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風箏》突出的是人性,對信仰,主義的執著,淡化黑白二元論,把建國後的歷次運動展現了一遍,還原度高。與以往的反應國共鬥爭的影視節目相比,有所突破,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是近年來國產電視劇的佳作,並不過譽。但是相當虐心,一個和平年代仍然要苟且偷生的人讓我心痛!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風箏》裡如果說誰是最大的好人,那隻能是鄭耀先了。默默潛伏敵營數十年,為組織立下無數功勞,還要被自己人誤解甚至追殺。如果鄭耀先歷史上真有此人的話,所有人都得感激他。那麼,鄭耀先最感激的是誰呢?陸漢卿?不是,他只是鄭耀先的一種寄託。而她,錢重文,數次幫助鄭耀先逃過劫難,實在稱得上鄭耀先的恩人。錢重文原來是陝北的老首長,解放後調任北京,一直受陳國華的敬重。這位老首長可謂情商雙商都很高,在陝北的時候,就發現國民黨將領的異常舉動,可能是有人在暗中幫助組織。後來中央又收到鄭耀先的匿名信,雖然鄭耀先使用了不宜被人看出的字體,但錢重文卻斷定這是鄭耀先所寫,幫助鄭耀先證明了“風箏”的身份。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我最大的疑問:新中國成立後,向錢重文副部長攤牌時為什麼不請求徹底恢復身份和職務?

理由有幾點:

1 一個真正單線的“潛伏者”是不但會被敵人追殺,還會被自己人追殺的。並且如果單線聯繫人一旦斷了,你的身份可能永遠被無法證明!必須有備用或幾套方案-首長級的部署會有如此低級錯誤?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2 同樣是特工袁農可以做對比-解放前同是做地下黨,根本就沒有資格知道風箏身份的袁農在新中國成立後居然能順利恢復職位,他可是真說不清的一個人啊-1鄭耀先的上線陸漢卿被捕就是袁農一手造成的,在軍統把陸漢卿監視起來時,在這特殊時期,袁農還派人去與老陸接頭,這違反了單線聯繫的規定:2記恨著鄭耀先,找各種理由報復:3亂用權力,一意孤行,在沒得到上級的批准,就亂用權力暗殺鄭耀先:4當年他收到了情報,為什麼不撤離,造成巨大犧牲,袁農說自己只是不相信那份情報的真假-如此能力當地下黨領導,呵呵。 5他被捕關押在渣滓洞當中,最後躲過了渣滓洞的大屠殺是不是該懷疑呢?沒人追責沒人懷疑能力也罷,難不成就是為了劇情需要增加我們的英雄鄭耀先的難度??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3 恢復身份和職務{不等於取消隱藏或潛伏)便於更好地完成任務,既能保護自己也能保護家人和同志-信仰是需要信心和實力來支撐的。最起碼關鍵時刻不會有高手部下請示菜鳥領導(如袁農之輩)而貽誤戰機的各種突發情況,一個高級“潛伏者”可以利用各種資源(包括敵人的,包括自己人的,甚至職務資源、社會資源)利用敵人的弱點,得到一切自己可以得到的。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4 憑鄭說的所有事情和被證實也是了不起的大功臣,且級別如此高的特工肯定是事先被首長高度認可的,所授予的特權和肯定,說話分量是毋容置疑的,合理的請求自然不是問題。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被證實了的六件事-

一是自己暗中替被捕的曾墨怡傳遞七十三名軍統特工名單回延安,拔掉了威脅組織安全的毒 瘤,並因此引起戴笠懷疑,自己又借殺死高佔龍之機間接設計除掉戴笠;

二是借關押鬧事學生之機,逼迫國民黨將負責圍剿延安的36師師長李淮解職,在李淮從洛川前往山西解職這件事上,使得黨中央明白撤離延安的情報已經洩露

三是1947年5月下旬,自己以死投的方式給絳軒茶樓的袁農遞送過國民黨的圍剿情報

四是用縱火鉛筆除掉叛徒吳福,保全了絕密情報,以及共產黨隱蔽在國民黨最高軍事委員會的一位速記員。

五是還有一件事情可以證明鄭耀先的身份,那就是在1946年11月,解放軍重兵壓境之時,坐鎮山城的蔣介石親自批覆了毛人鳳的大爆破計劃,意欲對山城的十個地區、十七個單位實施徹底的破壞,鄭耀先告到了破壞目標的藍圖和炸藥分佈圖,並用鄭介民給的一根金條,買通了看守,救出了被關在渣滓洞的共產黨情工堅冰,讓他將情報送去給組織。從如今已經回到老家,成為一名小學校工的堅冰口中,證實了鄭耀先所說的一切

