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書院薦書】在當今節奏飛快、海量信息的環境下, 讓你有效、迅速的抓住一本書的精髓,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書中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視角、新主張,將為你我在這場閱讀盛宴中啟迪智慧、潤澤心靈。關注 頭條號,讀書,為遇見更好的自己,為遇見更大的世界。

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圖書:《國史大綱》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0年1月

ISBN:9787100017664

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推薦理由】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

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內容簡介】《國史大綱》是中國近代歷史學家錢穆所撰寫的一本通史性論著,著於抗日戰爭時期。錢穆當時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在戰火紛飛中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輾轉大半個中國。在雲南昆明巖泉寺,錢穆開始將主要精力放在了中國通史的考證與寫作之上。當時生活的窘困、物資的緊缺以及內憂外患的狀況都使錢穆將對中國命運的思考貫穿於了全書始末。錢穆指出,“治國史之第一任務,在於國家民族之內部自身求得其獨特精神之所在”,他希望作為抗戰中流的精英分子能夠從這樣一部張揚士之人力的史綱裡汲取力量前行。

1939年6月,《國史大綱》正式完成,1940年6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一經面市,該書就以其獨特的見解與細緻的考證成為了當時各個大學通用的歷史教科書,在學生與知識分子中間起到了積極的民族文化凝聚作用,同時也奠定了錢穆史學大家的地位。直到現代,昆明巖泉寺中仍保留著錢穆教授著書處,並在此立碑紀念。2010年該書入選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

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創作背景】

《國史大綱》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使用教科書體例編寫而成。全書在內容取材上詳述漢、唐時期而略寫遼、金、元、清,詳寫中原地區而略寫周邊少數民族,詳於闡述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制度而略於具體的人與事,力求簡要,僅舉大綱,刪其瑣節。作者指出該書主旨則在發明其相互影響,及先後之演變發展,以作國人如何應付現時代之種種事變作根據之借鑑。

在政治制度方面,《國史大綱》將中國古代的政治演進劃分為了三個階段。一是到秦漢時期完成的封建集權大一統;二是從西漢中期到東漢完成的政府構成演變;三是到隋唐時期完成的科舉競選制度,至此,科舉取代世族門第成為了中國延續千年的首要政治制度。

在經濟發展方面,《國史大綱》強調了經濟建設與文化、政治建設的相互謀和。三者的發展在整個中國歷史中雖然並非每時每刻相互適應,但其總體趨勢是在相互調和中的向前發展。

在文化學術方面,《國史大綱》認為前秦過後,中國的文化學術逐漸開始脫離於宗教與政治勢力,以一種平民化的氣象氛圍一脈相承,歷久彌新,這在北宋時期達到極盛。

作者在全書中以一種獨特連貫的眼光來審視時代的變遷,往往能將一個問題進行跨時代的系統梳理,擴大延伸。如在論及中國古代田制的問題時,書中從晉朝佔田到北魏均田,從唐朝的租庸調到兩稅法,進行了一個系統整體的概說。

作者還強調史學要與當下的現實相聯繫,不能將歷史知識和歷史材料進行單純的堆砌,那樣作出的只是號稱客觀的無人的歷史。在當時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作者書中的內容處處以國家、民族為中心,主張發掘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內在的精神力量。

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錢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賓四,筆名公沙、梁隱、與忘、孤雲,晚號素書老人、七房橋人,齋號素書堂、素書樓。江蘇無錫人,吳越太祖武肅王錢鏐之後。

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宮博物院特聘研究員。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與呂思勉、陳垣、陳寅恪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1930年因發表《劉向歆父子年譜》成名,被顧頡剛推薦,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後歷任北京大學、北平師範大學、西南聯大、齊魯大學、華西大學、四川大學、雲南大學、江南大學教授。1949年南赴香港,創辦新亞書院(香港中文大學前身)。1967年遷居臺北,任中國文化學院(今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教授。1990年8月30日在臺北逝世,享年95歲,1992年歸葬蘇州太湖之濱。

