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導語

前段時間,有位粉絲媽媽給開心爸爸留言,說了這樣的一個問題: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我家孩子現在都5歲了,從語言表達能力來看,還是挺不錯的。

有什麼要求都能夠比較準確的表達出來,也能用一些較為複雜的詞彙來表達自己的感受,還時不時的蹦出幾個高級詞彙。但讓我們愁的是,孩子表達的時候總是磕磕巴巴的,很少能夠順利的把意思全面的表達出來。總是會在某些字或者某些詞上面重複好多遍,他自己也著急,我們也著急。

不知道開心爸爸有見過或者聽過類似的情況沒有?作為爸爸媽媽該怎麼做呢?要不要帶著孩子去看看醫生啊,一直這樣下去實在是讓人不能放心啊!”

從這位媽媽的講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她之所以會感到很困惑很擔心,並不是擔心孩子現在說話磕磕巴巴,更多的是害怕這是口吃的先兆,害怕孩子長大以後也是這樣的。

其實,有這樣困惑的爸爸媽媽們很多,開心爸爸自己也不例外。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開心和這位粉絲媽媽的孩子差不多大,也是表達慾望表達方式以及表達技巧都不錯,但在具體的表達上,不是磕磕巴巴半天說不出一句話來,就是在那裡嗯嗯嗯嗯的很長時間才說下一句,而且開心還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說話的時候咬字不清楚,再加上表達的磕磕巴巴,除了有限的幾個人能夠有耐心聽他說完,別人往往都是聽開心在那裡磕磕巴巴說完,嘆口氣“這孩子,怎麼口吃了啊!”

一般來說,孩子只要出現了“第一個字要好久才能說出來”,“感覺像是太著急了”,“一個簡單的句子總是在不斷地重複著”,“發音感覺很困難”之類的表現,絕大多數的爸爸媽媽們就開始懷疑,這是不是口吃啊,是不是代表著孩子以後也會口吃啊!

畢竟在現代社會中,流利的表達和外貌一樣,對一個人的未來影響很大,作為爸爸媽媽們,自然是非常關注孩子在這個方面的表現了。

那麼,孩子到底僅僅是說話磕磕巴巴呢,還是就像爸爸媽媽想的那樣,會演變成口吃呢?今天,開心爸爸就和大家一起聊聊這個話題,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類似困惑的爸爸媽媽們。

孩子說話時的磕磕巴巴,並不是爸爸媽媽想的那樣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先說答案,絕大多數孩子說話時磕磕巴巴,並不是爸爸媽媽想的那種口吃。

之前看過猶他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約5%的孩子會出現說話結巴、不連貫等類似口吃的症狀,當然這只是暫時的,長大後就會減少到0.5%—1%。當然這0.5%—1%中,更多的是一些受過傷導致不能流利說話的孩子,或者是有家族遺傳口吃史的孩子。

也就是說,只要是健康的孩子,小時候這種磕磕巴巴說話的情況,絕大多數都是可以自愈的。而且嚴格的來說,這種表現其實並不是口吃。

那麼,什麼才是口吃呢?

口吃(Stuttering),準確的來說是一種言語障礙症,多發於兒童時期。

具體的表現為明明知道自己要說些什麼東西,要表達什麼樣的內容,但是在具體表達時,還會出現一些字或者詞語的重複,無法自控的拖長或者卡殼等情況,從而影響溝通。當然,還會有一些影響正常溝通的語速、音調、音量以及表情等方面的表現。

口吃作為一種語言障礙的症狀,對於孩子來說,影響是很大的。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比如會因為語言表達能力不是很好,導致內心深處想的東西不能很好的表達出來,有的時候想要道歉也很難流利的說出來,進而影響孩子的社交關係;比如會因為表達不流暢,被小夥伴們嘲笑,或者是被老師批評等原因,影響孩子的自信心;比如會因為自信心受到打擊,以及發現自己與周圍小夥伴的不同,使孩子的內心產生陰影,進而影響他們的未來等。

不過爸爸媽媽們可以放心的是,真正的口吃其實很少。

絕大多數孩子說話磕磕巴巴,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口吃。其實口吃在具體的形態上,和孩子說話磕磕巴巴有著很大區別的,只要能夠仔細留意,爸爸媽媽是完全可以分辨出來的。

一般來說磕磕巴巴,更多的是以重複或者是拉長某個詞語音的長度為主,同時孩子的表情還會伴隨有思考,或者是急於表達的樣子。更重要的一點,磕磕巴巴的時候,孩子每次重複的詞都不一樣,這次是這個詞,下次就會變成另外一個詞了。

