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以抗拒的心理學效應:如何利用“鳥籠效應”成就更好的自己?

難以抗拒的心理學效應:如何利用“鳥籠效應”成就更好的自己?

1907年,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和物理學家卡爾森打賭,詹姆斯對卡爾森說:

“信不信,幾天之內,我讓你養上一隻鳥。”

卡爾森這輩子就沒養過鳥:“不信,我從不養鳥。”

詹姆斯衝他笑了笑:“行,咱走著瞧。”

沒過幾天,詹姆斯淘來了一個名貴的鳥籠子,然後把它送給了卡爾森。

卡爾森本來不想要,但仔細一打量,這個鳥籠子的確是十分精美華麗,最後他還是收下了,擺在家裡。

難以抗拒的心理學效應:如何利用“鳥籠效應”成就更好的自己?

這一擺在家裡,問題就來了。所有的客人只要到了他家,一定會注意到這個鳥籠子。還會問鳥去哪兒了。

卡爾森只好和不同的客人,一遍又一遍地解釋:“沒鳥,鳥籠子是送的。”

而客人們紛紛也表示,這麼好的鳥籠子,你不養鳥不是浪費了嗎?”

漸漸地,他自己也在想:“到底要不要養鳥啊?”

他自己坐在家裡,看著這個鳥籠子,越看越是喜歡,越看越是缺點什麼,出門買了一隻鳥。

下定決心養一隻鳥,就為了那個鳥籠子不空置。這就是“鳥籠效應”。

難以抗拒的心理學效應:如何利用“鳥籠效應”成就更好的自己?

為什麼會存在“鳥籠效應”

1)慣性思維

大部分時間,我們對很多事情會用常規思路進行推理。

正常人看見鳥籠的第一反應是,這個是養鳥的籠子,或者說這裡曾經有過一隻鳥,沒人會覺得,會有人會買一隻鳥籠放在家裡做裝飾品,這不符合常識。

2)外界因素和心理壓力

卡爾森原本並不想買鳥,但是為了避免以後再被人問及同樣的問題,也為了好好利用鳥籠,卡爾森迫於心理壓力買了並不想買的鳥。

外賣App 會給你發各種優惠券,也是利用了一種可惜的心理。優惠券拿在手上不用有點可惜。

很多人為了不浪費一個擁有的東西,會花出更多額外的精力和金錢。

難以抗拒的心理學效應:如何利用“鳥籠效應”成就更好的自己?

利用鳥籠效應改變他人

小z在男友過生日時,把精美的袖釦作為禮物送給另一半,並要求對方務必經常使用。

而對方一旦頭腦發熱的答應下來,就會發現為了搭配袖釦,不能穿普通襯衫,必須要有能穿袖釦的法式襯衫。

買了法式襯衫後,就發現不再適合穿平常的衝鋒衣或者夾克,要搭配裁剪得體的西服。

穿上西服後,形象基本就會提升一個檔次,這時就會吸引許多人的關注。

一旦成為焦點,人們就會自然地注意自己的形象。一旦他逐漸改變了自己日常的形象,就很難再變回去了,周邊的社交網絡和人際關係會給他束縛和壓力。

難以抗拒的心理學效應:如何利用“鳥籠效應”成就更好的自己?

利用鳥籠效應改變自己

一個小女孩送給一個乞丐一朵玫瑰,乞丐拿回家插在花瓶裡,覺得放花瓶的桌子太髒了,把桌子打掃了,結果房間也打掃了,最後自己也換了一身新衣服。

想想這麼整潔的人怎麼可以去當乞丐呢?於是乎乾乾淨淨的去找工作。

當你進入換了一份新工作的時候,領導介紹你的時候說你很有才華,你就會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更加努力的去做自己的工作。

你不想練字,就買一支昂貴的鋼筆,總有一天你會為了不浪費鋼筆而開始練字。爸媽不想吃保健品,你買給他們,他們總有一天會吃。

想要做什麼就給自己設一個鳥籠,給自己一種外界的壓力,有助於達成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