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防騙術:投資中如何快速鑑定騙子公司?


投資防騙術:投資中如何快速鑑定騙子公司?

這些年我們鑑別過獐子島(12年就發現了)、樂視網(15年)、瑞幸咖啡(19年)……其實還有好些,點名出來會惹麻煩,我就不說具體的了。

做到快速鑑定騙子公司,其實需要一個東西:商業常識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快速鑑定”是一件不追求完全100%準確度的做法,但是因為我們時間精力有限,沒辦法每個去做很深度的研究,就容忍一部分出錯率,換取更高的效率。

我對平庸的公司都不能忍,更別說是騙子公司了。

就跟現在的疫情那樣,在初期疫情爆發時,即使快速測試是有紕漏的,我覺得也是需要的,因為這個時候需要更多的是總體效益,有總比沒有好。

真要做到更高準確率,一定是離不開財務、經營數據的分析和理解的。雖然這年頭真正看這兩者的人不多,深度理解它們的更少,所以渾水公司那些報告,是真正下了大功夫的,是深度研究的很好學習對象。

“快速鑑定”,目的只是起個警示信號,而不是決策依據。

其實大部分公司是不值得浪費時間的,對於騙子公司更是這樣。

我現在已經不會去做空了(聽巴菲特的話,準沒錯),偶爾看資料的時候會遇到這種類型的公司,快速過濾掉。

騙子公司反應出的特徵,是有些共性的,這個不需要財務知識就能辨識。但確實需要商業常識。如果你連商業常識都沒有,那幹嘛還來投資呢……

下面大體總結一些騙子公司經常出現的特徵,如果發現你投資的公司有多條符合,你就要警惕了。

1、給你兜售偉大的夢想

沒有一個騙子不是跟你兜售偉大的夢想的,因為資本市場講故事給估值的特性,沒有夢想的公司很難給估值,所以騙子公司一般都給你特別大的夢想。

腳踏實地的公司反而說話比較謹慎,甚至是投資人想往它身上貼概念時都出公告澄清的。

不過,得說,產業革命也是有偉大的夢想的,就像喬布斯當時拿了初代iphone那樣,不是所有偉大夢想都是騙局。

但這個也經常是騙子拿來做簡單類比的噱頭。

一般人很難區分偉大夢想和驚天謊言的區別,其實有商業常識會容易一些。

從統計意義上來講,這兩個都是極端值,要麼極端牛逼,要麼極端S。

從人類產業革命的歷程來看,產業革命是極度少的,所以極端傻佔比更多。

投資防騙術:投資中如何快速鑑定騙子公司?

不知道還記不記得,樂視網當時給了什麼夢想?

那就是七大生態帝國的夢想啊。

這次瑞幸(LK.O)兜售了什麼夢想?那是一個“中國星巴克”、“互聯網咖啡”的夢想啊。聽起來性不性感?

2、這個夢是短期無法證偽的

要是短期被證偽的,那一定不是好夢想。騙子在做局的時候,沒那麼傻。

自90年代的互聯網興起炒作以來,“先獲取用戶,再講盈利”已經是個行業通例了。

這也導致了給騙子鑽空子的機會。

騙子公司在做局的時候,因為本身的商業並不具備可行性(如果有商業可行性,他們也不需要騙錢了),所以在一開始就只跟你講如何燒錢擴張。

如果你追問它盈利可行性的時候,它其實是拿不出來的。

其實,要是看得到經營數據和財報,其實很容易早期就辨識的出來。

像這次瑞幸之所以很早就出事,就是被人盯上,用非常踏實的方法去監控它的流水了,很短的時間被證偽了。樂視被證偽的時間長一些,是因為它亂搞亂負債,假如它沒有亂搞,指不定後面還能拖更久。

