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國際化教育圈亦是如此。

全民辦校VS學校沒了

比如一面是“全民想要辦學校”的朝氣蓬勃,你去馬路邊、咖啡廳、創投圈,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聽到準備辦學校,特別是國際化學校的計劃。

另一面,則是“上著上著,學校就沒了”的現實,在剛剛過去的聖誕節,又一國際高中停課,雲南師大附中美華國際高中,該學校成立於2011年,是雲南省首家經教育廳、民政廳、發改委正式批准的寄宿制國際化高中。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雲南師大附中美華國際高中官網

留學熱潮VS凜冬將至

再比如留學,從教育部最新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達到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2018美國門戶開放報告》的數據也是穩穩的,中國連續9年成為美國最大生源國,中國學生數量達到36萬人,增長了3.6%。

但另一面,行業內不少大咖提出“凜冬將至”、留學行業的拐點要來了,甚至還有大V專門寫了一篇文章《留學行業能幹幾年?》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擔心也是不無道理的。

虧損、股票暴跌,這是大多數新上市的教育集團面臨的現狀。

國際化教育還好嗎?未來會怎麼樣?不只是行業內的人關心的話題,更是關係到萬千家庭的擇校與學業規劃的選擇。任何事物,任何觀點,我們都不能只聽一家之言,於是上個月底,筆者專程前往深圳參加第四屆AGE國際教育行業論壇,聽聽來自全國教育界的大咖們怎麼說。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教育大咖包括但不限於:

包玉剛學校總校長吳子健,薈同學校深圳校區市場與招生副總監高雅靜,牛津AQA考試局中國區主任唐麟琪,真格基金執行董事張亞哲,哈佛中國論壇聯合主席Leo,啄木鳥國際教育創始人陳起永,頂思創始人馬曉平……

話題主要圍繞以下三方面展開:

  • 國際化學校的困境與出路?(學校、媒體)
  • 我們的孩子和世界的差距在哪兒?(學校、考試局、機構)
  • 錢在哪裡?(資本)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學校的困境

因此我們總說,約翰霍普金斯是一所及其幸運的大學,具備了大師(以吉爾曼校長為代表)和“大樓”(善款)。

——吳軍《大學之路》

“在2017年末以及2018年伊始,媒體上發佈的即將新建落地的國際學校,有將近1/3的學校並未按計劃落地開學。放緩開學時間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校園建設還未完工,但絕大多數是其他方面的。”——頂思創始人Ivan Ma

“2018年,我們調研了300多所國際學校,發現超過80%的學校招生數量在下滑,最大幅度超過一半。”——宜校網創始人肖經棟

“以往,深圳中學每年國際部招四個班,今年這一屆一共就兩個班。一開始,我以為很多學生從公立學校國際部去了國際學校,後來我調研了一圈,發現大家的招生門檻幾乎都在下降。否則,很難達成指標。”——哈斯教育創始人曹強

那麼,在過去的一年,國際化學校發生了哪些變化?面臨哪些挑戰?又有哪些值得借鑑的模式呢?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關鍵詞一 關停

文首提到的雲南師大附中美華國際高中絕對不是第一所關停的學校,也不會是最後一所。近年來關停、倒閉的名單裡包括BISS北京國際學校、深圳唯致國際學校、重慶QSI國際學校、瑞金國際學校等。

論其原因,頂思創始人Ivan表示,“目前並沒有明確的針對某地區國際學校、國際部的關停政策,更多的是市場競爭下的結果。有些學校一年只能招10個、20個學生,有些管理團隊出現爭端,有些是外部競爭激烈。”

宜校網肖經棟老師認為生源減少這個原因不可忽視。2018年入讀高中的學生多在2002、2003年出生,這兩年恰好是中國新生兒數量的最低點,直到2004年之後才緩慢上升。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1979-2017年北京市出生人口數量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1985-2017年上海市新生兒數量

關鍵詞二 集團化

“教育集團化越來越明顯。在全國參與國際學校競爭的市場上,有超過30個教育集團,而正是這30個教育機關,基本上佔據3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且,在近幾年新增加的學校中,大多數都是現有教育集團的擴張。”Ivan分享說。

楓葉教育集團,2014年香港上市,目前已在中國大連、上海、天津、重慶等,以及加拿大溫哥華、甘露市等國內外20個城市開辦楓葉國際學校75所。

海亮教育集團,2015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擁有包括海亮外國語學校、海亮藝術中學、浙江諸暨天馬實驗學校等11所學校。

博實樂教育集團,2017年美國紐交所上市,目前在全國7個省份擁有K12國際學校6所,雙語學校11所,幼兒園34所,並在北上深擁有16所培訓學校。

另外還有包括狄邦、QSI、諾德安達、UWC等,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吧!

