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孩子幼兒園班上有個小女生特別愛哭,從小班開始,一開學就得哭至少一個月,現在上大班了還是一樣。

每天去送孩子上學,就看到她一邊抹眼淚,一邊哭著喊媽媽。


小女孩嬌嬌弱弱的,長得很漂亮,但就是顯得怯生生的樣子。有一次學校組織春季運動會,每兩個小朋友一組,分別站在兩邊用肚子頂著一個籃球,側著身子把籃球從一邊頂到另一邊放在框裡算贏,這項運動意在考驗孩子的合作能力。

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輪到這個小女孩了,她和一個小男生一組,快開始的時候小女孩“哇”的一聲哭了起來,一邊哭一邊說:“我不會,我做不到的……”


旁邊有家長看到小女孩這樣,低聲議論著小女孩太嬌氣了,心理很脆弱。可是孩子的家長倒在一邊很淡定,彷彿已經習慣了女孩的這種狀態。


這時候我看到跟她一組的小男孩拉著她的手似乎在安慰她,旁邊的老師也跟她說重在參與之類的話,就這樣,小女孩竟然就這樣哭著跟小男孩一起完成了這項運動。

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小女孩完成了回到座位上的時候,她的媽媽高興地誇獎她:“依依你真棒!”小女孩吸著鼻子,眼淚還沒幹,但是接下來的活動,她都沒有哭,積極參加並堅持完成了。


在大人的意識裡,愛哭、愛發脾氣,遇到稍微有一點難度的事情就說自己不會,這就是標準的沒有信心、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的體現,難道真的是這樣嗎?


孩子遇到挫折就發脾氣?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Riehardson”,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心理彈性”,百度來搜索這個詞語,出來的解釋是:“主體對外界變化了的環境的心理及行為上的反應狀態。該狀態是一種動態形式,有其伸縮空間,它隨著環境變化而變化,並在變化中達到對環境的動態調控和適應。”

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什麼意思呢?

簡單來說,彈簧有一個特點,就是能夠承受很重的壓力,等壓力解除後,又回彈到原來沒有承受壓力之前的狀態。把這個詞運用到人類身上,就是指我們人的心理就像是一根彈簧一樣,面對壓力、挫折的時候,我們要判斷這根“彈簧”是否健康,並不是看它能否保持“強直不彎”,而是要看它的“回彈力”如何。


比如上面說的那個叫依依的小女孩,看似承受不了壓力,可是實際上哭只是她表達自己負面情緒的一種方式,此時的她並不是抗挫折能力不強,而是她的“心理彈簧”彎曲了,是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非常正常的一種反應。


真正抗挫折能力差、沒有自信心的孩子,有可能遇到她當時遇到的那種情況,直接就會哭著放棄,而不是哭著完成。依依雖然當時覺得當前的任務很困難,

但還是很快發揮了她“心理彈簧”的回彈力,快速適應了壓力和逆境,堅持完成了任務。

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心理彈性”強或者弱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我上學的時候班上有一個女孩,性格非常文靜,可是卻常常會想起之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糗事,然後一個人懊惱地唉聲嘆氣。


比如曾經有一次下雪天她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好當時很多認識的同學從身邊經過,她就覺得自己在眾人面前出了大糗,過後也常常想起那件事,然後反覆問我們:“你說當時我鬧的這些笑話,別人一定都還記得吧,見了我的面肯定又會提起來嘲笑我吧?我現在想想都覺得自己好笨,怎麼當時就犯那麼低級的錯誤呢?”


很顯然她就是個心理彈性差的人,總覺得別人會記得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糗事,陷入非常焦慮、煩躁的情緒中無法自拔,沒有學會如何有效、健康地處理這些情緒,反而總是陷於一種失去彈性的模式——不斷言語來確認、不斷向外尋求保證來消除暫時的不安全感

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跟她這種情況相反的是,如果是一個心理彈性好的人,在遇到跟她一樣糗事的時候,也許當時會覺得很丟人,但很快就會進行自我安慰:“管他笑話不笑話呢,反正事情過了就過了,大家都這麼忙,誰還會記得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呢?再說了,就是記得又能怎麼樣,誰還能沒出過糗不成?”


