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近幾年,由於受到國外選秀節目的影響,我們也誕生了一系列的偶像養成系選秀節目。從《偶像練習生》到《創造營》再到《青春有你》,每年都會如期的出現在大熒幕上。

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2020年首檔選秀節目《青春有你2》,已經開播一段時間了,該節目通過物料中千奇百怪的人設,及各種迷惑行為吸引了一大波熱度,一經播出就光速屠榜各大媒體平臺。

然而,與國外選秀節目不同的是,國內選秀不是選手精彩的表現先出圈,而是節目中選手的瓜接連不斷的霸屏。抄襲、離婚、小三、盜圖等等各種黑歷史應有盡有,並頻頻登上微博熱搜。

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年輕人是各大社交網站的活躍用戶,他們的購買能力可能不夠,但他們能夠創造更多的網絡數據,也就是流量,而流量恰好也是網絡時代資本判斷藝人商業價值的重要指標。

當路人聽到“淡黃色的長裙,蓬鬆的頭髮”後,簡直都是一頭霧水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一部分人就會去了解並參與討論,結果就不知不覺的貢獻了熱度。

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在這個“流量時代”,我們在網絡上做出的任何訪問行為,都能夠成為流量,只需要數秒鐘的停留,便能為相關內容貢獻了一份熱度,更不用說在評論區的舌戰群儒。

無論這些詞條有多麼的光怪陸離,總是有人會為此而買單。而選秀節目依然為這些平臺帶來了超高的熱度與話題,給資本帶來了大量的收益,為大眾帶來了吃不完的瓜。

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這些只是選秀節目為了抓眼球的一種營銷手段,觀眾也把這些當作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但換一個角度想想,國內偶像市場不知在什麼時候出現了,吃瓜第一、表演第二的這種離奇思路?

雖然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觀眾的審美是不斷在變化和提高的,早已不再是“顏值即正義”的時代,大家開始需要滿足更全面、深層次的精神需求,從而發現一個偶像的外形、性格、人生經歷等等,也能成為他吸引人的要素。

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這些要素可以總結成一個詞“人設”,樹立人設比提升專業水平容易得多,用一部分人設來填補藝術能力的空缺,節省了培養所花費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這樣觀眾不僅僅關注了表演,也開始關注表演的人,為了這個人而欣賞他的表演。

偶像的價值更多是商業數據的“流量價值”,而非藝術價值,這一點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人設”與“炒作”都是有保質期且容易被取代的,依靠熱度帶來短暫的流量,只能是曇花一現。

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眾所周知,“選秀”泛指選拔在某方面表現優秀的人,而在偶像選秀中,就是要選出有顏值、有實力的人出道。將這些唱跳俱佳的選手彙集在一起,在幾個月的時間內,經過大眾的關注與投票,推選出幾個受歡迎的人成團,實現他們的音樂夢想。

從表面上看,這個定義並沒有什麼不妥,但是實際上,我們在節目中看到的卻大相徑庭,越麼努力越幸運,什麼只要付出就會有回報,把這些都拋之腦後了,隨之而來的是把選手們以前的私生活、黑歷史,作為了最大的亮點進行營銷。

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如今的選秀賽制都是投票制,每一位觀眾都可以支持自己喜歡的偶像,拼人氣、拼氪金、拼後臺,節目將爭議事件推向熱搜,而受到爭議的學員就會因此受到大眾的關注。

比如之前的楊超越,現在的虞書欣,爭議越大熱度越高,只要100個吃瓜群眾中有一個人轉粉並投票,那麼其他學員就離出道的位置越來越遠,所以相比較成團來說“人”更容易出圈。

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偶像為了自身的商業價值必須持續創造話題,這樣便會陷入死循環。當他們沒有辦法制造話題、營造熱度的時候,曝光度也會隨之而減少。

而那些引來爭議的選手,哪怕最終並沒有成功出道,只要能夠打出自己的知名度,就成功的達到目的了。

即使有些選手成功出道了,他們要麼活躍於各類綜藝節目或真人秀中,要麼開始轉型演戲,當然這是受音樂市場大環境的影響。但是,俗話說得好“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否則只能敗壞了路人緣。

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這種情況如此以往,偶像產業就會處於鄙視鏈的底端,外界也會失去認可度。面對如今流量為王、熱度為大的時代,從節目到觀眾,大家都被控制在這個怪圈當中無法打破,作為觀眾,即使我們再看不慣,也沒有辦法。

縱觀以前的選秀節目,確實會為娛樂圈帶來一些新鮮的血液。時至今日,李宇春、張靚穎、張傑、華晨宇,他們既有能力又有作品,再回看近幾年選秀出來的藝人,大多數除了人設與話題,最後都漸漸消失在了大眾視野中。

太可悲了!國產偶像選秀“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

因此,國產選秀正是抓住瞭如今的造星方式以及流量變現的特點,極端化的運用到綜藝裡,最終導致整個節目“秀”大於“選”,名為選秀,實為綜藝,失去了本來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