這三個方法讓你四兩撥千斤

寫在最後:

這三種讀書方法適用人群比較廣,剛開始讀書的小白可以用,常年讀書的讀者也可以用,這是一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立體思維模型的讀書方法,讓我們讀書的時候,能夠做到心裡有數,有的放矢。


成甲老師的《好好思考》從思維模型的角度出發,除了給我們介紹了這三種實用的讀書方法外,更多的是思維模型的實戰方法,建立多元思維模型的知識體系,讓我們真正地學會思考,訓練用多元思維培養深度思考力,能讓更多的人感受到思維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