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所謂“功利性”學習,就是從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學後立馬應用。

昨天,微信好友小周私發消息給我,說:“自己剛剛進入一傢俬企公司擔任會計助理,其中一個重要工作是將散落在多個Excel表格中的客戶信息和客戶交易金額合併統計到一張表中,要求一個客戶對應一條記錄”。

我帶有調侃的說:“這好像不難吧!”

他繼而說道:“近幾個月,我還背考研單詞呢?”

我好奇地問:“你在一邊工作一邊準備考研?”

“對啊!我應該如何做到既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務還背會考研單詞呢?”

其實,對於小周這樣的職場糾結,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存在,但是怎麼樣解決呢?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我們不妨還原一下小周的工作環境:

手頭一邊在製作Excel表格,大腦中卻在背單詞。

但是,我敢肯定的是他的單詞一個都記不住,反而Excel製作表格會越來越精通。

為什麼呢?

其實並不難理解。

因為你必須用它來匹配和篩選記錄,也就是說,在大腦中單詞背了會忘,而手底下的工作會越來越熟練。

假設小周兩個月後,跳槽到一家外貿公司做跟單員,主要工作是跟進公司的歐美客戶,用郵件或電話跟他們反饋和解釋訂單的進展。

這時,你在“上手”Excel與背誦英語單詞,你是不是更容易熟練掌握Excel,還是容易記住英語單詞呢?

答案是不是變成了後者。

為什麼學習同樣的東西,因為工作場景不同,效果就會有如此大的不同呢?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下面,我就帶大家瞭解一下,你的大腦在學習中的三個缺陷。

大腦是一個有缺陷的學習器

1)一個懶惰重複者和勤勞管理者的結合體

慣性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人的大腦也是如此,它最喜歡的就是重複不變,並且會長期維持這種狀態,抗任何大幅度的變化。這種保持不變的重複狀態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掌管這些習慣就是大腦中的基底神經節。

但是學習需要打破原來的習慣,形成大幅度的改變。要做到這一點,就要依靠依賴大腦中的另一個區域:前額皮層。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基底神經節與前額皮層的關係就像“大象”與“騎象人”的關係,基層神經節是“大象”,只管按照習慣重複前行。前額皮層是“騎象人”,可以對重複行為控制,並且控制我們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是前額皮層在決定我們想學習英語、想完善上一份工作任務、想熟悉下一份工作安排等。

要想讓任務工作技能形成並運用自如,就要靠前額皮層這位“騎象人”讓基底神經節這頭“大象”接受新的變化,形成新的重複。

雖說前額皮層這位“騎象人”的管理功能強大,但有個致命的弱點:對意志力的消耗很大,一旦意志力消耗完畢,卻還沒有讓基底神經節這頭“大象”徹底接受新變化的時候,“大象”就會恢復舊有的習慣,走回老路,於是學習的新變化就消失了。

因此,在工作中,我們要輕鬆地學會一個新的技能,就一定要巧用方法,讓前額皮居這位“騎象人”,消耗更少的意志力,而不是一味地認為刻苦出成績。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2)大腦的獎勵機制分不清現實的成果和未來承諾的成果

你興沖沖地參加了一個時間管理的互助小組,當終於列出了周計劃時,是不是一想到下週能做完這麼多工作,就已經覺得自己很棒了?雖然你什麼都還沒做,但大腦已經獲得滿足感了。因此,最可能的結果是,你放縱了一個週末“獎勵”自己,然後,周計劃裡的基本都沒有按時完成。

我相信,眾多的職場人都是這麼幹的,而為什麼要這麼幹的原因是大多數人都有一個思維誤區:錯把可能性當做真正完成了目標。

結果就是:自己以為會了,所以學習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下去。

正如,我們學習新技能的時候,將經典書籍買回來或將乾貨文章收藏後,看了幾頁,熟悉了幾個流行的專業名詞後就很興奮,覺得自己已經學會了。但其實,一到要用的時候,基本什麼都不會。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3)它是一個忘性超大的不靠譜存儲體