6 藍寶石戒指-這個東西我想不是隨便的人都可用有的,並且也有除花紋之外的全部吻合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劇情結果卻是-首長嘆口氣告訴他,即使能夠證明鄭耀先的身份,也無法向外界公開,因為外界對他軍統的履歷存在著嚴重的誤讀,而組織又無法一一澄清,再加上在鄭耀先身上發生的一些事,有些迄今為止還不能解密,只能暫時將其隱藏在歷史的浩瀚長河裡。

在全世界都感到欣慰的同時,而我認為:一個出生入死有重大功勞且高級別的精英特工盼到新中國成立後的結果只是能保命,我想這個主角換做是任何人都不是想要的結果。並且一直到劇終他也只是在保命和完成任務。

劇情中首長和陳國華親自和鄭耀先商量對他的安置問題,而鄭耀先覺得,只要不把自己當成國民黨特務,自己就已經知足了,對平反什麼的並不敢奢望。

結論得出:劇情需要-對鄭耀先人物刻畫轉變的開始。

鄭耀先對於信仰的堅持是極其堅定的,縱觀本劇受到的所有傷害和痛苦,不管是精神上或是肉體上的,都來自於自己的組織和自己的同志,建國後的警察、監獄和農場管教,甚至於作為紅衛兵的親生女兒,無一不是自己同志,鄭耀先對於這些加諸在自己頭上的苦難一一承受,並時刻牢記自己給自己尋找的使命——找到潛伏的特務

他和當年的老戰友一起被造反派批鬥、遊街,關在同一個地方。他對發生在他身上,他最親的人身上的事件全部無動於衷,他只忠於他的信仰,已經越來越抽象,離人性越來越遠的信仰。他像個瞎子、聾子、傻子,甘願承受碾壓。我不知道那個摸索艱難成長的新中國可曾讓他失望後悔過。如果他生性是一個愚蠢或無情的人,那麼他變成怎樣是可以理解的,這也是當時一些中國人的狀態。但他鄭耀先不是,他既不愚蠢,也不無情,相反,他比絕大多數人都聰明,更有情義。如果有一個有力的身份和職務他還顧不了自己的家和受這些罪嗎?不得不說,電視劇後半部對鄭的人物刻畫顯得十分虛假。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以政權更迭為分水嶺,我似乎看到了兩個鄭耀先。一個是忠於他的同志、兄弟的有血有肉、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一個是屈服、任憑碾壓的螻蟻。後者是如此的卑微、低下。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可以把相濡以沫多年的妻子說成是道不同,咎由自取。可以為了完成繼續潛伏把自己女兒丟在那裡不管不顧,憑一句鄰居會照顧她的就丟下繼續去奮鬥自己所謂崇高的理想。那些跟著他的兄弟夥,也全成了他而歇菜的人-當然國民黨必須消滅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信仰至高無上,擁有信仰的人應該為信仰獻身,這並沒有錯,甚至稱得上偉大,但是這樣的獻身行為是否應該只是信仰者自身的選擇,信仰者的信仰是否可以影響到他人的生活甚至命運?信仰是否可以摧毀信仰者人性中最基本的關係?相反,很多看客在看這部劇的時候卻在說什麼六哥和什麼那夥兄弟講義氣,並不是,他是在批判那個時代,以自己崇高的理想為滋味安慰做著卑微噁心的事。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對於這種衝突,似乎並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法,做一個純粹的信仰者前路會艱難無比,而全心全意的擁抱人性只能寸步難行,那些相對二者進行比例分配的人則煎熬痛苦,誰都沒有答案。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信仰者到最後看到的是理想變得面目全非甚至於背道而馳時,想到自己為了信仰放棄了人性,是何想法恐怕只有自己猜知道了,男主最後死於1978年這樣一個年份,意義頗深。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我想,這不是編劇和導演能力的問題,而是有意為之。除了審查需要外,這種手法引出了一種對比,在鄭耀先這裡,是一個真實的人和虛假的人的對比,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人和麻木的對比。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有人說如果鄭耀先能夠在最後發現自己只是爭權奪利的棋子 發現自己的信仰只是別人上位的工具 選擇退隱 這部劇足可以得諾貝爾文學獎,雖有點過但有些道理。

一切的信仰都必須建立在人性的角度 這也與中華文明的家天下思想不謀而合 -有家才有國 ,有小愛才有大愛。泯滅人性-只是工具與棋子。

《風箏》-讓人忽略的疑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