如果是口吃的話,就不一樣了。

一方面他們說話會有不正常的拖音,也會在某個詞語上不斷的重複,等待很久都說不出下一句話來;另外一方面呢,他們說話的時候,還會有一些不正常的動作,比如嘴唇以及臉頰不自然的臉部表情,比如伴隨有眨眼睛或者是搖頭的多餘動作等。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爸爸媽媽們可以根據開心爸爸說的這些不同之處,來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判斷。總的來說,絕大多數的孩子,說話只是磕巴而不是口吃。

為什麼孩子說話會有磕磕巴巴情況的出現

看到這裡估計爸爸媽媽們會有疑惑了,為什麼孩子說話會有磕磕巴巴的情況出現呢?開心爸爸總結了一下,主要有4個方面的原因:

孩子說話的時候比較緊張

其實很多缺乏在公眾場合表達的成年人,突然間站在臺前,面對很多人的時候,都會出現說話不順溜,前面的話說完不知道該接著說什麼,不停的用語氣詞來過度等表現,這種表現本質上是緊張導致的。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是這樣了,一緊張就會磕磕巴巴的。

一般來說,緊張對孩子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

心理方面,孩子會在心中不斷的暗示“我要好好說話”“我不要忘詞”,結果總是事與願違,越是想流利表達說起來越是磕磕巴巴。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生理方面,緊張的時候我們都會有呼吸急促的表現,為了能夠自如的呼吸,就需要不斷的吸氣,而突如其來的空氣會堵住喉嚨,發音的時候就會有氣無力,也會影響流利的表達了。

孩子想得多嘴巴跟不上

美國前總統布什,小時候就是一個說話磕磕巴巴的孩子,還經常被小夥伴嘲笑。就在他沮喪的時候,媽媽和他說,“你只是腦子轉得比嘴快”。當然這只是個口口相傳的故事,但卻是一部分孩子說話磕磕巴巴的原因。

孩子大腦思考的速度很快,有很多想要表達出來的內容,但是一時間很難找到恰當的詞語,再加上表達的邏輯不是很好,就會出現說話不連貫,說話老是停頓,在一個詞語上不斷重複的現象。

很多育兒書籍都提出過這樣的一個觀點:小時候,孩子懂的東西遠比他們表達出來的要多!想像的能力提高了,但是表達能力卻沒能跟上,這就在客觀上導致了很多孩子說話的時候,不由自主的就會有些磕磕巴巴。

孩子本身語言的積累不足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當然還有孩子本身語言積累不是很豐富的原因。

對孩子來說,語言學習本身就是一個不斷豐富不斷熟練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了語言知識、常用語的積累,以及表達方式,語氣變換等方面的學習。

年紀小一些的孩子,他們接觸外界的機會有限,豐富自己語言積累的機會也很有限,所以在一些比較陌生的場合,或者想要做一些比較複雜表達的時候,往往會因為語言積累不足,找不到更合適的詞語來形容,或者話到嘴邊才發現並不能很準確的表達出自己想說的意思,而這種突如其來的困境,才使得孩子說話的時候,總是磕磕巴巴的。

如果在語言敏感期,爸爸媽媽很少和孩子交流溝通,很少主動教孩子如何表達的話,他們的語言積累就很少,詞彙量表達方式的積累也很少,日後他們出現說話磕磕巴巴的概率會更加高一些的。

孩子在模仿別人

還有一種原因,是孩子覺得磕磕巴巴的說話看上去“很酷”。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他們或是從影視節目中,或是從身邊的人身上,看到了這種磕磕巴巴的說話方式。對方這樣說話可能是有原因的,比如出於表演需要,或者出於溝通的需求,但是孩子不知道啊!對他們而談,這種磕磕巴巴的說話方式,與“千篇一律”的流利說話方式相比,新鮮感更強,更好玩。

所以會有一部分孩子,出於好玩或者嘗試的心態,選擇模仿這種說話的方式。如果爸爸媽媽沒能夠及時糾正這一點的話,很有可能孩子在這種模仿的過程中,真的影響了自己流利表達的能力。

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個階段,讓自己的表達更加流利

雖然說孩子說話磕磕巴巴,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但爸爸媽媽還是應該用一些科學的正確的方式來幫助他們,更快更好的度過這個階段。

至於如何幫助孩子,開心爸爸這裡有3個建議:

淡定不焦慮

開心爸爸曾經看過這樣的一個實驗:

科學家選取了10名口吃孩子和12名正常孩子,然後把這22個孩子平均分成兩組。第一組告訴他們都是可以流利說話的孩子,而第二組呢,則是告訴他們都是些說話不流利、口吃的孩子。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實驗過程中,科學家還故意用一些方式來打斷第二組孩子的表達,“千方百計”的要讓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口吃,就是說不好話,就是不能正常流利的表達。結果大家可想而知,那些被告知是口吃的孩子,就算本身說話很流利,也在這種強大的心理暗示中,變得口吃了。

我們在這裡暫且不論他們做這樣的試驗是不是人道,但是從心理暗示的角度來講,這個實驗很形象的揭示了,爸爸媽媽的態度對孩子的影響。

爸爸媽媽對孩子說話磕巴過分在意,不斷刺激或者不斷打斷他們的表達進行指導,雖然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知道自己表達方式的缺陷,可以幫孩子改正一些不足,但更多的是會打擊到孩子的表達信心,加深了他們說話磕巴和焦慮之間的條件反射,使得他們說話磕巴的情況更加嚴重了。

所以,就算是孩子說話有點磕巴,爸爸媽媽也不要著急著去糾正,更不要粗暴的打斷他們的表達,爸爸媽媽自己不焦慮,才不會加重孩子的焦慮,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走過這個階段。

教給孩子合適的表達方式

其實,孩子說話磕巴這個現象是可以通過一些小技巧來緩解,甚至是完全消除的。爸爸媽媽教給孩子合適的表達方式,也是可以很好幫助孩子的。

比如可以讓孩子把語速放緩。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上面開心爸爸也說過,孩子之所以說話會磕磕巴巴,有一個原因就是緊張,人一緊張心理壓力就會變大,語速就會不由自主的加快。而語速加快對於一個人的思維轉換速度,語言表達技巧等方面的要求是很高的。只要有一個方面不足,就會說話磕磕巴巴了。

而把語速放緩呢,就可以給自己更多的思考時間,給自己更多的組織語言,選擇詞語的時間,這樣的話,說話磕磕巴巴的現象就能夠很好的緩解了。

比如可以先想好再說話。

這個表達方式其實有點老生常談,說話之前先把話在腦孩子中過一遍,再說的話就會熟悉很多,也就不會出現說了上句不會說下句的情況了。對於小一些的孩子,爸爸媽媽更應該強調這一點,我們不需要非常快的回應,我們可以在腦海中想好了怎麼回答,然後再說。

如果孩子習慣了這種表達方式,說話磕巴的情況也會減輕很多的。

比如可以讓孩子多用短句。

有些孩子之所以說話會磕磕巴巴,是因為他們想要一口氣把想說的內容都說完,但是自己的能力又達不到這一點,只能是磕磕巴巴的邊想邊說了。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而用短句就可以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對於小一些的孩子,一次性說十來個字的短句是沒什麼問題的,把一大段話分解成幾個十來個字的短句,既可以提升孩子說話的流暢度,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組織語言。

多和孩子說多鼓勵孩子說

多和孩子說話這一點,主要是針對那些語言儲備量不足孩子的。

眾所周知,孩子的語言啟蒙是需要爸爸媽媽來做的。

通過給孩子講繪本講故事,來培養他們最初級的詞彙積累;通過和孩子聊天引導孩子表達,來培養他們最基本的語言表達;通過鼓勵孩子複述繪本內容自己講故事,來培養他們的思維以及組織語言能力。

這一切都需要爸爸媽媽來做。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有些爸爸媽媽們覺得,孩子看電視看平板,一樣能夠聽到怎麼表達,以及獲得語言的積累,自己說不說意義並不大。其實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初期孩子語言啟蒙的時候,有一個階段是通過學習爸爸媽媽嘴唇的開合,來學著發音的,爸爸媽媽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可以面對面,孩子可以很直觀的看到。但是在電視上就得不到這種學習的機會了。

而且爸爸媽媽和孩子溝通,更多的話題是集中在生活上,這些詞語學了就能用得上,對於孩子的語言學習幫助更大。

寫在最後的話

其實,絕大多數的說話磕磕巴巴的孩子,爸爸媽媽們只要細心一點,耐心一點的幫助他們,是完全可以順利度過這個階段,變得說話流利的。

孩子說話磕巴就是口吃?育兒專家:彆著急下結論,3步就能緩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