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埃裡克·坎德爾在《追尋記憶的痕跡》一書中,已經通過非常有可靠的腦神經研究實驗表明,在學習完成後的一個小時內,記憶就會極速下降,要形成長時記憶,就必須讓神經元長出新的突觸,並且使突觸強度得到長時間強化。這就意味著必須重複足夠多次,才能讓突觸強度發生持久的改變,從而形成長時記憶。

於是,問題來了:在工作中有多少人有毅力堅持重複足夠多次呢?

不就是因為堅持不下來,所以工作還是原地踏步嗎?

正是因為大腦在學習上的這三個缺陷,你才會出現難以堅持、眼高手低、學了又忘的情況。

可是,大腦再有缺陷,我們也拋棄不了它,必竟沒了頭還能活著的人,誰也沒見過。再說,它還有很多其他有用的功能。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那麼,在工作中,我們該怎樣取長補短呢?

帶著“功利性”意識看待工作

我們在工作中,會發現慢性思維的可怕之處在於我們自認為那是經驗積累的高效,實則是我們大腦偷了懶。當出現同樣的觸發器,我們就會一直陷入這種死循環中。

因此,為了擺脫這種死循環,我們就要讓自己的工作有所期待,什麼期待呢?就是帶著“名利”去看待工作。

而採用“功利性”工作的做法,就可以很好地避免職場人的工作厭倦症和大腦在工作中的三個缺陷。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1)解決意志力消耗大,難以堅持的問題

因為“功利性”工作是從工作的實際出發的,學習後立馬應用。這時,無論你想不想學都必須啟動。這種被動式的啟動,與主動逼迫自己學習相比,消耗的意志力要少很多。

例如:早上起床,如果公司規定9:00上班,遲到要罰款,那麼你按時起床所需的意志力其實是很少的,因為這是一種不得不做的事。但如果今天是週末,又沒啥必須早起處理的事情,這時,你按時起床所需的意志力就遠遠大於平時上班的情況。

“功利性”學習,不僅解決了啟動工作的意志力消耗問題,在堅持工作方面也解決了同樣的問題,因為要在工作中使用,所以隨著工作需要的變化,你自然會不斷地學習新的內容,而無須消耗過多的意志力去逼著自己持續性的學習。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如果你是一位學習安卓編程,你本身的工作就是開發手機App,那麼你很自然地就會不斷地學習安卓開發平臺的新功能。

如果你現在是一名美工,想轉型做安卓開發,那麼對你而言,堅持學習安卓開發平臺的新功能所消耗的意志力,就遠遠大於前者。

而且,因為是工作所需,學習的方法和技能力立即就能見效,就更會激發你的興趣讓你去學習,重複更多的內容。但是你學習的內容不是工作急需的,就會存在看不到及時效果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堅持學習,前額皮層所消耗的意志力就會大很多。

因此,如果能夠多采取“功利性”學習的策略,就可以用更少的意志力,學會更多的技能和方法。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2)避免工作中淺層學習,更深入地掌握方法和技能

很多時候,我們在工作中易於被大腦的滿足感所欺騙,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學習其實都是停留在表面,但一動手就都不行。

採取“功利性”學習,因為要在工作中應用,所以就無法只停留在表層,而必須深層鑽研,直至解決問題為止。

:領導讓你寫一篇企業策劃文案,你上網查了一下其他人制作的企業策劃文案很棒。但是,自己模仿出來的文案,領導怎麼都覺得不好。

那麼,這時,你就會帶著解決這個問題、如何迎合領導口味、符合企業具體情況等多方面去學習和調研。通過對比其他人文案的優點,再對比自己文案的缺點,也就知道了,自己與別人的差距,從而再去重新做另一份新的文案時,你也就學會了更多寫作的策略和方法。

因此,採用“功利性”學習的策略,就能避免學習停留在表面,從而更深入的掌握技能和方法。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3)在工作中自然重複,抵抗遺忘曲線

大腦是一個特別會忘事的儲存器,並且你已經知道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多多地間隔重複。

但是,這很難辦到!

