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研,我或許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你有認真想過,如果不考研,自己還能幹什麼嗎?

對於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擺在眼前的選項大概是下面幾個——

第一、走上工作崗位。

第二、加入報考公務員的大軍。

第三、家境優越,留學或者繼承家業。

第四、啃老或創業。

我在讀研以前也工作過,想以過來人的角度分析下這四種選擇,無可以褒貶。

不考研,我或許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第一個,2018年開始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就業難,或者說是找一個讓人滿意的好工作難。高不成,低不就,所以才會讓許多人轉而考慮考研來暫避低潮,同時提升學歷。另外,如果你已經拿到了比較好的offer,也可以之間直接參加工作。

第二個,公務員是老一輩人眼裡的鐵飯碗,所以成了許多人趨之若鶩的選擇,對走仕途的同學的確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請注意,公務員的選拔考試也不是閒庭信步就能上的緩坡,熱門崗位的報考好比終年雲遮霧繞的高峰,它並不輕鬆。

第三個,家中經濟實力雄厚,英語水平過關,軟硬實力兼備的人可以解鎖海外名校留學這一隱藏副本。

第四個,除非對認識另有規劃,確實需要一段時間來緩衝沉澱,否則我相信大多數人都不願啃老。選擇創業也是九死一生的困獸之鬥,其艱辛程度不足為外人道之萬一。

在做選擇之前,先詢問自己是否能付出相應的代價,能不能承擔風險。如果以上四種選擇對你來說都更艱難,考研也許就是你有限選擇中的最優選。

聽上去好像人生處處受氣,好像是很喪氣,對嗎?不太對。

因為選擇走上考研這條路,都是不甘於平庸的人。就像有首歌《鹹魚》唱的那樣——“我不好也不壞不特別出眾我只是敢不同

我的人生就是一錯再錯錯完了再重頭

也許放棄掉一些活得更輕鬆我卻不再是我

我不願一生曬太陽吹風鹹魚也要有夢”

考研人都熱愛生活,嚮往美好,相信知識的力量。相信自己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你要什麼都不在華,又何必選擇考研這條那麼艱苦的路呢?

即便是從功利的角度來說,前幾天華為博士生開出200萬年薪的消息迅速引發熱議,可見有實力有遠見的公司對高知人才的渴求。有人會說,又不是人人都學計算機信息工程可以滿足華為的要求。

我覺得眼光可以長遠一點,把這種對人才的需求看作是一種趨勢,很多人唱衰說現在研究所滿地走,那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2019年研究生報考人數為290萬,與2018年相比增幅達21.8%,看上去很嚇人的數據,但實際錄取人數並沒有那麼多。

以1995年全國招生4萬人研究所為基數開始計算,截止2018年(2018年錄取70萬左右),1995年-2018年宗的研究所數量為817萬左右。因為1994年之前相對較少,所以1995年之前的研究所數量我們暫定在20萬左右,也就是說全國研究所(報考在校生)數量為837萬。

如果按照中國總人口15億計算,那麼全國研究生學歷的人數比例為0.54%,這也意味著沒10000個人中有研究所學歷的為54人。

所以呀,報考研究所並能成功上岸真的是意見非常勵志的事情,成為鹹魚翻身也不為過。

知乎上關於研究所的問題挺多的,比如考上研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研究所工資怎麼樣?研究生的生活怎麼樣?在這些答案的下面,你可以看到許多勵志的故事,我考研的時候,感到迷茫就會去翻翻那些勵志的故事看看,看完後整個人就信心倍增,覺得別人可以,我也可以。

也許網絡中的故事太遠,我來說說我和身邊人的故事吧。我考上研究生,來到了更大的城市,認識了更多優秀同時有夢想的朋友,有資源可以接觸到業內大牛,有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我覺得自己離理想中的生活狀態越來越近。

和身邊的研究生交流,也發現大家考上研究生之後,生活都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有人戀愛成功,;有人進入理想學府,有人畢業高薪就業。總之排除小概率可能,大家的生活都有了好的變化。

到一個新的平臺後,你身邊的人都會變成和你一樣的優秀的人。所以備考研究生絕對是對你的人生產生深遠影響的一件事。

首先是磨心性,金庸小說中凡武功大成者,都有一段潛心修行,忽而頓悟大道自然的經歷。考研就是這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學會耐住寂寞,學會與自己獨處,學會消解不良情緒,學會負重前行。

然後是思維方式的訓練,考研備考實際是對所學學科搭建框架的過程,一個學科一種思維,而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影響你理解世界的角度。一個擁有多學科背景的人,世界在他眼中是豐富多彩的。就拿我來說,我本科學的會計,以前看問題總是會用經濟人的思維,更多去分析對經濟的影響,成本的核算等等,而研究生接觸了新聞,對同一件事,又多處從傳播的角度去理解事物的視角。

所以呀,不要太在意一城一池的得失,進一存有進一存的歡喜。生活中經歷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你今後的人生鋪路,你是誰,就會遇到誰。

說了那麼多,只是想告訴大家,也許考研只是你有限選擇中的最優解,也許你走上這條路充滿了無奈,只是看你更願意放棄什麼,選擇什麼樣的人生,承受什麼樣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