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星集團董事長譚功炎生前身後事

福星集團董事長譚功炎生前身後事

譚功炎


4月7日晚,總部位於湖北省漢川市的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星股份”)發佈公告稱,控股股東福星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福星集團”)董事長、公司創始人譚功炎因病醫治無效,於當日9時55分在武漢逝世,享年七十三歲。


譚功炎是湖北知名企業家,連續當選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曾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經營管理者”“全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等榮譽稱號,創建的福星集團涵蓋金屬製品、房地產、生物製藥等領域。


公告表示,作為福星股份的締造者,譚功炎先生為公司的創立、成長和發展嘔心瀝血,傾盡畢生精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奠定了公司長期、穩定、快速發展的基礎,“公司董事會對譚功炎先生為公司所做出的貢獻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公告稱,譚功炎卸任福星股份董事長已多年,其離世對公司的生產經營不會產生重大影響,公司各項經營管理活動一切正常。


目前,福星股份董事長一職由譚功炎之子譚少群擔任,同時譚少群也擔任福星惠譽房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福星集團副董事長、總裁。


在這樣一個特殊時刻,讓我們回顧下譚功炎的創業經歷,以及他所創立的福星股份的發展態勢。


福星集團董事長譚功炎生前身後事

堅持滾動投入,絕不“分錢分家”


譚功炎出生在湖北省漢川市沉湖鎮西南角的福星村。如今,這裡大街小巷縱橫交織,成片的廠房氣派明亮,一派繁華景象。


然而,當歷史鏡頭拉回至上世紀70年代,當地交通閉塞、土地貧瘠,以種植水稻、棉花為主要收入來源,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並不具備工業發展的基礎。


當時,譚功炎在當地沉湖公社農科站擔任技術員,搞科學種田。因為推廣“無土育秧”技術,全縣農民前來學習,他也成為當地先進典型。


1980年夏季,譚功炎動員幾個志同道合的夥伴籌劃以實業帶動全村致富。經過調查,他們合夥成立了福星股份的前身——湖北漢川鐵木加工廠。


由此,譚功炎走上了創業之路。


鐵木加工廠早期只是個作坊式的手工業,主要生產一些耕地用的犁釘、蓋房用的耙釘等農用具。


譚功炎和夥伴們從廢材料中清理出粗一點的鋼筋,用於做預製板鋼構骨架出售。儘管銷售情況不錯,但這類手工作坊只能讓幾個人小富,很難有大的發展。


為了把生意做大,譚功炎想方設法尋找新的途徑。


1982年3月的一天,鐵木加工廠幾個業務經理到武漢鋼絲繩廠購買粗鋼絲,碰到幾個外地採購員。令他們不解的是,那夥人專挑細絲,不要粗絲。


這幾個業務經理料到其中定有蹊蹺,便一直尾隨到了外地。最終他們得到了答案——當地人用細鋼絲加工成鋼絲繩出售,不僅附加值高,還供不應求。


譚功炎敏銳地捕捉到了這個商機。他如法炮製,手工做起了鋼絲繩。1984年,鋼絲繩項目正式上馬。


彼時,工廠已積累了不少收益,幾個合夥人“見好就收,分錢分家”的呼聲越來越高。但譚功炎不同意分掉這筆錢,而是堅持用這筆錢去引進機械化生產線。


見大家都不高興,譚功炎夫婦找他們談心:“企業目前還處於做簡單加工買賣的階段,路還長得很,分不得!我們要做大!”


譚功炎夫婦樸實的話語打動了多數人,大夥不再想著分錢,而是滾動投入,最終實現了從作坊式生產到機械化生產的轉變。


在商品短缺的時代,鋼絲繩漸漸成了銷售主業,漢川鐵木加工廠也隨之更名為漢川市鋼絲繩廠。


福星集團董事長譚功炎生前身後事

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福星集團董事長譚功炎生前身後事

擁抱資本市場:募更多的錢、做更多的事


管理鋼絲繩廠的過程中,譚功炎也面臨不少挑戰。


缺設備,他就去攀“高枝”,三番五次到武漢鋼絲繩廠懇求設備和技術支持,引進生產設備;缺資金,他四處遊說吸引資金。


質量,一度是令他最頭疼的事。


一次,引進設備生產的首批產品出廠後,有廠家反映鋼絲繩質量有毛病,要求退貨並取消後續訂貨合同。


上千萬元退貨,幾百萬元的損失,譚功炎寢食不安。


面對管理、技術方面的短板,他從泰勒的“科學管理”中獲得啟發,提出並實行“產品質量雙向跟蹤檔案”管理法,有效把控分廠、車間、班組、機器和工人等流程,從而確保產品質量。


最終,公司產品合格率大幅提升,幾乎能免檢出廠。慢慢地,原來流失的客戶又主動回來了。


1993年,譚功炎將漢川市鋼絲繩廠進行股份制改革。1993年6月8日,湖北省漢川鋼絲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通過改變股權結構、試行現代企業管理,譚功炎在全國高薪聘請一批高級工程師和管理人才,增加企業科技創新能力。