錢穆著述頗豐,專著多達80種以上[4]。他畢生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高舉現代新儒家的旗幟,在大陸、香港、臺灣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代表作有《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國史大綱》、《中國文化史導論》、《文化學大義》、《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國歷史精神》、《中國思想史》、《宋明理學概述》、《中國學術通義》等。此外還有結集出版論文集多種,如《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中國文化叢談》等。

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內容特點】《國史大綱》著者以獨特的眼光注意把握時代的變遷,如戰國學術思想的變動,秦漢政治制度的變動,三國魏晉社會經濟的變動等。有的章,如第六章春秋戰國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第八章西漢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第十章東漢士族之新地位,第十八章魏晉南北朝之門第(變相的封建勢力),第二十至二十一章關於田制、兵制、宗教思想,第二十三至二十四章關於唐代政治機構與社會情態,第三十二章關於北宋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第三十八至四十章關於唐至明代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等,都非常深入。能由一個問題延伸一兩千年,由一點擴大到全面,系統梳理。如田制,能將兩晉佔田、北魏均田到唐代的租庸調,由租庸調到兩稅法,合成一個整體。

《國史大綱》作者揚棄了近代史學研究中的傳統記誦派、革新宣傳派和科學考訂派,分析了其見弊得失。作者認為,史學不等於技術,不等於歷史知識與歷史材料,不能純為一書本文字之學;史學是人的史學,不能做號稱客觀的無人的歷史研究,史學一定要與當身現實相關,但又不能急於聯繫現實,不是宣傳口號與改革現實之工具。他強調對於本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重要性,如果一民族對其以往歷史無所瞭解,缺乏起碼的尊重,此必成為無文化的民族,無歷史意識與智慧的民族。他主張努力開掘國家民族內部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內在的生機、動力。如果不深切理解國家民族背後的文化精神,則國家可以消失,民族可以離散。

近代史學諸流派在政治制度、學術思想和社會經濟三方面研究的結論大體上是:在政治上,秦以來的歷史是專制黑暗的歷史;在文化上,秦漢以後兩千年,文化思想停滯不前,沒有進步,或把當前的病態歸罪於孔子、老子;在社會經濟上,中國秦漢以後的社會經濟是落後的。錢穆《國史大綱》在立論的標準上反對以一知半解的西方史知識為依據,主張深入理解本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個性與特性。他又以整體與動態的方法,把國史看作是一不斷變動的歷程。他認為,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學術思想是發展變化著的,而不是一成不變的。

就政治制度而言,綜觀國史,政治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由封建(分封)統一到郡縣的統一(這在秦漢完成),由宗室外戚等人組成的政府演變為士人政府(這自西漢中葉以後到東漢完成),由士族門第再度變為科舉競選(這在隋唐兩代完成),考試和選舉成為維持中國曆代政府綱紀的兩大骨幹。錢穆十分注意中國行政官吏選拔制度、士在文治政府中的地位、政治權力與四民社會的關係。就學術思想而言,秦以後學術,不僅從宗教勢力下脫離,也從政治勢力下獨立,淵源於晚周先秦,遞衍至秦漢隋唐,一脈相承,歷久不衰。北宋學術的興起,實際上是先秦以後第二次平民社會學術思想自由發展的新氣象。就經濟而言,秦漢以後的進步表現在經濟地域的逐漸擴大,而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播、政治建設逐漸平等相伴而行,儘管在歷史上快慢不同,但大趨勢是在和平中向前發展。

