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當幼兒跨出踉蹌的第一步時,你是否會焦心地想抱回來?等孩子再大點,喊著出去找玩伴後,你是否會急切地盼望他快點回來?等孩子走向社會後,你是否會在某個失落的時刻裡,幻想他回到小時候黏在身邊?

即使孩子慢慢長大了,父母內心的關愛也從未減少過。繪本《逃家小兔》就是這樣一個關於離開和愛的守護的故事。在小兔子的心裡,外面的大千世界也許就是夢幻的天堂;但對於小兔子每一次幻想中的遠離,兔子媽媽沒有埋怨和責備,而是尊重孩子的個體意識,充當守護者的身份,從而讓小兔子終於找到了心靈上的安全感和情感依託。

這種愛與被愛的情感在傳奇兒童作家瑪格麗特的筆下顯得格外細膩真摯。因此,《逃家小兔》不僅成了孩子們愛不釋手的圖畫書,纏著大人一遍又一遍地讀給他們聽,同時也促使成年人深入思考:如果想逃走的小兔子就是我們的孩子,那我們又如何在愛的守護和放手之間平衡?

就此,本文將從繪本創作者們的兒童情懷,孩子對情感穩定性的探索和鞏固,在愛的追趕遊戲裡孩子魔幻思維的展現和父母對於愛的守護和放手四個角度來分析繪本的魅力及如何更好地為孩子讀好這本書。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01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和克萊門特·赫德的多次磨合:站在兒童的視角上,用兒童的文字和兒童的繪畫感知,創造出一片寧靜愉悅的童話世界

《逃家小兔》是由瑪格麗特·懷茲·布朗作文、克萊門特·赫德作畫的經典兒童讀物。在這之前,兩人已共同創作了一本叫《笨蟲和大象》的繪本。如果說第一次合作是磨合,那第二次合作《逃家小兔》時就是默契。因此,繪本出版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不僅入選美國教育協會“100本最佳童書”,也成為全球最暢銷童書之一。

1.傳奇女子瑪格麗特:從未生過小孩,卻對兒童的心理感知有著天生的敏銳力

瑪格麗特一生足夠短暫,42歲那年突然離世;但瑪格麗特對於兒童心理、情緒和興趣等認知,不僅具有天生的敏銳力,也有長達20年的研究心得。因此,她創作的第一本童話書《起風時》就初獲外界關注,並由此進入繪本創作領域。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傳奇女子瑪格麗特·懷茲·布朗


瑪格麗特創作的每一部作品,都儘量還原孩子本身的心理特徵,使用精簡、遊戲性、有韻律的優美文字來鋪陳故事,不但能深深打動孩子的心,更能開發孩子的想象力,激發出他們自己的語言或文字表達欲。

對於成年人來說,這種創作看起來頗費腦筋,但對於瑪格麗特卻輕鬆有餘,用她自己的話來說:

寫一本簡單的書,讓孩子們能有一小會兒從繫鞋帶一類的生活瑣事的煩惱中解脫,來到一個永恆的童話世界。

正是遵循“簡單”原則,瑪格麗創作完《逃家小兔》後,短時間內又創作了如《晚安,月亮》、《好夢!困困熊》、《出發!我們去環遊世界》等數百部熱銷兒童著作。

瑪格麗特一生從未結過婚,也未生過孩子,但這也許證明了這位細膩的作家本身就是位孩子。她的一生都活在孩子的世界裡,所以她的一切文字都是發自孩子的心聲。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瑪格麗特·懷茲·布朗第一本繪本《起風時》


2.插畫師赫德:善於使用充滿活力顏色的大師,正是兒童色彩認知上的捕手

瑪格麗特進入童話書領域後不久,偶然間看到了赫德的兩幅繪畫作品。她找到了赫德,就此開啟了多部繪本的合作之路。

赫德出生於銀行世家,畢業於耶魯大學,曾在法國學過兩年專業繪畫。回到美國後不肯子承父業,一直徘徊在繪畫創作的邊緣。而瑪格麗特拋來的橄欖枝,終於讓赫德意識到插畫師正是自己的主創之路,因此很快就完成了瑪格麗特為他量身定做的兒童書《笨蟲和大象》的插畫任務。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赫德和瑪格麗特合作的第一本童話書《笨蟲和大象》


帶點叛逆特質的赫德善用鮮活的顏色,大片藍白紅等潑墨似的粗細線條雜糅創作,給人視覺衝擊的同時,激發人的想象力。這種繪畫風格正與孩子的探索想象力不謀而合。在赫德的畫中,孩子可以通過色彩和畫面認知這個世界。

由此,瑪格麗特和赫德,兩個都充滿兒童情懷的人,在創作《逃家小兔》上都盡力讓自己融入兒童的心靈世界中,堅持以兒童的視角來刻畫想要離家的“小兔”以及眼前的整個世界,即使當時的世界還處在二戰的硝煙中。