我對瑞幸很警惕的一點,就是去年有人說調查瑞幸發現它流水有問題,當時它的訂單是按正常序號打亂的。有人披露了這點後,它很快就改成隨機號了。這明顯欲蓋彌彰的行為。

3、操盤手的履歷複雜,跨界,沒有長期積累

“騙子”,最大的特性就是急吼吼,想一把撈個大的。

而真正想做企業的人,你追溯他的發家史,其實都有非常長期的積累。

我之前研究過星巴克,這裡我就拿瑞幸和星巴克(SBUX.O)來比較。

星巴克是舒爾茨1987年買下來的,但是他是1981年就接觸了星巴克,愛上了這個行業。

他用了一年時間來遊說星巴克的老闆聘用他,1982年就進入星巴克工作了。

星巴克今天家大業大,但是如果你看舒爾茨的履歷,他的“咖啡履歷”,是把他整個人生都填滿了。從1982年算起,舒爾茨相當於在咖啡行業做了38年了。

而你再反觀瑞幸。高管在2018年創立瑞幸前,是做什麼的啊?你能在他們身上找到一粒咖啡豆的影子嗎?

然後,你信一個之前在這行業什麼經營積累都沒有的人,突然殺進來,說我要做“中國星巴克”?

4、頻繁使用讓人看不懂的新詞

這點倒不是騙子公司的專利,而是圖謀炒作股價的專利。但是在騙子公司身上,也照樣能看得到身影。

為什麼愛用各種讓人看不懂的新詞?

因為,舊詞早就被研究透了,不好用來講新故事啊!樂視網當時的新詞:生態化反、新物種、互聯網電視、生態電商……這次被爆雷的瑞幸:智慧零售平臺、無人零售……

投資防騙術:投資中如何快速鑑定騙子公司?

5、什麼熱門概念都如影隨形

貼概念是一個最常見的二級市場炒作行為。

但是,幾年前我看樂視網的資料時,發現它可能連自己都騙了。因為,它真的是拿錢去砸熱門概念了。

回顧歷史,我貼一下當時樂視網講的“生態”故事吧。

投資防騙術:投資中如何快速鑑定騙子公司?

你看著裡面,幾乎都是最熱門的東西:大數據、雲計算、超級汽車、生態電商……

我記得當時看樂視財報時,他成立了一堆子公司,什麼VR之類的都有……當時給我的一個感覺是,它是個熱翔追蹤器……

這裡商業常識該起作用了:商業世界,你是不可能什麼都做得了的。如果你看到一個公司一身多個概念,那要有點警惕了。

去年看瑞幸的資料時,有句話嚇到我了:

“瑞幸具有互聯網基因的新生代食品飲料品牌,從咖啡到中式奶茶再到烘焙、酸奶、礦泉水,它的平臺把新生代青睞的食品品類全都聚集在了一起。

通過之前互聯網燒錢模式,瑞幸已經快速建立了品牌壁壘和規模壁壘。”

我當時看完就很不舒服:我喝杯咖啡而已,用個app下單今天不是挺常見的嗎,怎麼這咖啡就有互聯網基因了?

6、資本運作痕跡明顯

但凡做局的,都涉及到多方面的資源協調。

這裡有投行、PE、供應商……

那別人為什麼要跟你一起來做啊?

沒有好處不行啊。所以你會看到,這些公司經常有一堆利益相關方的股東。

而且,經常愛用特別複雜的交易結構。

但凡搞複雜的交易結構,就是不想讓別人看見裡面的真實意圖。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這些錢並不是真正想做企業的,都是抱著快速“催肥”的想法來的。想要快速“催肥”,和想要踏實做事情,做法是差別很遠的。

投資防騙術:投資中如何快速鑑定騙子公司?

