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鑄魂並重 著力強優補短 安丘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安丘市以創新提升“三個模式”為統領,以質量監管、融合發展、鄉村賦能、黨建引領為重點,統籌推進“五個振興”,著力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開闢更富特色的鄉村振興安丘路徑。

  產業融合品牌化。以“安丘農谷”為核心,加快農業“三化”轉型,規劃實施了佔地7.8萬畝的特色產業集聚區,創建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主動融入濰坊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建設。持續推行“雙准入一準出”制度,國家農業標準化示範項目順利通過國標委驗收,2019年蔬菜出口額佔濰坊市的53%。深入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抓好“安丘農耕”區域公用品牌運營,在去年新發展標準化種養基地20個、“三品一標”農產品36個基礎上再培育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市場主體品牌,帶動農產品優質優價。以加快中國航天育種中心、正大集團300萬隻蛋雞、雲洋農業物聯網設備研發及數據平臺應用、富士康物聯網生態農業等重點項目建設為載體,大力培育農業“新六產”,推動農業與精深加工、電商、文旅等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新建提升青雲田園、華夏四季等一批田園綜合體,打造智慧農業示範區和產業融合先行區。

  農民增收廣維度。以增產提質為目標,新發展高效大棚2500畝,大桃、大櫻桃、文冠果等特色林果基地1萬畝以上,紮實推動新一輪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鄉村賦能”工程為平臺,進一步完善平臺、產品、運營“三大體系”,組織開展“我為家鄉代言”“鄉村賦能之星”評選活動,年內帶動村集體平均增收1.5萬元、貧困戶增收1800元以上。積極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生薑目標價格保險,保障農民穩定收益水平。落實土地“三權分置”政策,建立完善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平臺,鼓勵土地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增加農民財產性和工資性收入。

美麗鄉村更宜居。以“抓鞏固、強管理、重長效”為重點,大力實施鎮容鎮貌提升行動,打造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小城鎮;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實現村莊規劃、村莊亮化、“戶戶通”全覆蓋。紮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投資3.3億元完成了“四好農村路”路網提檔升級、自然村莊通達、路面狀況改善工程465.7公里,有效解決了農村群眾出行難問題。投資1085.7萬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村級工程鞏固提升項目,1.2萬戶農村群眾喝上“放心水”。投資4億元讓農村群眾用上“可靠電”,建成投用220千伏輸變電工程摘月站、35千伏石堆站和團埠站擴容改造工程,新建改造農村供電線路546.9公里。紮實開展農村飲水安全提標達標兩年攻堅行動,投資1.63億元,建成投用牟山、於家河兩座標準化、規模化水廠及供水管線工程,讓南部和西南部深入推進“廁所革命”,按照城市公廁三類標準,新建改造自然村公廁147個,完善改廁後續管護長效機制,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

  鄉村治理有溫度。健全完善“黨建引領、三治融合”現代鄉村治理機制,創新推行“街巷議事會”制度,進一步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深入開展“三清一增”集中行動,夯實農村集體經濟基礎。積極推動“文化四下鄉”,年內對14處鎮街綜合性文化站、60處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改造提升,豐富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實施“鄉村記憶”工程,保護好古橋、古井、古樹、古建築,年內實現歷史文化展室鎮級全覆蓋,守好農村鄉愁古韻。全面加快文明實踐站所建設,廣泛開展文明村鎮、“美麗庭院”創評活動,深入推進移風易俗,加快形成崇德向善、誠信友愛的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記者王玉芳 通訊員劉久平 王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