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留學生回國率不到20%,清華校長和北大教授解釋不同

清華和北大,無疑是國內最頂尖的學府、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但令人遺憾的是,這兩所學校每年培養出來的頂級人才,

但凡是出國留學的,大多不願意回國效力,這種為他人做嫁的現象,令人感到惋惜和疑惑。

清華留學生回國率不到20%,清華校長和北大教授解釋不同


去年,清華大學發佈的一份《清華大學2018年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顯示,該校的赴美留學生中,畢業後選擇回國就業的只有約19%,即不到兩成,其他的都留在美國了。

清華留學生回國率不到20%,清華校長和北大教授解釋不同


另外,據《2019中國留學白皮書》顯示,中國留學生畢業後選擇馬上回國就業,也只有28%,也就是不到三成

清華留學生回國率不到20%,清華校長和北大教授解釋不同


可見,留學生畢業後不願回國就業,並不是清華和北大這種高級學府特有的現象,而是中國大學普遍存在的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和被譽為數學天才的前北大教授許晨陽分別給出瞭解釋——兩種解釋,截然不同

1

施一公的解釋,歸納起來就4個字:“知足常樂”。

“知足常樂”是委婉說法,說白了就是“安於享樂”,這是留學生不願回國的根本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因為在美國生活,買房壓力不大。對於留學生這個優秀人才群體

而言,只要能進入一家不錯的公司,工作幾年後,就能順利貸款買房,買房問題幾乎不是問題。而至於我國國內的房價,在此就不囉嗦了,大家都知道的。

二是物價問題。相對於我國來說,美國的物價更穩定且更低,20美元就能吃一頓豐盛的大餐了,而在我國,這個數字至少要翻倍。並且,如今中國三線城市的物價,比一線城市還要高。

追求輕鬆安逸的生活條件,本無可厚非,但在施一公看來,“安於享樂”會讓人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造成這些本來很有天賦的人才,在研究創新中難有突破,最終變得平淡無奇,難有成就。所以,國內環境更利於人才發展。

清華留學生回國率不到20%,清華校長和北大教授解釋不同


2

和施一公相比,有“數學天才”之稱的前北大教授許晨陽,對此的解釋就很不一樣,總結起來3句話

第1句:無法專心搞學問。

在國內,評教授拿科研經費,靠的是在指定期刊上發表論文的數量,還要時刻為評職稱、進入各種人才計劃等事情煩心,這些跟搞科研都沒什麼直接關係。而在國外,就沒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可以專心搞科研,學術研究環境好。

第2句:學術不端現象普遍。

國內學術論文造假事件屢見不鮮,整治力度卻讓人質疑,被查到了,大多是小懲小戒、息事寧人,這隻能讓造假之風愈演愈烈。學術造假成本太低,對於有真才實學、腳踏實地做學問的學者們來說,是極不公平的,更是無法容忍的。

第3句:年輕科研學者機會渺茫。

國內的各種人才專項計劃,名義上是為有能力的年輕人創造條件,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拿科研經費還要看輩分,前輩優先拿,後輩靠邊站。年輕科研學者申請經費難,而且時間長,老一輩卻能輕鬆拿到花不完的經費。沒有經費,怎麼搞研究?繼續這樣呆下去,自己的人生和前程就被耽誤了,所以還是走吧,到科研環境更寬鬆的國外去。

清華留學生回國率不到20%,清華校長和北大教授解釋不同


對比兩者的觀點不難看出,留學生不願回國,施一公更偏向於把問題歸結於留學生自身的原因,而許晨陽則認為,這是國內學術環境的複雜性造成的。

3

值得一提是:

2008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0年後,施一公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的邀請,放棄了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待遇,選擇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工作;2018年,他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籌建西湖大學,並擔任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2012年,許晨陽在美國學成後,第一時間選擇回國,之後在母校北京大學工作5年多;2018年,在獲得國家“科學突破獎”新視野數學獎後,他做出了一個令當時很多人費解的決定,——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任教。

關於留學生不願回國工作的問題,兩位超級牛人,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你覺得誰說得更有道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