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工廠》:中美員工的真正差異在這裡

最近,一部由奧巴馬伕婦擔任製片人的紀錄片《美國工廠》火了。

故事講的是,中國的“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國俄亥俄州設了家工廠,他這一去,給當地居民帶來了大量就業機會。

就在幾年前,那家工廠還屬於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然而遇到經濟不景氣,通用只得關廠,留下了一大批失業工人。

所以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就成為了“救世主”一樣的存在,美國人紛紛歡欣雀躍地去就職,在當時《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都豪不吝嗇誇耀的用詞:“福耀重振美國‘鐵鏽地帶’”。

然而,中國工廠僱傭美國工人,擦出的火花可能沒有那麼美好。

這個紀錄片拍得很溫和、熨帖,爛番茄評分高達9.8分,不管中國人還是美國人看了,都不會覺得被冒犯了,但心裡又會有點說不出的滋味。

這個故事的核心劇情,就是勞方與資方的拉鋸,美國很多行業都有工會,而且工會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負責幫全體工人和老闆談判,要安全保障,要福利政策,要高工資,要多休息......


而在福耀的工廠裡,曹德旺說,“我們不準工會進來。”


《美國工廠》:中美員工的真正差異在這裡


曹老闆和他帶的企業,從上到下都有一個原則——效率第一,時間就是金錢。


光是這一點,就和美國傳統工廠不一樣,和美國工人習慣的環境也不一樣,但這就是中國工廠的絕對優勢,畢竟之前給工會承諾各種權益的通用汽車,已經做不下去關廠走人了。


其實一部分美國工人也看出了工會的問題,他們覺得,既然有人給自己提供了工作機會,開出不錯的薪水,沒有必要讓工會橫插一腳。


既要...又要...還要...的工會,實際上削弱了工作的公平性,真正的公平是多勞者多得,少勞者少得,而不是大家躺著都能拿差不多的錢。


當福利制度磨平了績效機制,那還有誰會當好員工呢?這難道不是另一種對優秀員工的欺壓嗎?


《美國工廠》:中美員工的真正差異在這裡

《美國工廠》:中美員工的真正差異在這裡

《美國工廠》:中美員工的真正差異在這裡

《美國工廠》:中美員工的真正差異在這裡

《美國工廠》:中美員工的真正差異在這裡

《美國工廠》:中美員工的真正差異在這裡

《美國工廠》:中美員工的真正差異在這裡


在紀錄片內,工會蒙上了一層面紗,似乎是中國企業在用街頭智慧對抗美國工會,而實際上,美國所有的工會在走向衰亡。


從美國勞工部發布的統計數據來看,近二十年來,美國的工會成員人數(橙色實線)始終在衰減,2018 年美國工會成員人數佔勞工人數比例,已經下降到了 10.5% 。

工會為普通工人爭取到了略高的時薪,與此同時,很多美國公司就像《美國工廠》紀錄片中提到的那樣,老闆也會有計劃地解僱工會的支持者。

美國工會的誕生與壯大有它的歷史原因,最初維繫著員工最基本的權益,但在今天,它卻變得臃腫又低效,既綁架了公司,也影響了員工的真實待遇,畢竟工作都快沒了,誰還在乎多10%的錢呢?

在美國,拆散工會是一門專門的生意,

而且有很多律師就專門提供拆散工會、開除員工的法律諮詢,換言之,老闆攻擊工會在美國可以是完全合法的。


這種諮詢服務的費用非常高,屬於老闆和員工之間完全沒必要的摩擦成本。在紀錄片中,福耀玻璃就支付了上百萬美元,用於聘請諮詢公司防止工人組成工會。


《美國工廠》:中美員工的真正差異在這裡


在美國,無論是撮合工人組成工會,還是幫助老闆拆散工會,都是一門報酬豐厚的生意,不管錢給誰賺走了,反正受益最大的不會是那些只期盼著每小時工資加兩美元的工人。

說到底,這裡有一個平衡,就是企業人力成本與員工真正價值之間的平衡。


員工的工資本應由市場競爭來調節,能從事這個崗位工作的人有多少,需要這個崗位的公司有多少,這份工作能創造多大價值,市場天然會進行匹配。

單純靠道德綁架企業家來提高員工待遇,長期來看註定是行不通的。如果工會真的獲得了法律全面的支持,那這個國家的製造業就會逐漸喪失國際競爭力,畢竟還有太多的地區,那裡的工人又快又好又便宜。