02

孩子對情感穩定性的探索和鞏固:用36計來逃走,看看父母會不會用72變來守護

回到《逃家小兔》本身上來。美國《學校圖書館》對繪本有過這樣一段評語:

在兔子媽媽和小兔子之間富於韻味的奇妙對話,構成了一個詩意盎然的小故事,今後這本小書能成為不朽的幼兒讀物的經典。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確實,繪本描繪的就是小兔子和兔子媽媽的對話以及小兔子一次又一次幻想遠離的場景,在這種“愛的試探”中加深對“情感穩定性”的探索和鞏固。

1.小兔子的一次次幻想中的遠離,其實就是孩子對“情感穩定性”的探索

“媽媽,我要離家出走了。”


“我就變成小鱒魚”


“我就變成高山上的大石頭”


“我就變成小花,躲在花園裡”


……

小兔子幻想自己一會兒變成這個,一會兒變成那個,但不管怎麼變化,似乎他都幻想離開家、離開媽媽的懷抱,在外面的世界裡瀟灑玩耍一番。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其實,這種幻想本身體現了孩子稚嫩的內心正在探索“愛”,從一次次的逃離中尋求安全感。這在心理學上可稱為對“情感穩定性”的探索階段。

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家為何傷人》中指出:

所謂的“情感穩定性”, 即一個人只要確認對方是愛自己的,那麼他不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而無端對這一點產生懷疑。

由於“情感穩定性”還未完全建立,孩子便會用不斷離家出走的方式來考驗媽媽是否愛自己以及這種愛是否會一直存在。

如果媽媽採取的是置之不理或者責罵等方式,孩子會在情感浮動中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出現各種兒童心理問題,比如留守兒童中的流氓壞小子現象或者隔代教育中的任性行為等。

但若父母在孩子探索“愛”的過程中,加以撫慰和尊重,像兔子媽媽一樣充當“愛”的守護者的話,孩子的“情感穩定性”意識才會從探索階段進入鞏固確認階段。

2.小兔子幻想與現實的雙重回歸,其實體現了孩子對“情感穩定性”的鞏固和最終建立

“天哪!既然這樣,我不如就待在這裡,做你的小寶貝吧。”

小兔子在幻想中繞了一圈後,發現媽媽的愛依然無處不在,最終像給自己臺階下似的說出了這樣一句話。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因此,小兔子不管是在幻想裡還是在現實裡,都回歸到了媽媽的身邊,因為他知道,不管身在何方,媽媽的愛都會存在。

無疑,兔子媽媽的行為在孩子“情感穩定性”的鞏固和最終建立上起到了強化劑的作用。她用行動告訴孩子:縱使你有36計逃走,媽媽也會有72變來守護你。

因此面對孩子,父母要學會把愛延伸,用無形的情感溫暖孩子。只有這種薄薄的但又韌勁十足的關懷才能讓孩子真正離家進入社會後,依然有穩固的情感支撐並溫暖生活。

03

愛的追趕遊戲:孩子魔幻思維的最大展現,代表了孩子將來獨自面對世界的勇氣

繪本中,小兔子思緒上躥下跳,一會兒是鱒魚,一會兒是空中飛人,跳動空間真可謂“無窮無盡”,任憑兔子媽媽在後面追趕。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其實現實中,幾乎每個孩子都和小兔子一樣,腦袋就像一個隱匿了上千年的聚寶盒,終於在某個時刻爆發出來一樣,充滿了各種神奇的想象;而且,每種想象如同親身經歷過一樣,經孩子的嘴一說出,顯得無比真實。

孩子們這種與現實無縫貼合的想象力,心理學家哈麗雅特·布萊克在《取悅症》一書中稱之為“魔幻思維”,他給出的解釋是:

魔幻思維指的是思想和行為難以區分的一種混沌心理狀態。

在年幼的孩子心中,會認為自己所想的和所做的一樣有力。因此,孩子天生會用這種“魔幻思維”來擊退生活中的恐懼,讓自己適應世界的節奏。當然,它不是懼怕世界而產生的自我保護意識,而是為了適應世界來增強自己的勇氣。

小兔子對媽媽說“我要逃走了”,這並不代表小兔子的淘氣或叛逆,而是滿世界裡尋找“愛”;它腦洞大開,把自己想象成鱒魚、石頭、小花、小鳥等物體,其實就是在沒有媽媽的環境裡鼓勵自己堅強地活下去。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可以說,有“魔幻思維”的孩子,除了豐富的想象力外,對環境的適應也顯得更為輕鬆自如。他們會像小兔子一樣,把腦中的各種遊戲場搬到現實中,不僅給自己帶來一種妙不可言的美好感覺,也能增加對世界的認知。

因此,瑪格麗特筆下的“兔子媽媽”充分意識到了孩子的這種想象思維,因而決定順應孩子的想象並就此推波助瀾。若孩子真的變成了小鱒魚遊走了,那何不乾脆拿根胡蘿蔔把他釣上鉤?若孩子真的變成小鳥飛走了,那何不變成一棵大樹,等他飛累了,就會回到樹上的家?

