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提起觀瀾老街

相信龍華人都非常熟悉

今天就讓我們跟著“龍眼視頻”的鏡頭

一起探尋觀瀾老街的“前世今生”

製作:李道航、張彬、林潔瀅

[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觀瀾古寺,位於深圳市龍華區沿河路。近處,龍華人的母親河——觀瀾河緩緩流過。據傳,在明朝萬曆年間,有位名士雲遊到此,看到山下有一條寬闊的河流,連連稱讚這是塊風水寶地,建議當地人在河東岸建一座觀音廟,取名“觀瀾”。

[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觀瀾河發源於深圳大腦殼山,向北流經龍華區的油松、清湖和觀瀾後進入東莞市,在橋頭鎮匯入東江。

[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古寺旁有一顆百年古榕樹,後面就是著名的“觀瀾老街”,為深圳現存四大古墟之一。觀瀾老街起源於清朝前期,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古墟含貴湖塘老圍,總面積約6萬平方米,擁有成片客家民俗風情建築群。清末民初,河運興盛,國內外商品彙集,這裡一度有“小香港”的美譽,成為當時寶安、惠陽地區商貿集散地。

[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觀瀾古墟中最搶眼的就是公益酒家——“紅樓”。這是一座四層樓的中西風格結合的建築,紅色的外牆、羅馬柱、圓拱頂的陽臺,在古磚舊瓦的建築群中凸顯了出來。它佔地面積67.5平方米,建築面積270平方米,西式建築風融合了中式裝飾之美,恰如其分,不見一絲唐突。

[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紅樓始建於1923年,據說是當時最為豪華的酒家。它開創了觀瀾酒家、旅館聯合經營和使用“女招待”的先河。這種經營理念,在當時的古墟,給商家和市民帶來了較大的影響。隨著商貿業、服務業的發展,一時間,河中槳聲不絕,老街夜夜燈火閃爍,好不熱鬧。

[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古墟中,以布匹生意為代表的“賣布街”是深圳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大街不大,日進斗金”就是形容賣布街的民間諺語。在清朝末年動盪的時局下,觀瀾不少原住居民為了營生遠渡重洋,開創事業,回鄉後又為觀瀾商貿繁華注入了能量。

[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新中國成立後到改革開放初期,觀瀾老街各行各業雲集,車水馬龍。那個時候,老街附近的觀瀾郵電所與照相館是人們常去的,晚上在觀瀾大街入口處還可看露天電影。

時光如水流逝

似乎淹沒了觀瀾古墟的繁華

也淡去了一座座炮樓寂寞的身影

隨著城市的拓展和經濟的轉型

觀瀾老街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許多工廠、商鋪漸漸搬離

芳華絕代的街市

似乎只留在記憶中

[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在改革開放的40餘年裡,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為經濟特區,龍華也發展為高樓成群的現代化城區。然而,于都市深處,觀瀾老街依然保留了百年墟市的人文底蘊。

[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對這一處珍貴的歷史遺存,龍華區科學規劃,已著手開展保護性開發,讓古墟活化,讓文物說話

[龍眼視頻] 追尋,觀瀾古墟百年繁華

不久的將來

觀瀾老街和貴湖塘老圍

可望成為深圳又一個呈現客家民俗

以及城市發展足跡的文化旅遊新地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