很多人都知道“一萬小時定律”或“二八定律”,也曉得重複記憶,但是,你不帶著“功利性”去學習和工作,我敢肯定99%的根本無法專注學習和工作。

例如:背英語單詞。

人人都知道每天背誦30個新單詞,再將前一天背的單詞重複記憶一遍,三天後,再重複一遍,七天後,再重複一遍,十四天後,再重複一遍,二十一天的時候再重複一遍,這樣就能記得比較牢了。

但是,到了第三天的時候,估計還願意重複的人就很少了,因為太枯燥、太麻煩,不如只背新單詞。結果就是背了後面,忘了前面。

但是,如果你是前面案例中的外貿跟單員,情況就大不相同了。你今天背的單詞,可能今天下午在跟客戶見面交流的時候就用到了,明天在郵件裡可能又用了一遍,一個星期後,再跟客戶電話交流的時候又用了一遍。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在這種情況下,哪怕你還是背新單詞,但最常用的單詞是不是在工作中已經重複了很多次,自然就記牢了呢?

其實,學習其他知識也是一樣。例如,學習Excel公式,當時記住是沒用的。

根據埃裡克·坎德爾的研究,這些知識過上一天你就遺忘七八成。但如果你是前面案例中的會計助理,你就會在工作中不斷地重複使用這些公式,很自然地就記住了。

因此,如果能採用“功利性”學習的策略,就不用擔心大腦,這個儲體會忘事,因為最常用的內容,它一定會幫你記得牢牢的。

這時,雖說我們的大腦有三大學習缺陷,但只要採用“功利性”學習的策略,是不是問題就完美解決了?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那麼,如何做到“功利性”學習和工作,簡單三步,快速上手。

1)選問題:選擇一個工作中要解決的問題

所謂的“功利性”學習,就是從工作的實際需要出發,學完後立馬應用。

因此,我給你的建議是:你選擇的問題一定是你正在著手解決的或者即將要解決的。

例如:今天下午開年度企業總結大會,你作為主持人如何用優美且帶有感情的語氣主持呢?

這時,你要確定並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更舒服?

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去學習,就再也不會出現工作時沒時間學習、學習時擔心工作做不完的情況了,因為工作與學習融為一體了。

正如王爾德所說:起初是我們造就了習慣,後來是習慣造就了我們。

在學習中工作,在工作中學習,這正是工作效率的最大優化。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2)定內容: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和順序

確定好要解決的問題後,就要根據問題解決的迫切程度和進度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和順序。

首先,根據問題解決的迫切度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如果解決問題的時間比較充裕,就可學習的全面一點;如果解決問題的時間很緊張,就要學習立馬就能起作用的具體方法或技巧

例如,我們以自媒體配音員錄製音頻課程為例。

如果這個音頻課程錄製有一個月時間,而且一個星期之後才開始。這時,我們就可以買幾本書或一門課,系統地學習一下發音、音調、氣息、共鳴控制等內容。

但如果下午就要開始錄製,而且當天就要錄完,這時,我就只能買電子書,直接在書中翻查與“讓聲音聽起來更舒服有關的方法和技巧”或“直接在網上搜索如何讓聲音聽起來更舒服的技巧”,選用其中可以直接上手就用的方法。

例如,我對你的建議是:坐直、放慢語速、想象你對面有個人。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其次,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後,還要根據問題解決的進度,確定學習內容的順序,如果問題的解決週期比較長,而且可以分幾個階段來處理,就可以優先學習第一階段就要有用的內容。

