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中國青年編劇生態:75%受訪者曾被騙稿

疫情之下,影視行業遭遇衝擊。身處其中的青年創作者狀態如何?

日前,華語國際編劇節聯合多家機構發佈了《2019-2020中國影視行業青年編劇生態調查報告》,我們可以從數據中一窺中國青年編劇的期待與焦慮。

編劇不只有文科生

報告顯示,84%的受訪編劇具備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同時近半數受訪者曾在全日制高等院校接受過相關專業教育(戲劇影視文學),其他受訪者的最高學歷也多為文科類專業。

揭秘中国青年编剧生态:75%受访者曾被骗稿

受訪編劇的最高學歷所學專業中,以戲劇影視文學為主的文科類學科佔絕大多數,超過80%。

同時,報告也發現,還有不少諸如建築學、醫學、會計學、計算機科學等背景的人走進這一行。

報告認為,編劇學科背景的多樣化,一定程度上有利於多類型、多題材行業劇的開拓。

同時,超過九成的受訪編劇認為,“講故事的能力”是編劇的核心技能。有編劇特別強調了講故事的能力中“邏輯能力”的重要性,認為不少故事缺乏基本的邏輯。

口碑排在收入前

調查數據顯示,近六成的受訪編劇還處於單打獨鬥的狀態,沒有加入經紀公司、製片公司或是編劇工作室。大多數人平均每年接一到兩個劇本項目。

揭秘中国青年编剧生态:75%受访者曾被骗稿

新入行的年輕人收入不會太高。受訪編劇上一年的稅後年收入普遍在20萬元人民幣以下,這個比例超過七成。僅有7%受訪編劇對收入明確表示“滿意”。

雖然對收入並不滿意,但“被認可”是多數受訪編劇心中“成功編劇”的衡量標準。同時也有不少受訪編劇表示,“寫出有價值、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才算是成功的編劇。

報告認為,“收入”在衡量編劇成功標準中被排在了後位。對於青年編劇來說,獲得業內外的認可才是他們目前最為迫切需求。

有編劇明確表示,只要寫出一兩部受到觀眾和業界肯定的作品,自然能收得名利,但是“不能為了名利而創作,那就是本末倒置”。

75%青年編劇曾被“騙稿”

在法務方面提到最多的是被“騙稿”(如劇本被採用但無署名,被盜用創意大綱或核心情節等),受訪青年編劇中有過這一經歷的比例高達75%,且近半數是入行不到三年的新手編劇。

揭秘中国青年编剧生态:75%受访者曾被骗稿

有“被騙稿”經歷的年輕人中,近七成是獨立編劇。

其中,大多數編劇表示很難維權,業內缺乏有效的保障手段和維權支持,要證明創意大綱或者相關內容的版權歸屬本就不易,還要耗費自己的時間精力,一般只能“認倒黴”。

參與調研的青年編劇們除了為個人生計發愁,還有很多焦慮於沒有項目、沒有資金、創作瓶頸等。

有43%的受訪者持續焦慮,而從不焦慮的比例僅佔受訪者的2%。

揭秘中国青年编剧生态:75%受访者曾被骗稿

疫情影響幾何?

疫情爆發後,61%的受訪青年編劇轉移到線上溝通工作項目。

報告顯示,受到疫情的影響,有45%的受訪青年編劇明確表示2020年度收入將會有不同程度減少。

報告認為,對於收入不高的青年編劇來說,未來生存壓力會更大一些。

揭秘中国青年编剧生态:75%受访者曾被骗稿

有編劇表示,減產是肯定的,而且行業也會面臨一段時間的困難期。相比之下,編劇已經算是整個影視行業中受疫情影響最小的工種。

雖然整個行業停擺,委託項目會減少,但是這段時間正好可以停下來,好好思考和沉澱自己,或者把現有的作品打磨的更加成熟。整體看行業發展,還是很有信心。

如何給小說的情節發展設置懸念?

寫作基礎差,要從這幾個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提升

寫作課 | 創作的十大誤區,來對號入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