教育到底應該教育集團化、品牌化,還是精耕細作,小而美呢?這個問題也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楓葉教育集團官網

關鍵詞三 人才瓶頸

行業裡缺人,從管理層到學科老師再到市場品牌,都是如此。

首先,國際化學校是處於成長期的新生代事物,人才需要時間培養。目前,很多老師、校長都是從體制內公立學校出來的,有民辦學校經驗的就很少,有國際課程、中外合作經驗的就更少了。

其次,國際化學校對於人才的要求不低,薪資卻並不高。不僅需要懂學科,更要英語好,還要會教孩子,學校一般會在海歸群體和985學校招聘,但學校靠什麼吸引優秀人才呢?

最後,行業沒有人才培養規範,老師和學校之間協議形同虛設,人才流失大。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用這句《桃花扇》的唱詞來形容國際化學校這些年的“野蠻生長”與“默默消失”的現狀是合適不過的,而大浪淘沙之後,才是真正好學校大放光彩的時候。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我們的孩子不如別人?

教育是農業,絕不是工業!

——呂叔湘

“最近,在蘇州舉行的馬拉松國際比賽中,中國運動員何引麗的發揮非常出色,可在最後的衝刺階段,突然有一位’志願者’堅持要把國旗遞給選手,也打亂了選手的跑步節奏,最終沒能獲得冠軍,還引發了話題評論。事情本身和國際教育無關,卻從旁反映了,國際化人才不僅是針對教育所提出的,更是中國應對全球化挑戰的剛需。”——包玉剛學校總校長吳子健

“對於絕大多數準備出國的孩子來講,他們眼前的問題是考不出優秀的標化成績、GPA;遠處的問題則是到了英美頂尖大學無法適應,不知道如何應對學習、交際、生活的挑戰。終極原因是批判性思維的普遍缺失。”——BMC博懋教育聯合創始人李安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牛津大學的一些面試題,可能大人都會被問傻。比如’七星瓢蟲和草莓為什麼都是紅的’,再比如’J.K.羅琳寫給成人的書和寫給孩子的書有什麼不同?’他們希望從中知道,你有沒有閱讀的習慣,你是否有廣泛涉獵的好奇心。”—— 牛津AQA中國區主任唐麟琪

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是一項由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名聲在外。中國學生在該測試中的成績十分出色:2009和2012兩年都排名第一(參加測評的只有上海學生),2015年則排名第十(這次除了上海,又增加了北京,江蘇和廣州的學生)。然而,測試後的分析卻反映出了中國學生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在教育國際化中有所關注:

  • 中國學生在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中存在問題。
  • 中國學生課後用在學業上的時間,是全球最長的。
  • 中國學生,尤其是優秀的學生,願意從事教師職業的相對較少。
  • 中國教育的差距很大,特別是京滬一線城市和相對落後地區的差距。

筆者也曾與許多留學生和上海國際學校高中生有過接觸和訪談,當中國孩子來到美國、英國、加拿大等世界頂尖名校,他們在學習上是有不適應的。這個不適應有語言的不足,但更多還是學習能力和素養的缺失,很多託福115+的學生仍然跟不上美國大學課程,就是這個原因。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關鍵詞一 能力教育

“一方面,我們要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質量。另一方面,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全球素養,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做好教育體系和課程的改革和提高。”吳子健校長分享說,而一直堅持“全人教育”理念的包校,正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上始終如一的踐行者。

“你與別人一樣嗎?你有什麼不一樣?你喜歡與別人不一樣嗎?在包校的開學第一課,我們希望通過這三個問題,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更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功。”包玉剛學校的能力第一課,就是認識你自己。

不論是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國家,孩子和家長的心態在慢慢改變——希望孩子可以在大學之後的人生路上取得成功。英國本土最大的考試局牛津AQA也在做改變,比如他們在英國本土做的兩個產品:IPQ(Independent Project Qualification)和GCSE Plus,就是把高等教育研究項目的方法和內容前置到高中階段,讓學生通過項目制學習來鍛鍊自己的學習能力、管理能力、溝通技巧等。

關鍵詞二 批判性思維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學生

我覺得孔子是平等主義者。

你的理由是什麼?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老師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學生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只能證明孔子什麼學生都願意教( 不挑學生),但無法推導到孔子是平等主義者。平等主義意味著孔子在任何領域都是平等的,我們可以看到在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不平等,君臣、父子、夫妻、妻妾都有自己的位置和本分,那是不是一種政治、等級不平等的表現呢?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老師

這樣的對話,在學校裡、在網絡上、甚至在大街上都會發生,如果我們擁有批判性思維,哪怕是潑婦吵架,都是需要論證形式的。那麼如何將批判性思維融入教學,幫助學生全面成長呢呢?BMC博懋教育聯合創始人李安有兩點建議:

