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超限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有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去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感覺牧師講得好,打算捐款;10分鐘後,牧師還沒講完,他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決定不捐了。在牧師終於結束演講開始募捐時,過於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分文未捐,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講的“超限效應”現象,這種由於刺激過多或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現象,就是“超限效應”。

不要讓“超限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天天在孩子的耳邊嘮叨個沒完,你要學這個學那個,你不應該這樣那樣,剛開始的時候孩子還會保持沉默,可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不耐煩了,他開始對抗了“我就不學了,能咋地吧?“。這時父母會非常傷心:“你說我管你不都是為你好嗎?不就是為了你將來有個好前程嗎?你看人誰誰家的那小誰,多聽話,天天就是學習,最後怎樣,就考上了一個好大學啊?”這時孩子會把耳朵堵上,來個充耳不聞。一場家庭戰役結束後,又開始週而復始,惡性循環了。

在我們學校教育中很多教師也容易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只要有一點空閒時間就會去班級佔用學生的自我調整時間,給學生講啊,講啊,真是嘔心瀝血、吐沫腥子滿天飛,美其名曰是在無私奉獻。把自己累的夠嗆,也把學生煩的夠嗆,因此還會落得個“滅絕師太”“絕望式打法”的“美稱”。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課上已經給學生輸入了很多知識信息了,他需要時間調整消化,你不讓他正常的消化,就是一口接著一口的往裡喂,他不厭煩才怪,他越學不進去,你就越批評他,又一次的惡性循環,你和學生成了對立面,真就是個“費力不討好”。

不要讓“超限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我們的家長和老師們真的應該反思一下了

一,不要以“愛”的名義泯滅了孩子的天性

時下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一到了雙休日的清晨,無論是街道上還是公交車上,我們都會看到一群最忙碌的身影,他們行色匆匆,有的還打著哈欠,有的邊走邊往嘴裡塞東西吃,那就是我們的寶媽寶爸及孩子們。他們象趕場子一樣,一天馬不停蹄,學完英語學奧數,學完奧數學舞蹈……,就象學完了他的孩子就能拯救地球一樣,對了,還有個豪言壯語“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結果呢?從學前到小學,從小學到中學,孩子的成績依然如故。你知道什麼叫“過猶不及”嗎?說的就是你。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生理特點和思維特點你都不瞭解,什麼年齡段的孩子應該學點什麼,能接受到什麼程度你都不知道,你的孩子自身的愛好、思維能力如何你都沒搞清楚,就是個機械性的補啊學啊,最終把本來活靈活現的孩子打磨成了一個“學習機器人”。所以,家長們,在“愛”你的孩子之前,先讀讀書吧,先了解一下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再來“愛”你的孩子吧。

不要讓“超限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二,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送給孩子一條魚能解他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讓他永遠有魚吃,不如教會他捕魚的方法”,這就是師者教學的真諦。曾經一位師者這樣教育她的孩子,要自覺學習、有計劃的學習,快樂學習,從小到大一直遵循這樣的好習慣,學習成了孩子快樂的事情了,實現了真正的“樂學”。比如每每買來一本習題集,都會教會她做計劃,把一本題進行分類,一類最簡單的、一類中檔題、一類難題,之後根據題的多少用一週或十天時間完成。第一類簡單題要求只用一晚的時間,不要求動筆,只用心算就可以了,因為沒必要在會的問題上浪費時間。第二類題需動筆思考一下才能完成的,可以用三到四天的課餘時間完成,最後集中精力啃剩下的超難題,也可能一晚兩道,或者一道,或者第二天上學藉助老師的力量來完成。成績就是在這樣日積月累、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中提高的。

她也這樣教育她的學生,鼓勵學生自覺做題,全班在下午自習或晚自習時間比著做題,之後會把題拿到前面來由她來一個個的診測,找到錯誤的原因,幫助找規律。每天晚上學生做的題都會在窗臺上擺成長龍,爭著搶著被老師講到。同時她也教會了學生們“合作學習”,由班長和學委牽頭選擇每科高手來給大家講題,分享他學習這科的竅門,也鼓勵學生自告奮勇到臺前講題,一週六天六科每日一題。還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解決個性化的需求,這樣的做法比你一個人經年累月的在講臺前唸經效果好上幾倍。幾年下來,孩子們從中受益匪淺,不但增長了知識,也學會了好東西大家分享,同時同學關係也越來越融洽,集體的力量也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不學習在班級沒有市場的局面,促使了不學習的孩子也迎頭趕上了。

不要讓“超限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三,學會換位思考,才能找到適合你孩子的度

我們現在的成年人,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有一個共同的點就是“太以自我為中心”,不會涉身處地的從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首先,不管是哪個年齡段的孩子,遊戲和玩耍都是他的天性,你怎忍心給剝奪了呢?在學習之餘應該合理的幫助孩子安排好遊戲(不是打遊戲)的時間,寓教於樂,學中有樂,學像學的樣,玩像玩的樣,這樣才會讓孩子心中有希望,我們設想一下,每個孩子的一生至少要有12年的時間在校園裡,12年的時間你就只讓他學習,不讓他玩,那該是多麼絕望的事情啊

其次,正在生長期的孩子睡眠時間和質量非常重要,一般學齡前兒童(3-5歲)一天需要11-13小時,學齡兒童(6-12)歲,一天需要9-12小時,青少年(13-18歲)需要8-10小時。家長們,老師們看看你們的孩子睡眠時間夠用嗎?是不是都被你們給做的無用功給佔用了。睡眠不夠,上課提不起精神來,打瞌睡,導致課上的知識聽不進去,你再嘮叨、再課外補課有什麼意義?時間長了,不但嚴重影響了學習成績,也影響了身心健康,陷入惡性循環的境地是非常可怕的。

再次,選擇一項適合孩子的課外輔導科目和綜合素質培養項目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於1983年提出了一個”多元智能理論“,加德納認為過去對智力的定義過於狹窄,未能正確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他在《心智的架構》這本書裡提出,人類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七個範疇(後來增加至八個):1.語言,2.數理邏輯,3.空間 4.身體-運動 5.音樂 6.人際 7.內省.自然探索,8存在(加德納後來又補充)。例如:音樂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調、旋律、節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現為個人對音樂節奏、音調、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過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達音樂的能力。這種智能在作曲家、指揮家、歌唱家、樂師、樂器製作者、音樂評論家等人員那裡都有出色的表現。那麼作為家長和教師就應該善於利用多元智能理論來發掘資優學生,並進而為他們提供合適的發展機會,使他們茁壯成長。尤其是家長,你觀察一下你的孩子從小在哪個方面智能特別強,就有真對性的選擇這項興趣愛好來進行培養,千萬不要拿自己的弱項智能來培養,他明明數理能力不行,你非讓他學奧數,他明明五音都不全你一定要讓他學聲樂。你要明白一個道理: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不是所有的智能都能開發出來的,如果選擇孩子不擅長的領域去發展,哪怕學那麼一點點,孩子都會產生“超限反映”,

不要讓“超限效應”毀了你的孩子

回顧一下,有多少孩子生來資質是非常好的,卻被我們這些糊塗家長和老師給毀掉了。所以,在你初為人母初為人師之前,一定要先把功課作足了啊,然後再去為孩子描繪宏偉藍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