這次瑞幸出事,但你看它幾輪的融資下來,這些融資的錢搞來多少機構了?而且催肥效應特別明顯:瑞幸成立一年半時,開店數量就超過耕耘中國市場多年的星巴克了

7、融資需求極度旺盛

A股的騙子公司,這點比較突出。

你無論是拉樂視,還是康美藥業的融資記錄來看,還是康得新,他們對資金的渴求,都直接噴到屏幕上了。

包括瑞幸,從出生開始,就處於不停的融資講故事。

最核心的原因,就是騙子公司沒有造血能力,需要外部輸血。

我的經驗,有些公司老闆是賭性大,一開始也未必想搞大騙局。

他就是想不停的借錢來賭一個方向。

騙子公司容易拿亞馬遜這種長期不盈利的公司來對標,講一個短期證偽不了的故事,叫你不要看利潤。

但是他們和亞馬遜的差別是,亞馬遜是有真實盈利的,它只是拿利潤再投資擴張了,顯得並沒有利潤。

所以,在亞馬遜身上,後面就沒有什麼融資,這個是因為它有造血能力。包括字節跳動,盈利好,但是也沒什麼利潤,也是同樣的理由。

騙子公司和它們的差異,再融資這點就能看得出來了。

8、特別愛自吹有神秘的關係

去調研這種公司的時候,經常聽到這種“小道消息”,經由某人之口,會告訴你這家公司“有背景”、“不簡單”……10家公司,有9家都被傳跟首長有關係。

說的時候,一定是帶有某種神秘氣息來說的,這樣才會更加增加可信度。

其實你聽完了,也沒法證實,也沒法證偽。

其實,如果是正經做生意的to B公司,你的產品性能、產品價格是比較核心的。

而to C的公司,像瑞幸,直接面向消費者,消費者更不會因為你是誰誰誰的狗腿子就會多下一份訂單。

傳有這些關係的,基本都是想跟銀行搞貸款、跟資本市場要錢的。

我在15年去北京出差時,見過某個公司的投資負責人,他們當時參與了樂視的融資,跟我扯得最多的,就是講樂視那深不可測的關係。

我當時心裡就在想,樂視融資做的那些事,都是直接跟消費者打交道的,你關係再好也沒用啊?

更好笑的……還有自己聲明自己是白手套的某光電公司,最後也被打回原形了。

並不是否認“有關係”在中國的重要性,但是純粹是靠關係的,如果沒有市場競爭力,其實很難大幅度擴張。

而且,有關係的公司,經常會因為關係變了,反而整個盈利就崩潰了,比如某港股能源公司。

9、經常是對標多個國際巨頭

我在16年數落樂視時(當時樂視還沒爆雷),

曾經寫過這段微博:手機的對手是蘋果、華為;

汽車的對手是寶馬豐田各種廠商、特斯拉;

也就是說在消耗大量現金的領域裡,都有各種牛逼到無邊的對手。祝樂視好運。

其實這個就是商業的常識而已。從有公司這玩意以來,幾百年都沒出國什麼東西都做到國際最頂尖的。

反而更多的慘痛案例,就是盲目多元化而掛掉。

這次瑞幸爆雷,我之前倒還真不知道它也是這樣。前幾天,它爆雷後,才有人捅出來它的宣傳材料。

投資防騙術:投資中如何快速鑑定騙子公司?

從這宣傳材料來看,它是星巴克+711+Costco+亞馬遜的合體。

講自己是各種巨頭合體的,一定要警惕。

這點對做公司管理的人會深有體會,因為每家公司都是長年累月的“生長”出來的,它的制度、管理、公司文化都是一體的。

會有那種學習別人精華的公司,但是不會有七拼八湊就做出來的偉大公司。

不過,因為是賣咖啡的,最重要還是咖啡,所以它主要的碰瓷對象也是星巴克。

大體上,想搞大估值的,一定要碰瓷一個市值巨大的巨頭。一切都是圍繞著搞估值、搞融資來。講故事的時候,有對標就會更容易。

包括券商分析師寫報告時,就很容易比較:你看星巴克1000億美元了,瑞幸才20億美元,市場空間巨大!