例如:王強在一傢俬企做企業管理諮詢項目,一個項目一般大約要三個月,通常分為現狀調研、方案設計、實施路線規劃三個階段。

假如,現在企業派王強去做一個二手車的業務模式諮詢項目,但他之前做的都是房地產項目,對二手車幾乎沒有瞭解。可是,明天就要進項目,在短短一天內要學完與二手車相關的知識根本不可能。

在這種情況下,他可以先確定調研中要用到的二手車知識,如二手車的產業鏈條、二手車的行業環境、二手車當前的競爭格局、以及二手車的發展趨勢等,優先學習這些內容以確保調研的順利開展。

在調研期間,再抓緊時間學習方案設計階段要用的二手車知識,如二手車的定價策略、二手車的競拍策略、二手車的線下門布點策略等。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最終,確定範圍這個步驟的關鍵就是一定要控制自己想學更多東西的衝動,緊緊圍繞解決問題的需要來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和順序,否則就會造成這些問題:

001:耽誤瞭解決問題的時間

達爾文說:“完成工作的方法是愛惜每一分鐘”。

誠然,一個人的精力和專注力是有限的,投入學習的資源也有限,將寶貴的資源浪費在非急用的內容上,無異於導致急用的內容沒能及時學會。

002:浪費了其他的工作時間安排

學習的內容只要沒被應用,絕大部分很快就會被遺忘,將來要用的時候,又要浪費時間和精力重新學習。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3)實際應用所學內容解決問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在工作中。我們不僅要學,更要知道如何在解決問題的實踐當中去用。

因此,一旦採用了“功利性”學習的策略,你肯定會從解決問題的需要出發來找解決辦法。因此,我不擔心你用不用的問題,而是要提醒你怎麼用?

在應用所學內,解決問題的時候,我給你的建議是:如果沒有相關經驗第一遍一定要嚴格遵循所學方法的指引,一絲不苟地套用。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因為在你沒經驗前,通常面臨著一下困惑:

001:初次接觸某工作任務,你才能根據反饋效果證明這個方法到底有用還是沒用,否則你會永遠糾結在是方法沒用,還是你沒用好這個問題上。

002:只有嚴格地套用,你才能真正理解所學的方法,才能知道如何根據實際情況改進這個方法。

如果你是因為遊戲開發公司的文案員,公司要求你以“這個是目前單機遊戲領域最好玩的遊戲”。

如果一開始就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沒有嚴格地遵循這個方法,也就是擬出的標題不完全符合它的標準,那麼一旦文章沒有達到宣傳預期,你是以為自己沒有用好這個方法,還是認為這個方法本身不行呢?你根本就給不出結論。

反之,如果你擬了一個好標題也完全符合它的標準,而文章的最終點擊率卻效果不佳,這時你就可以下結論,說:只符合這個標準還不夠,還需要考慮更多因素。

帶著“功利性”去工作,才能克服厭倦感,讓職場元氣滿滿

因此,在“實際用”這個步驟中,一定要切記,如果沒有經驗,第一遍一定要嚴格遵循方法或技巧的指引。

總結:

大腦是一個懶惰有缺陷的學習機器:

  • 大腦是一個重複和勤奮管理者的結合體
  • 大腦的獎勵機制分不清現實的成果和未來承諾的成果
  • 它是一個忘性超大的不靠譜儲存器

因此,你會因為缺乏意志力,而堅持不下,學習的內容會停留在表面,而且學的大部分內容很快就被遺忘。

但採取“功利性”學習的策略,你就可以很容易地克服這三個缺陷:

  • 解決意志力消耗大,難以堅持的問題
  • 避免工作中淺層學習,更深入地掌握方法和技巧
  • 在工作中自然重複,抵抗遺忘曲線

這個策略在“實用”中用起來,分以下三個步驟:

  • 步驟一,選問題:選擇一個工作中要解決的問題
  • 步驟二,定範圍:確定學習內容的範圍和順序
  • 步驟三,實際用:實際應用所學內容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