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利用溼地 釋放生態紅利

保護利用溼地 釋放生態紅利

日前,船隻在西溪溼地水道上行駛。 新華社記者 翁忻暘攝

52%

目前,全國共有溼地面積5360萬公頃,溼地保護率達52%,溼地公園遍佈31個省(區、市)

2.3億人次

截至去年底,全國溼地公園累計接待遊客超2.3億人次,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30多億元

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煙雨朦朧、水草豐美的杭州西溪溼地,察看溼地保護利用情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水是溼地的靈魂,自然生態之美是西溪溼地最內在、最重要的美。要堅定不移把保護擺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保持溼地生態和水環境。

西溪國家溼地公園是全國首個國家溼地公園。溼地公園作為一種創新的溼地保護形式,從2005年開始試點建設,經過15年的發展,現已遍佈31個省(區、市),各級溼地公園達1693個,對完善我國溼地保護體系發揮了重要作用。溼地公園產生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寫照。

探索溼地保護與利用雙贏之路

溼地與森林、海洋並稱為地球三大生態系統,被形容為“地球之腎”。

據介紹,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各級政府在生態區位重要、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自然溼地,通過劃建自然保護區的方式予以保護。本世紀初開始,對於城市及其周邊人類活動頻繁、不適宜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溼地,通過劃建國家溼地公園等創新方式予以保護。2004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溼地保護管理的通知》,提出對不具備條件劃建自然保護區的溼地,要因地制宜,採取建立各種類型溼地公園等多種形式加強保護管理。

2004年底,杭州市率先提出要創建西溪溼地公園。2005年2月,原國家林業局在組織專家評估後,批准西溪開展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工作。西溪國家溼地公園於2005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5年來,西溪國家溼地公園找到了溼地保護與利用的最佳平衡點,探索了一條溼地保護與利用雙贏的西溪之路。

春日裡的西溪溼地,水光瀲灩,河汊縱橫,林木蒼翠,野趣橫生,讓遊客們流連忘返。這個曾經汙水橫流、杭州人“繞著走”的地方,如今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溼地名錄,成為杭州一張亮閃閃的城市金名片。

這脫胎換骨般的變化,來之不易。杭州實施西溪溼地綜合保護工程,搬遷11.5平方公里範圍內的4000多戶居民,減輕生態壓力。統籌考慮西溪溼地的水質、土壤、大氣、生物多樣性等自然生態各要素,進行整體保護和系統治理。通過清淤疏浚、截汙納管、科學配水、生物治理“四管齊下”,改善溼地水環境,修復溼地自然生態。目前,西溪七成面積為河港、池塘、湖漾、沼澤等各類溼地,水質總體保持在Ⅲ類,核心區域達到Ⅱ類。

通過長期科學修復和精心保護,西溪的生物多樣性也顯著增加。這裡現有維管束植物696種,比2005年開園前增加了475種;昆蟲867種,增加了390種;鳥類181種,增加了112種。這裡有東方白鸛和白尾海雕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0種、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4種。

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的基礎上,杭州開發西溪旅遊產業和文創產業,打造花朝節、探梅節、龍舟節、火柿節、聽蘆節五大節慶活動。溼地公園每年接待遊客近500萬人次,實現總收入超過3億元,直接創造了1500個就業崗位。

“西溪溼地綜合保護這項宏大工程,為全球其他溼地的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經驗,也為21世紀全球各地進行城市中溼地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模式。”在西溪考察後,國際溼地公約前秘書長皮特·布里奇華特讚歎道。

建立溼地公園,完善保護體系

湖面碧波盪漾,水鳥飛翔,岸邊綠樹環繞,百花爭豔,湖南省津市毛裡湖春意盎然。毛裡湖是湖南僅次於洞庭湖的第二大天然淡水湖,一度圍欄養殖、網箱精養盛行,大量生活汙水排入,化肥農藥等面源汙染也比較嚴重,水質跌落到劣Ⅴ類。“以前一年四季都有綠藻,農民家的牛都不下湖。現在水質全面穩定在Ⅲ類,局部達到了Ⅱ類,十來年沒有出現的野生銀魚越來越多,今年1月份監測的鳥類數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毛裡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主任彭敏說。

近年來,津市大力治理毛裡湖,保護生態,改善水質,成功創建成為國家溼地公園,變成周邊幾萬名居民的飲用水水源地。湖邊,中南村村民肖年春辦起農家樂,吃上了“生態飯”。“我們的拿手菜是礦泉水煮毛裡湖麻鰱,吃起來很鮮美。以後湖水再好些,直接用湖水煮湖魚,味道會更好!”她樂呵呵地說。