錢穆《國史大綱》認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運作的背後有一個思想觀念存在。在學術思想指導下,秦以後的政治社會朝著一個合理的方向進行。如銓選與考試是《禮運》所謂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宗旨所致。在全國民眾中施以一種合理的教育,在這個教育下選拔人才,以服務於國家,有成績者可以升遷。這正是晚周諸子士人政治思想的體現。秦漢以後的政治大體按照這一方向演進。漢武帝按董仲舒的提議,罷黜百家,專門設立五經博士,博士弟子成為入仕唯一正途。此後,學術地位超然於政治勢力之外,也常盡其指導政治的責任。三國晉朝時期統一的政府滅亡,然而東晉南北朝政府規模以及立國的理論仍然延續漢朝。隋唐統一政府的建立,其精神淵源則是孔子、董仲舒一脈相承的文治思想。隋唐統一無異證明,中國歷史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的長期戰亂,其背後尚有一種精神力量依然使中國再度走向光明之路。錢穆所講的這種精神力量是以儒家為主的優秀文化傳統,它才是民族文化推進的有生力量

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圖書目錄】

第一編 上古三代之部

第一章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

第二章黃河下游之新王朝 殷商時代

第三章 封建帝國這創興 西周興亡

第二編 春秋戰國之部

第四章 霸政時期 春秋始末

第五章 軍國戰爭之新局面 戰國始末

第六章 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

第三編秦漢之部

第七章大一統政府之創建 秦代興亡及漢室初起

第八章 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 由漢武帝到王莽

第九章 統一政府之墮落 東漢興亡

第十章 士族之新地位 東漢門第之興起

第十一章 統一政府之對外 秦漢國力興封外形勢

第四編魏晉南北朝之部

第十二章 長期分裂之開始 三國時代

第十三章 統一政府之迴光返照 西晉興亡

第十四章長江流域之新園地 東晉南渡

第十五章 北方之長期紛亂五胡十六國

第十六章 南方王朝之消沉 南朝宋齊梁陳

第十七章 北方政權之新生命 北朝

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 魏晉南北朝之門第

第十九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上) 在西晉及南朝

第二十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下) 在五胡及北朝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瀰漫 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

第五編 隋唐五代之部

第二十二章 統一聖運之再臨

第二十三章 新的統一聖運下之政治機構

第二十四章 新的統一聖運下之社會情態

第二十五章聖運中之衰象(上)

第二十六章 聖運中之衰象(下)

第二十七章 新的統一聖運之下之對外姿態

第二十八章 大時代之沒落

第二十九章 大時代之沒落(續)

第三十章 黑暗時代之大動搖

第六編 兩宋之部

第三十一章 貧弱的新中央北宋初期

第三十二章士大夫的自覺與政治革新運動慶曆熙寧之變法

第三十三章新舊黨爭與南北人才元佑以下

第三十四章 南北再分裂宋遼金之和戰

第七編 元明之部

第三十五章 暴風雨之來臨蒙古入主

第三十六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上)明代興亡

第三十七章 傳統政治復興下之君主獨裁(下)

第三十八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上)自唐至明之社會

第三十九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中)

第四十章 南北經濟文化之轉移(下)

第四十一章 社會自由講學之再興起宋元明三代之學術

第八編 清代之部

第四十二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上)清代入主

第四十三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之再建)(下)

第四十四章 狹義的部族政權下之士氣清代乾嘉以前之學術

第四十五章 狹義的部族政治下之民變清中葉以下之變亂

第四十六章 除舊與開新

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分享薦書】薦書一向是我樂意做的事,因為讀書既是一個人的事情,又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所謂“一個人的事情”,是因為讀書本來不是群體性行為,獨自一人面對青燈黃卷,也能思接萬里,窮覽千載,和古聖先賢心有慼慼。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書不怕孤獨,甚至期待有孤獨下來的時間和能力。所謂“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是因為《禮記》有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一個人看人、看事、看書,都有可能陷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擾,而把自己的心得與他人分享剖辯,不僅自己能獲得更深更廣的見解,也能啟發同好者的視野與思維,讓信息和見識在更大的範圍內傳播。分享薦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把自己認為最值得閱讀,乃至一讀再讀的書分享給大家,和大家一起切磋琢磨,於人於己,不亦樂乎!

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歡迎關注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一日一書  ‖《國史大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