10、行業對手不屑評論

這點是線下調研時有的。按照費雪的價值投資框架,瞭解一家公司,你得去了解一下行業競爭對手對它的評價啊。

我發現有意思的一點:騙子公司自詡行內知名,甚至說第一,但是同行往往是不屑於去評論它。

其實對做投資來說,從競爭對手那裡去了解信息,非常的有價值,這不僅是用在鑑別騙子公司上了。

還是回來講騙子公司吧。當時康得新在講故事時,我們去找過3M的人來請教。人家就是死活不願意講它。

包括樂視網,即使是故事吹得特別大、如日中天的時候,互聯網行業的專家講視頻網站,經常也是一筆帶過。也有那種不怕得罪人的,會使勁數落它。

對行內知情的專家,人家當然理解這個生意了,還不知道騙子公司幾斤幾兩?但是,講出來吧,得罪人。斷人錢財,惹來一身騷,乾脆就不講。

11、產品評價不好,但是還擴張巨快

不知道大家看過對瑞幸的咖啡評價沒有,“刷鍋水”是特別顯眼的。

總得瀏覽下來,大家並沒有說它咖啡好喝,甚至連“一般”都談不上。

我就喝過幾次,雖然我喝了10幾年咖啡了,但我也不是會品嚐咖啡的人,但也絕對談不上喜歡。

它的咖啡口味評價,我以大眾的評價為標準,其實是負面居多。

這個也不稀奇,任何個行業,都需要長期積累,才能做出頂尖的產品。

消費品是慢行業,如果產品口碑很不好,那是很難擴張的。

可以對比一下,喜茶、奈雪這種廣受歡迎的奶茶、果茶,他們的擴張速度,還趕不上瑞幸。

產品評價不好疊加了擴張巨快,即使公司不是存心騙人,也是非常危險的。

12、經常自創經營指標

今年1月的時候,我當時寫過一篇文章,說看不懂瑞幸的生意。

其實,當時我指的就是從去年11月開始飆漲的瑞幸股價。

去年11月,當時瑞幸跟市場說,它門店盈利了。

那波漲幅,瑞幸股價直接從17塊,幹到51塊。

由此可見,市場真不是什麼時候都是聰明的。

當時,我很困惑的一旦,就是這裡。

當時,瑞幸把門店層面的利潤定義為:產品收入減去原材料成本、租金及人工等店鋪運營成本、設備折舊費用

瑞幸的創始人之一CEO錢治亞對公司那個季度業績非常滿意:“門店數量、月均交易用戶數和月均銷售商品數量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們的產品淨收入獲得更快更高的高增長,說明門店運營的效率和盈利能力顯著提高”。

同時,瑞幸咖啡發佈了2019年第四季度產品淨收入指導範圍在21億元至22億元之間。

我當時覺得很不可思議,一家咖啡店,最核心的成本就是租金和人工成本,你都減掉了,那還有什麼成本啊?

這裡,它就是自創評價體系了。

每個行業的經營指標都是長年累月積累下來才有的,大家做著做著,就琢磨出這行業的比較核心的經營指標。

自創經營指標,其實就是因為自己的東西拿不上臺面,只能是自己來搞一套對自己有利的指標,來糊弄過去。

這點在騙子公司身上尤其常見,裡面包括調節統計口徑等,都是慣用套路。

總結

差不多就寫這些吧,其實鑑別騙子公司,看財報和看經營數據是更核心的,這個是不看財報不看經營數據的入門版本。

有條件的話,做深度調研更加精確。像這次做空瑞幸的機構,據說投入時間人力不菲。

但是,精確度越高,各種成本都上去,做不到每個公司都像渾水那樣的去大費周章。

這個是簡單初篩版本,對絕大多數公司都夠用了,至少一來就有警惕的心,在市場上行走,還是少碰地雷為妙。


投資防騙術:投資中如何快速鑑定騙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