這就像一些素食主義者天真地認為人類不吃肉就是保護自然了,但真相是,如果人類放棄大規模養殖業,那食肉的本性會驅使一部分人大肆獵殺野生動物,同時,吃素所需要大量的農田也會侵佔更多的森林、溼地……

商業社會不相信眼淚,美國工人抱怨原來在通用公司的時薪是29美元,而同一家工廠改成福耀之後時薪只有12美元,工人現在租不起房子,甚至不捨得給孩子買雙新球鞋。

然而,他們不會提的是,如果沒有福耀,那個被通用拋棄的社區,無數工人只能靠社會低保生活;而且,如今福耀開出的工資,折算人民幣將近1.4萬元一個月,如果換到東南亞國家,工人會搶破頭去加班的。

這就是為什麼,川普想盡辦法,美國想實現製造業迴流依舊困難。在人工智能時代到來之前,人力成本會一直是製造業的命脈,美國減稅也不能改變國際市場格局,因為真正的問題在於,美國的工人太貴了,要求太多了。

發達國家一直在打的算盤,是剝削欠發達地區的血汗工廠,用這些工廠提供的廉價產品謀取利潤,從而維持較高的生活水平,同時,血汗工廠也不是純吃虧,至少在自身產業不發達的情況下,他們通過發達國家的市場滿足了就業。

然而這個模式不可能是完美的,發達國家剝削血汗工廠,

血汗工廠實際上也在制衡發達國家,在他們的低成本面前,發達國家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工廠,也很難再去生產環節上競爭,那如果有一天,他們失去了血汗工廠,還怎麼維持躺著賺錢的生活呢?

這個問題遲早有一天要面對,沒人想日夜勞動卻給他人做嫁衣,做了很多年世界工廠的中國,也逐漸掌握了自己的主動權,我們的技術、科技、產業鏈在飛速成長。

同一批年輕人,在工廠裡是最吃苦耐勞的,在辦公室、研究所裡,也是一樣的不計代價往上衝。

這些奮力拼搏的中國人,不僅讓工廠賺到了大量外匯,更讓中國擁有了自己的產業鏈,自己的技術,我們自己掌握了高附加值的環節,工人憑什麼還給美國人做嫁衣呢?

這就是“美國工廠”折射的問題,我剛開始看的時候,也不知道為什麼這個叫《美國工廠》的紀錄片全程拍攝的都是中國企業在美國設廠的故事,直到看到製片人是奧巴馬。

也許,福耀買下了通用汽車賣掉的美國工廠,背後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奧巴馬拍這片子的本意,是想向所有人解讀全球化下美國已經失去了一些優勢,這是很難挽回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美國工人會失去工作,為什麼資本會流向中國,為什麼產業會在中國紮根。

《美國工廠》的實際背景,是幾十年來一直低估中國的美國,恍然發現自己的製造業竟然空心化了,而曾經給自己當血汗工廠的中國,在一些方面的競爭力卻已經比自己強出不少。

經濟大勢面前,沒有個人的眼淚,別說美國月薪過萬的工人買不起孩子的球鞋了,在中國東南沿海的輕工業廠,到現在還以禁止加班作為對員工的懲罰,甚至還有很多進城務工的農村青年,求著老闆剝削他都找不到機會。

到美國拍出《美國工廠》的這天,我們才發現,是吃苦耐勞的中國員工用自己真實的汗水,改變了中美經濟的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