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打了,我不要”,孩子的求饒,發怒的父母像是聽不到

家長對於孩子有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思,會把孩子的教育看成重要的事情。有一部分的家長,脾氣比暴躁,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沒有耐心,會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情況,會做出打罵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及時聽話,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將對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影響和創傷。


“別打了,我不要”,孩子的求饒,發怒的父母像是聽不到


孩子看到喜歡玩具賴著不走,家長勸說無效之後暴打孩子,網友評價:“看著都覺得疼!”

孩子喜歡玩具是很正常的事情,就像成人有喜歡的衣服和物品,只是孩子的慾望比較小。這天楊女士帶著自己六歲的兒子,出門逛商場,看著琳琅滿目的商品,孩子很新奇,這邊摸摸這個商品,那邊碰碰另一樣商品,沒有一個安分的時候,楊女士看到孩子這樣調皮,跟孩子說:“不要隨便亂動東西。”但是孩子依舊是不聽話,聽到了媽媽的制止之後,嘻嘻哈哈的過去了,就在楊女士挑選完蔬菜之後,來到普通貨架區域,想著可以買一點生活用品回家,路過了玩具區域。


“別打了,我不要”,孩子的求饒,發怒的父母像是聽不到


孩子的眼睛瞬間被一個遙控小汽車吸引了,跑過去指著玩具說:“媽媽,我想要這個玩具,這個玩具我很喜歡。”看到這裡楊女士說:“家裡已經有了一個遙控汽車了,不能再買了。”但是兒子不依不饒,說著這個汽車的樣子和另一個汽車不一樣,所以想要。但是楊女士不為所動,依舊不同意。


“別打了,我不要”,孩子的求饒,發怒的父母像是聽不到


這時候的兒子見狀,哭鬧了起來,吵著就是要媽媽買下喜歡的遙控汽車,越哭越大聲,坐在地上撒潑了起來,隨著孩子的哭聲,周圍人圍觀了起來。這讓楊女士覺得很丟臉,楊女士一肚子的火氣瞬間的上來了,對著孩子就是一頓打罵,楊女士下手很重,很快,孩子就被打得渾身是傷。孩子被打得求饒了起來說著:“媽媽,媽媽別打了,我不要了,不要了。”

但是楊女士依舊沒有停手的意思,似乎聽不見孩子的求救,繼續打著孩子,這時候圍觀的人才上前去,拉住了楊女士,制止了楊女士。

楊女士這才反應過來,原來孩子被自己打得鼻青臉腫,網友評價:“看著都覺得疼!”


“別打了,我不要”,孩子的求饒,發怒的父母像是聽不到


家長在打罵孩子的時候,容易引發孩子的不良效應。

第一點:孩子會缺乏安全感

家長是孩子的守護者,孩子最信任的人就是家長,如果家長對孩子進行打罵,那麼孩子的內心會對家長產生其他的思想,認為自己不受家長喜歡,會覺得不受家長重視,久而久之,孩子會缺乏安全感,產生自卑的心裡。


“別打了,我不要”,孩子的求饒,發怒的父母像是聽不到


第二點:孩子會造成心理疾病

家庭教育是孩子受到的第一任教育,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起著引導作用,因此家長對孩子做出失去理智的暴打行為,那麼孩子的心中會留下深刻的陰影,產生心理上的問題,影響孩子的發展。

第三點:家長和孩子之間會產生信任問題

家長和孩子之間應該做到相互依賴,相互信任,有助於培養出一個健全心裡的孩子,如果家長對孩子暴打,孩子會在心裡怨恨家長,不信任家長,造成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出現危機。


“別打了,我不要”,孩子的求饒,發怒的父母像是聽不到


​家長在生氣的時候,可以調節自己的內心情緒,換位思考;同時家長可以改變話題,不讓自己陷入矛盾深化之中;對面孩子可以改變語氣態度,不僅能夠提高教育成效,還能避免父母出現情緒失控的情況。

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儘量減少使用打罵的行為對待孩子,讓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