在杭州西溪國家溼地公園的示範引領作用下,各地溼地公園迅速發展。截至去年底,全國已建立各級溼地公園1693個。其中,國家溼地公園達899個,有效保護了240萬公頃溼地。

我國通過溼地公園建設,完善了全國溼地保護體系,搶救性保護修復了一大批溼地。從2005年開始試點建設以來,我國建成的國家、省、市、縣多級溼地公園,已成為擴大溼地保護面積、恢復退化溼地的主要抓手。目前,全國共有溼地面積5360萬公頃,溼地保護率達52%。

溼地公園建設改善了人居環境,深受各地人民群眾歡迎。在江蘇徐州潘安湖國家溼地公園,原來坑塘遍佈、雜草叢生的採煤塌陷區,修復成為碧水長流、草長鶯飛的大美溼地。在廣東廣州海珠國家溼地公園,曾經臭水橫流的廢棄果園等被建設為生態優美的綠色空間,面積達1100公頃,成為名副其實的廣州“綠心”。在四川西昌邛海國家溼地公園,高原湖泊溼地猶如一條玉帶環繞在邛海周圍,涵養著西昌人民的母親湖,是人們休閒、健身、康養的好去處。

鳥類是一些地方環境優劣的“生態試紙”,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的溼地公園,成為鳥兒的天堂。從2015年到2019年,江蘇蘇州15個溼地公園內,鳥的種類增加了46%,種群數量增加了將近一倍。北京野鴨湖從2006年開始開展國家溼地公園試點建設,到今年,鳥類由233種增加到347種,每年十幾萬只遷徙的鳥類在這裡停歇覓食,野鴨湖成為國際鳥類遷徙東亞—澳大利亞路線的重要中轉驛站。

近年來全國各地新增鳥類的觀察記錄,許多都發生在溼地公園內。一些珍稀瀕危物種,包括當地多年未有記錄的物種,如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紫水雞、紅頭潛鴨、鉗嘴鸛、卷羽鵜鶘等,在很多溼地公園中被發現。部分在當地原屬候鳥的物種,現在成了溼地公園內“安家落戶”的留鳥。

促進生態旅遊等綠色產業發展

“過去餐館的賣點是粗糧、野菜,現在的賣點就是溼地公園的風景。溼地公園越建越漂亮,我們的日子越來越舒服!”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黑土窪村村民代富強說。代富強家經營著一個名為“漁民人家”的餐館,隨著溼地公園知名度越來越高,來吃飯的遊客越來越多。村旁的官廳水庫2014年建設國家溼地公園以來,這一帶的農家樂生意紅火。

官廳水庫國家溼地公園集保護溼地、改善生態、休閒觀光、科普宣教等功能為一體,規劃總投資50億元、總面積13540公頃,是目前京津冀地區規劃面積最大的國家溼地公園。京張高鐵去年年底開通,從北京到懷來只要29分鐘,官廳水庫國家溼地公園成為京津冀居民的生態公園。“溼地公園建設不僅使得生態環境大變樣,而且產生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懷來縣常務副縣長王永說,“生態環境好了,招商引資也有了更多吸引力,現在找上門來洽談、希望落戶懷來的企業很多。”

“與自然保護區相比,大多數溼地公園起始階段的生態質量都較差,所處地域人口相對密集,長期受到不同程度的人為干擾。因此,秉承溼地公約歷來倡導的生態保護和合理利用的指導思想,溼地公園主體功能定位一直強調‘在保護的前提下開展合理利用’的發展目標,通過各級政府多部門合作和社會參與,很多溼地公園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溼地管理司司長吳志民說。

溼地公園通過合理利用溼地自然和人文資源,有效促進了當地生態旅遊、鄉村旅遊等產業的發展,為當地群眾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為扶貧開發作出了貢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國溼地公園的資金投入累計達1174億元,累計接待遊客超過2.3億人次,自身經營收入達66億元,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30多億元,直接幫扶貧困人口9996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西溪溼地考察時指出,溼地貴在原生態,原生態是旅遊的資本,發展旅遊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不能搞一些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築,更不能搞私人會所,讓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全國溼地保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為溼地公園保護和發展指明瞭方向。”吳志民表示,“溼地公園是一種創新的溼地保護方式,在發展過程中,個別地方出現了對溼地公園主體功能定位認識存在偏差、保護和利用平衡點把握不準確、促進地方綠色發展的潛力釋放不充分等問題和不足。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行業指導、強化監督管理、完善制度規範、注重示範引領、加強能力建設,持續強化溼地公園生態保護力度,努力探索合理利用途徑,讓溼地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劉 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