父母只有配合好孩子那離奇的魔幻思維,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知世界、增強將來獨自面對世界時的勇氣。

04

面對孩子的“遠走高飛”:父母如何在放手和守護之間平衡

面對小兔子一次又一次的逃走,兔子媽媽像個超人媽媽一樣,說:

“那我變成漁夫去抓你”

“那我變成攀登者,爬到高山上去找你”

“我就變成樹,好讓你飛回家”

“那我變成風,把你吹到我想要你去的地方”

“我就變成走鋼索的人,正好在半空中遇到你”

“那我正好就是你的媽媽,我會張開雙臂好好抱住你。”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如果我們細細觀察會發現,兔子媽媽是一步一步放手的。面對孩子的逃跑,兔子媽媽首先是抓,接著是找,其次是提供休憩場所誘使孩子回家,再是順從孩子的意願推動孩子往前走以及看著孩子玩得開心;有了這一系列鋪墊後,小兔子才得以變成小男孩跑回家,兔子媽媽自然而然地“用愛抱住孩子”。

由此可知,為了把愛傳達給孩子,小兔子媽媽“欲擒故縱”的方法非常聰明。她做到了愛的放手,而實則達到了“愛的守護”的目的。

小兔子和兔子媽媽在想象中環遊世界一圈後迴歸圓滿的結局,促使我們回到本文開篇的問題:如果想逃走的這隻小兔子就是我們的孩子,那我們又如何在愛的守護和放手之間平衡?

1.放手時的守護:給孩子無形的安全感,讓孩子振翅而飛

孩子再大,總歸也是孩子,生理、心智等都還處在探索階段。因此父母對孩子關愛和保護確實不能少。但這種“保護”要遵守一個原則:給孩子無形的安全感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對於這種無形的安全感及其作用,心理學碩士保羅G在《安全感》一書中有過非常精準的說明:

一隻站在樹上的小鳥,從來不會害怕樹枝斷裂,因為它相信的不是樹枝,而是它自己的翅膀。

可以說,無形的安全感就是孩子振翅而飛的翅膀。它的建立不需要父母無時無刻的守護,不需要絕對的控制,更不需要父母的一手包辦,而只需要父母在孩子需要自由時給予空間,需要愛時給予溫暖。

當小兔子想要逃走時,兔子媽媽會去追,這是愛;當小兔子變成各種東西,兔子媽媽從抓到靜靜地看著,這就是孩子“無形的安全感”逐步建立的過程。

由此,不管跑得多遠,小兔子還是會變成小孩跑回家來。

2.守護中的放手:尊重孩子,讓孩子敢於嘗試自己的人生模式

心理學博士沙法麗·薩巴瑞說過:

父母首先應當努力做到的是讓孩子享有身為自己的權利,讓他們在自己的命運軌跡下生活。

就像小兔子一樣,我們的孩子也想快快長大,擺脫父母后用自己的方式去認知世界、闖蕩世界。這是孩子的權利,也是他的人生意義。我們能做的就是像兔子媽媽那樣,遠遠地守護著,但從不缺席。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沒有任何高壓的守護其實就是鼓勵,讓孩子敢於按照自己的命運軌跡來生活。

3.守護和放手相結合:潛移默化地引導下鼓勵孩子的探索認知

在《逃家小兔》中,每當小兔子想變形逃走時,兔子媽媽都會邊引導邊推波助瀾,比如小兔子想變成小帆船飄走,兔子媽媽不是任憑他跑走或變成大鯊魚吃掉小船,而是變成一陣風吹著小船去到她想讓小兔子去的地方。

在邊引導邊鼓勵中,兔子媽媽讓孩子知道人生可以變成遊戲來玩,世界可以變成想象中的樂園。其實,我們對於孩子的成長也該如此。

正如前蘇聯兒童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問題》中所說:

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是在理智而高尚的思想影響下產生的,而不是從兒童的大腦中自發地產生的,它需要灌輸。

孩子對於世界的認知和對人生的探索,都是在良好的引導下成形的。就像《逃家小兔》中的小兔子最終能迴歸愛的懷抱,其實就是兔子媽媽學會了“引導式的放手”。

《逃家小兔》中愛的真諦:孩子有36計來逃走,媽媽會有72變來守護


寫在最後:

愛的守護和放手是個非常宏大的話題,究竟如何放手或如何守護,都關係到孩子的健康成長。

傳奇女子瑪格麗特甘願成為孩子的“心靈捕手”,用非常簡單的小兔子和兔子媽媽之間的對話來構造故事,讓孩子們笑過之後找到某個能量點,鼓足勇氣探索世界;同時,讓父母讀過之後,學會用“引導式的放手”成全孩子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認知本是遵循“簡單”原則,因此,父母應該在簡單原則上告訴孩子:你的人生你做主,但我們的愛和守護從不會缺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