  • 批判性思維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考試成績。不論是託福、SAT考試還是IB、AP的學習,你需要理性的去判斷每一個問題和每一個觀點,讓每一次判斷都證據確鑿,而並非是靠想象的模糊判斷。
  • 通過批判性思維的強化,促進學生心靈的成長與心智的成熟。當我們面對不同的文化差距,不同的語言環境,我們可以通過追問去了解其合理性,從提升包容不同觀念的可能性,建立開放、包容的人格品德。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關鍵詞三 中國根基

如今,越來越多的雙語學校將中國文化作為重要的內容,這是國際教育3.0時代的重要方向。

“試想一下在美國某大學世界歷史的課堂上,老師更希望一箇中國學生聊一聊秦皇漢武呢?還是凱撒大帝?同理,一個世界頂尖大學招生官在全世界尋找學生的時候,是否更會被你身上的中國印跡所感動呢?因此,包括UWC、包玉剛等知名的國際化學校,都把中國文化看的很重。”——肖經棟

以包玉剛學校為例,從2007年創校的第一天起,學校就定下了三點辦學使命:發展全人教育、傳承中國文化、拓展國際視野。

今年九月,筆者受邀來到常熟UWC,恰逢“虞山書院”的落成,亭臺樓閣、古色古香,還記得記得當時副校長李萍描繪未來孩子們在中式書院中學習古典文學,高聲朗讀論語的場景,國際化學校對於中國文化的堅持,不僅為了培養有中國根基的學生,更為了讓世界更瞭解中國。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錢在哪裡?

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冷靜、沉著。

——狄更斯《荒涼山莊》

“寒冬來了嗎?如果你在東莞、虎門,你會覺得寒冬早來了;如果你在阿里園區,在商湯科技的會議室裡,你不僅沒感覺到寒冬,那裡熱的跟夏天一樣。為什麼會這樣?每個行業所受到政策影響的滯後效應是完全不一樣的。那麼,從宏觀經濟來講,今年是黃金十年的最後一年,而未來的五年,經濟都不會太鮮活,今年是不鮮活的第一年。”——真格基金董事張亞哲

“2018年是資本寒冬,以及市場整體投資取向理性,但在教育行業,相對沒有那麼寒,不過教育也分很多板塊。”——覓思諮詢潘盼

近些年來,各行各業的資本紛紛投入教育行業,做地產的、做科技的、做醫藥的,五花八門,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際化學校、留學、語培機構的爆發式增長。於此同時,K12機構一片狼藉,新上市的教育公司股票暴跌,未來是否可期?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關鍵詞一 迴歸理性

“前段時間,我們同行交流的時候討論到股值怎麼談?我說砍半。為什麼?主要還是資本流動和貨幣超發造成的。那麼對於創業公司來說,你要做的就是節約成本,算賬創業,迴歸理性。”張亞哲說。

投融資數據亦是如此,教育行業一級市場投資在2014至2017年保持熱度,2016年達到頂峰594起,隨後市場逐漸降溫,教育投資趨於理性。另外,在2018年的436起投資中,多是資金往中後期項目聚集,復投率提升。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為什麼在寒冬之下,資本還是會花錢投教育呢?帶著這個問題,潘盼和很多投資機構做了深入的溝通,得出以下三個理由:

  • 教育是逆週期產品,所以會把平均風險的砝碼放在教育上。
  • 規範是做大的必經之路,如今教育行業政策頻出,對於機構、學校的要求越來越多,門檻更高了,未來市場會更大,這是他們希望看到的投資產品。
  • 商業邏輯發生轉變,原來的平臺和互聯網的流量邏輯已經和線下的實體服務邏輯接軌與打平,教育公司、學校是符合未來趨勢的。

關鍵詞二 迴歸初心

你要錢做什麼?

有人說:要租一個很好的辦公室。

還有人說:要鋪渠道,做市場,招更多學生。

更有人說:我有一個很好的互聯網教育理念。

作為新東方1998-20002黃金時代的著名教師,如今真格基金董事,張亞哲先生還是勸大家先把教育這件事兒做踏實。

“我們說現在是網紅時代,當時新東方就是網紅模式。但新東方每一個網紅老師,免費講30分鐘的課,學生的轉化率一定要達到100%,99%都不行。為什麼學生會選擇你,因為你講的足夠精彩,學生有收穫。那麼現在呢?”

“不管是辦學校還是辦機構,你不能和我講銷售渠道的不同、市場推廣的不同,應該講一講你的教育內容有什麼不同,你做教育是否有發自內心的驅動力。教育是靠人來影響人的,不是靠銷售,這一點非常重要。”

張亞哲的一番話不僅是在給投資機構敲警鐘,更是提醒做教育的同僚們迴歸初心,用心對學生,用心待老師,好好做教育。


他們說,國際教育的寒冬來了,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