1996年,漢川鋼絲繩股份有限公司年產值近4億元,利稅8000多萬元。


為了將公司推向更大的市場,在很多人不知股票為何物時,譚功炎作為一個“大老粗”卻戀上了資本市場,決定去股市募集更多的錢,做更多的事。


1999年5月26日,漢川鋼絲繩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首次募集資金近3億元。同年10月,公司名變更為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上市那天,譚功炎高興得一夜沒有閤眼。他後來這樣描述:“上市是企業發展新的里程碑,它為福星的迅猛發展揭開新的歷史性的一頁。”


公司上市了,有發展資金了,譚功炎又將目光瞄準已列入國家“十五”重點開發項目——子午輪胎鋼簾生產線,並投資1.6億元從意大利、美國引進先進的生產工藝,還聘請美國鋼簾線專家駐廠指導。正如他所料,產品一上市便深受市場歡迎。


2000年,譚功炎又投資5000萬元建設4萬噸PC鋼絞線項目,產品迅速打進京珠高速公路、白沙洲長江大橋、軍山長江大橋等重點工程。


福星集團董事長譚功炎生前身後事


福星集團董事長譚功炎生前身後事

房產挑起了“多元化”大梁


2001年至2005年,譚功炎推出了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兩大調整”戰略,實施產業多元化、產品高新化的重大發展決策:金屬製品由常規產品向皇冠產品鋼簾線調整,產業門類由金屬製品業向房地產、生物藥業、電子產業調整。


這次的戰略調整,並不被太多人所理解。


當時,金屬製品業上鋼簾線,房地產業儲備土地、工程建設,共需20多億元資金,而公司淨資產只有8億多元,必須靠鉅額融資。


這樣一來,公司資產負債率由上市以後的零負債率急劇上升到70%。


當時,國內存在“一業獨精”還是“多業並舉”的爭議。因此,有個別專家認為,福星存在著資金鍊風險。


譚功炎沒有迴避爭議,他更不想因為決策失誤把企業置於巨大的風險之中,便請來專家學者反覆研討、論證。最終,這一戰略推行後效果顯著。


最為亮眼的,便是地產業務。


20世紀末,國家出臺了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內需並對住房貸款實行按揭等系列政策。


2001年1月18日,福星股份拿出8億元,在武漢註冊具有一級開發資質的福星惠譽房地產有限公司。


福星惠譽制定了“立足武漢,堅持走城中村改造和舊城改造”的路子。公司的土地儲備,也大多屬於武漢的“城中村”項目。


2004年9月,武漢啟動147個城中村綜合改造,涉及土地總面積2.1萬公頃,總人口35萬餘人。作為從2003年就開始切入這塊市場的開發商,福星惠譽在其中分得了一杯羹。


舊改戰略讓福星惠譽在武漢市場積累了大量土地資源,根據中誠信證評出具的一份《信用等級通知書》,截至2017年6月,福星惠譽尚有304.38萬平方米土地未拆遷,其淨利潤也由最初的25.3萬元增長至2017年的13.66億元。


這一過程中,福星惠譽也打造了眾多明星小區。


“福星城市花園”“金色華府”被評為“湖北名盤”;“漢口春天”被評為“中國社區規劃示範住宅”;水岸星城被譽為“華中新地標”……


發展多年之後,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毛利率,福星股份的房產業務均遠超其他業務。2019年上半年,房產業務營收為44.4億元,金屬製品業務營收僅6.75億元,其他業務為-0.43億元。


福星集團董事長譚功炎生前身後事

支點財經整理


福星集團董事長譚功炎生前身後事

“少帥”譚少群


近年來,房企二代接班的報道不絕於耳。2014年,譚功炎之子譚少群接任福星股份董事長一職。


彼時,46歲的譚少群已有豐富歷練——2001年起,譚少群先後在湖北福星惠譽置業有限公司、福星惠譽房地產有限公司工作。


正是在譚少群的帶領下,福星惠譽從城中村改造起家,由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逐漸蛻變成如今的湖北區域性房地產龍頭企業。


在譚少群的主張下,福星惠譽更從住宅開發轉型成商住並舉,由單一住宅開發轉型為集購物中心、酒店、寫字樓等為一體的城市綜合開發商。


值得注意的是,1999年福星股份上市之時其主業是鋼絲類金屬產品,2007年,福星股份將主營業務更改為房地產業。在房產業務助力下,2001-2018年,福星股份營業收入複合增長率保持在20%以上。


持續增長的背後,少不了“少帥”譚少群的重要貢獻,而這也是他順利接班的“底氣”。


不過,譚少群未來將面臨一些挑戰。


其一,福星股份業績有所放緩。


2019年,房地產政策延續“房住不炒”基調,因城施策,效果逐步顯現。加上信貸政策持續收緊,地產企業普遍面臨較大壓力。


2019年前三季度,福星股份營收57.2億元,實現歸母淨利潤4.1億,分別同比下降20.1%和39.4%。


其二,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湖北房地產業帶了一定衝擊,資金鍊、開發成本、銀行貸款等各方面都要經受考驗。


福星股份董秘曾坦言,本次疫情對公司生產經營造成一定影響,目前,項目公司逐步復工,部分職能部門改為線上辦公,逐步恢復到正常秩序。


其三,對整個福星集團來說,除上市公司福星股份的房地產業,還包括生物醫藥、物流、農業、金融等業務。雖然對房地產駕輕就熟,但在其他多元化業務板塊,譚少群還將面臨考驗。


記者丨張帆 蔣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