想想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心理彈簧彎曲的時候,這是人的正常反應,有的人 “回彈力”好,很快就會調整心態,從消極經歷中恢復過來,並且有靈活的適應外界多變環境的能力;而有的人“回彈力”不是立馬就能表現出來的,可能需要時間讓他來療愈。


比如我家老二今年四歲特別喜歡武術,前幾天給他報了武術班,教練交待他回家之後要多多練習,十分聽教練話的他回來就督促我讓我幫助他練基本功。


在練習側手翻的時候,性子急的他怎麼也掌握不住要領,有時候練著就挫折地發脾氣,往地上一坐賭氣地說:“哼!我不練了,我怎麼也練不會!”可是坐一會兒之後,自己就又站起來開始練習。沒過幾天就掌握了側手翻的要領,由最初的動作分解,到一氣呵成了。

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所以更多時候遇到困難並不是孩子有玻璃心,而是家長有玻璃心。

孩子表現出一些挫敗和難過的情緒,家長就認為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無法堅持下去,有些不理解孩子情緒的家長,就會給孩子貼上“不行”或者“太脆弱”的標籤,給孩子形成心理暗示,讓孩子以為自己就是一個脆弱的人,甚至有些不願意勉強孩子的家長,索性就勸孩子放棄了。


父母千萬不要根據孩子一時的情緒反應就給孩子貼負面標籤,一定要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去成長和適應,也要多維度地判斷孩子的行為和思想。


“心理彈性”強的孩子都有什麼特點?


很多機構通過研究那些在逆境中亦能成功的孩子的共性,瞭解到“心理彈性”強的孩子大致有以下幾種特點:


樂觀:當然,並不是盲目樂觀,而是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堅信困難只是暫時的,並把這次逆境當成一次進步的機會,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互助:在幫助他人的同時接受他人的幫助,從而形成正向循環。遇到問題不鑽牛角尖,懂得尋求外界幫助。


關注自身優點:遇到問題總是會從積極方向思考問題,不輕易懷疑自身的能力。


設定目標:給自己設定一個能夠完成的目標,並且把關注點放在長遠目標上,從而儘可能地忽略眼前的困境,朝著長遠目標的方向努力,減少自己的焦慮感。

給自己豎立榜樣:以榜樣為目標,用成為榜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不使自己在行動的途中迷失方向。


如何教孩子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有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彈性”就像是肌肉一樣,是可以被鍛鍊的,那麼怎麼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呢?


01 培養孩子內心的“防禦機制”

心理學上分析,人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天生就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不自覺地就有避免被外界傷害、避免去感覺情緒上的痛苦的自我保護方式,叫做防禦機制。

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每個孩子都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在很小的時候就需要父母或者照顧者的悉心照料和耐心傾聽, 如果孩子在被接納和照料的過程中,他的父母能夠有很好地處理自己情緒的方式,那麼孩子就會潛移默化地內化父母調節自己糟糕情緒的方式、學會獨立而有效地面對各種不舒服的感覺,有意識地處理自己體驗到的焦慮、煩躁等負面感覺。


而如果他的父母或者照料者自身情緒不穩定、家庭矛盾較多,那麼這樣環境里長大的孩子,情緒容易會被漠視或否認,往往更容易出現情緒方面的困擾,因為他們沒有參照,不懂得如何去溫和而有效地處理自己的情緒。

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父母要不斷完善自身的情緒,給孩子起到正面的情緒調節示範作用,慢慢建立較強的內心防禦機制。


02 父母避免出現“情緒倒灌”

我們經常會聽到有父母對孩子說“我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你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我為你付出這麼多”之類的話,父母試圖用這些話來提醒孩子自己為孩子的付出,由此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辛苦,從而好好學習。


在這些家庭中,很多孩子並不是不行,而是父母自身的焦慮過重,導致他們會無意識地把獲救的希望寄託於孩子、或者試圖讓孩子來安慰自己,其實,這正是因為父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出現了親子關係中“情緒倒灌”的問題。


長期被父母“情緒倒灌”的孩子,很容易由於心理壓力過大而造成情緒緊張,孩子的身體和情緒無法得到很好的放鬆和照顧,就無法很好地體驗自我、分享情緒,

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無法擁有很好的心理彈性,遇到問題就容易焦慮,進而陷入負面情緒裡無法自拔。

孩子“玻璃心”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教他鍛鍊自己的“心理彈性”?


03 幫助孩子分解難度,及時肯定孩子的努力

孩子年齡太小,在太難以企及的目標面前,很容易失去信心從而退縮,作為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分解目標,先給孩子設定一下當前目標,在完成當前目標的情況下再設定更高一層的目標。


這就像我們學習跳舞一樣,如果不分解動作一個動作一個動作練習,很容易讓人覺得舞蹈動作過於繁瑣繼而放棄,如果把動作進行分解,那麼很快就能學會了,從而有信心進行連貫性的動作。


當孩子完成當前的目標,我們再來及時肯定孩子,並且跟孩子一起復盤,就會讓孩子覺得之前自己認為很難的目標,其實只要努力和堅持就能達成,這樣孩子就能感受到自己內心的力量感,有信心面對以後的困難。


其實,比起孩子的心理彈性鍛鍊,更多的時候家長更需要增強心理彈性,只有這樣,家長才能減少焦慮,不腦補孩子情緒背後的行為,不會因此而誤判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冷靜分析困難,輕鬆釋放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