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進入“體能恢復”階段

□ 盛 剛

■第二季度的經濟表現會比第一季度要好,但指望V型反轉並不現實。既然是“體能恢復”就不要去想一飛沖天,在外部疫情蔓延和全球產業鏈受衝擊的背景下,能否提振內需將是二季度經濟恢復的關鍵

剛剛披露的經濟數據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6.8%,增速創改革開放40年來的歷史新低,也是僅有的季度負增長。最新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在提到今年一季度的情況時,用上了“極不尋常”這四個字。好在一季度已經過去,而國內疫情當前正得到有效控制,復工復產持續加快,情況開始好轉,雖然元氣恢復尚需時日,但一季度數據很可能已為今年經濟探了底。

一季度之所以“極不尋常”,是因為從世界範圍看,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百年一遇,其對經濟的“供需雙殺”之慘烈也是前所未有,中國首季-6.8%的增長速度正是經濟休克下的反應。這種情況之前無論怎樣無法想象,放在眼下都可以理解和接受。重要的是,黑天鵝已經落地,事實上我們應對得相當不錯,而且最新經濟數據已有所向好,這種邊際變化很可能預示著最困難的時期正在過去。所以,從趨勢來看,無論今後會遇到多少艱難險阻,大概率經濟要往上走。

從3月份情況看,隨著國內疫情得到基本控制、防控措施逐漸解除、復工復產加速推進,多項數據均較前期有所回暖。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消、固投、進出口總額同比降幅比1-2月份分別收窄了12.4、4.7、8.4和8.7個百分點。3月份調查失業率也由2月份6.2%的高點降至5.9%。另外,3月份高技術製造業同比增長8.9%,一季度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同比增速高達13.2%,網上零售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進一步攀升至23.6%,這說明,疫情危機帶來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加速。而總體來看,在經歷短期“休克”狀態之後,我國經濟已進入“體能恢復”的階段。

當然,這還只是“體能恢復”的開始。3月數據雖較1-2月有很大改善,但尚未實現正增長,許多數據降幅明顯收窄,也和前兩個月基數太低有關。消費和服務業的恢復顯著慢於投資和製造業,普遍預期的消費反彈也沒有出現,說明受疫情衝擊最大的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仍沒緩過勁來,就業壓力依然很大。而抗“疫”仍在繼續,如何實現復工與防疫的平衡,仍需要摸索前進。還要知道,疫情在海外擴散蔓延的衝擊並沒有完全在第一季度表現出來,接下來的衝擊究竟有多大,我國供求兩端能承擔怎樣的壓力,也有很多不確定性。因此,我們控制住疫情不代表就可以獨善其身,我國經濟疫後復甦的節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於外需情況和全球供應鏈的整體運營情況。顯然,面臨諸多挑戰之時,中國經濟復甦之路不可能平坦。

第二季度已經開局。從城市交通出行密度、發電煤耗、工程機械銷量等高頻指標來看,4月份國內經濟活動繼續呈加速恢復狀態。因此,第二季度的經濟表現會比第一季度要好,但指望V型反轉並不現實,期待二季度的反彈完全對沖一季度的下降也難。既然是“體能恢復”就不要去想一飛沖天,更何況,在外部疫情蔓延和全球產業鏈受衝擊的背景下,二季度恐不得不面對外需疲軟和供應鏈不暢的二次考驗。這也意味著,能否提振內需將是二季度經濟恢復的關鍵。

正因為如此,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應對疫情政策作出部署,要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疫情影響,並且在六穩之後,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雖然“六保”與“六穩”許多方面是相通的,而且“穩”“保”打頭的都是就業,但“保”更凸顯了形勢的嚴峻,體現了底線思維及直面並戰勝困難風險的勇氣和決心。所以。這一輪宏觀政策仍要在穩定就業、穩定消費以及支持中小微企業方面加大發力力度,多措並舉幫助困難群體渡過難關,保持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而只有穩住了經濟基本盤,兜住了民生底線,才有可能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並以更大的改革開放力度,變壓力為動力,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增強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動力,牢牢把握髮展主動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