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雜貨鋪:魔都頭陀的日記---禪宗笠語(一)

生活的本身,就是一種修行。神性無處不在,並不需要非要到廟宇,好象才能與佛親近。遠離廟堂,可以遠離很多信息。廟堂之中,人來人往,人們在佛的面前,絕大部分人產生的信息,大都是私利,大都與升官發財有關。雖然佛有心願,對於來者,有求必應,但俺沒有這樣的耐性。常常反省自己的這種缺點,因為這種缺點有些時候給自己帶來了一些困擾:當有來者,這來者可以給自己帶來自己需要的急需品,但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自己不想要的,這個時候是非常愚氓的。

林語堂先生說人生境界有三重,第三重是驀然回首。其實人生的境界有五重,第四重是隨喜功德,第五層是遠行。世界的盡頭是一層異常堅硬的殼,突破它,就達到了第五層。到達第五層,在心靈的空間中得到的是恐懼,因為突破後的世界是虛無。因為恐懼,所以人們會重新封閉路口,退回去。

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何處,內心具有恐慌,卻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既是禪定。人類之所以進化,來源於群體的追求多元,假如一個群體,它們的追求是一樣的,那麼這個群體就會消亡,最後只能只有少數的人能夠活下來。年輕的時候,不懂易道,所以也常有社會不公平的怨言,現在才明白,不公平的世界才是多元化的世界,每個生命體如果得到相同的陽光、水、營養,那麼生命的數量一定會減少,也僅僅會只有幾個生命體能夠活下去。

一個人在身心的極限,很容易心理崩潰,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情緒失控。在艱難的時刻,情緒其實是最沒有用的東西,當我們身處極限,唯一能做的就是堅持下去,並且做好平和的接納失敗或者死亡的準備。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代表一切都會具有終止,所以任何苦難都是具有終點的。當一個人感覺到最困難的時候,往往這已經不是真正的最困難,就如一年中最冷的時刻,不是太陽離我們最遠的時刻,最冷的時候,太陽已經開始向我們靠攏,也正因為越來越近,所以我們才感受到寒冷。今日冬至,一陽初生,喜。

天使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相反天使看起來毫無用處,因為天使不能滿足人的慾望。天使的使命是化解人的痛苦,而非滿足人的慾望。中國人不重信仰,由來已久。人們去寺廟,大都因為有所欲求,中國人把菩薩當做衙門,把錢放進去,賄賂一下神仙,得一點私利的好處。於是我們就可以看到各種披紅掛綠的泥菩薩,廟宇慢慢變成了一個滿足人私慾的地方。俺以前常去文殊院,後來也就不去了,大抵就是因為如此。

俺去文殊院,是因為文殊院有家的感覺。俺不是居士,沒有戒口,雖然很尊重那些只吃素不吃葷的人,也打心眼的覺得粗茶淡飯是最適口的東西,所以一直以來都覺得文殊院的齋飯好吃。要受戒很容易,下一個心就可,不過這種舉動不過是一種生米煮成熟飯的過程,並不能給自己帶來什麼精神上的昇華。俺一直認為植物也是具有意志的,只要是有生命的東西都具有意志,所以吃素與吃葷,在精神意味上的差別並不是很大。一個人只所以要去戒,不過是一種立志,立志不去殺生的態度。在這方面,俺覺得日本的僧規比中國人的佛規要好。佛祖在世時,修行者也是沒有這些規則的,印度的佛教的教規也沒有。俺贊成不能浪費食物,因為浪費食物,就代表著沒有節制的殺戮,這是有罪過的。

中國人的思維一直都是比較狹隘的,因為狹隘所以新的思想觀念從遠方傳來的時候,往往必須與現有的思維結合,以求發揚廣大,於是就慢慢具有了農業社會的特點。佛學進入中國是魏晉時代,為了生存,於是與清談玄學結合在了一起。這種結合,是農業社會的君主專制與佛學的結果,於是成為了佛教。這世界上幾乎所有的思想信仰,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結合,而成為了教,成為了宗,於是發揚廣大起來,如果沒有宗教,佛學會非常弱小,是難於成長的。所以菩薩也不會拒絕那些為了自我私慾而來的人,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不過,這也帶來一種壞處,那就是中國的佛地,只有厚重,沒有那種精神聖殿的感覺。

佛教是否認人生的,而佛學不是,佛教認為人生就是一種悲苦,因為人無法擺脫一個生命要活下去,就必須要吃掉另外一個生命,動物無法擺脫弱肉強食的束命,所以生命是一種悲苦。佛學是積極的,它的目的是渡,希望靈魂能渡過約束,因為真理而自由。故佛學講究悟。

如果有一日,俺有能力影響佛廟的建設,俺一定會建議執行者在現在這樣的厚重加上靈動,要在細節上更多的考慮光線,體現光明與頓悟,佛祖必定歡喜。

宗教也需要進化。

黑格爾曾經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唯一學到的經驗就是歷史無法學習。當一個人歷經磨難,把自己的心得告訴給後生,問後生明白沒有,後生說:明白了。其實後生並沒有真正的明白,因為只有到某一天,在特定的情況下,他才能真正明白老人說的含義。而這種特定的情況,就是人由於人性的約束,當有一天他也犯了同樣錯誤的時候,他就真正明白了。於是,人類的社會發展具有某些週期性,週而復始。禪宗不立文字,以此為基,從佛學的角度,禪宗應該是離佛學中心最近的宗派。

曾有人認為若立文字,資質尚淺的阿丘,就很容易誤入其途。因為人性,故無法教育他人,所以不去從事教化之功,這樣以利害而做取捨,反而脫離了佛學的真諦。真正的教育是潤物細無聲,所以,禪宗並非不立文字,六祖解散禪宗,也並非是禪宗失傳或者死亡,而是一個另外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