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心一直做職場菜鳥?掌握這七個習慣,你也可以成為職場高效人士

在職場中,我發現很多人都會面臨一些煩惱或困惑:

  • 自認為已經很努力工作了,但還是得不到領導的認可;
  • 在單位連續工作六七年了,薪水還是老樣子;
  • 每天面對繁雜的工作,沒有頭緒,感覺活總是幹不完;
  • 項目被分到和一位同事一組,跟他溝通十分困難。

我相信,出現這樣的想法或行為,在職場中是在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畢竟,大多數人想要改造這個世界,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但是,真的是這樣的嗎?當你在看到剛入公司一年的新同事開始晉升加薪時,而工作好多年的你卻在原地踏步,你真的不想找找原因,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嗎?

多數人在職場不得意、抱怨工資低、總是原改地踏步得到不晉升,難道都是老闆抑或別人的錯誤嗎?

我從最近讀過的一本書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史蒂芬·柯維寫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這本書告訴我有上訴抱怨或行為的人,主要是自己沒有養成良好的職場習慣。

甘心一直做職場菜鳥?掌握這七個習慣,你也可以成為職場高效人士

聽書名怕是會誤以為這是一本充滿濃濃雞湯味道的書,但是當你看完全書後會發現,這是一本充滿乾貨的方法論書籍。書中介紹的七個習慣對於我們每個職場人來說都是十分有用和有效的。接下來我會把書中的七個習慣結合職場問題分析和分享給大家。這七個習慣分別是:

01 積極主動;02 以終為始;03 要事第一:04 雙贏思維;05 知彼解己;06 統合綜效;07 不斷更新。

01、積極主動

職場中,積極主動是決定一個人日後事業成功的關鍵。

積極主動是高效能人士最基本的習慣。他們採取主動,為自己所有的行為負責,根據原則和價值觀做出決定,而不是情緒或外在環境。他們沒有受害者心態,從不怨天尤人。

提到積極主動,我首先想到的是我國古代毛遂自薦的故事。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在趙國形勢萬分危急時刻,平原君奉趙王之命準備去楚國求兵支援。此時,其門下食客毛遂主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把出兵援趙有利楚國的道理,作了精闢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答應馬上出兵。不幾天,楚、魏等國聯合出兵援趙。秦軍撤退了。平原君回趙後,待毛遂為上賓。他很感嘆地說:“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趙國。”由此“毛遂自薦”的成語應運而生。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積極主動有一種可以改變現狀的力量。我們做事的態度越積極主動,我們做事情成功的概率救越高。反之,則會陷入消極的惡性循環之中,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在職場中,一般有兩種人:一種是老闆給佈置任務要他做什麼他才做什麼,否則不會主動做事的人;另一種是不需要別人指派或催促,就會主動尋找事情做的人。試想一下,如果你是老闆,你更偏愛哪一種員工?答案不言而喻。

由此可見,任何一個員工,都不能只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告訴你去做些什麼,而是應該主動去了解自己應該做什麼,還能做什麼,怎樣才能精益求精,做得更好,並且認真地規劃它們,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任何一個企業都迫切地需要那些主動、負責的員工。主動性是優秀員工的顯著標志。優秀的員工往往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安排工作,而是主動去了解自己應該做什麼,做好計劃,然後全力以赴地去完成。主動工作、積極進取的員工,才可以儘快在職場中找到自己理想的位置,並獲得成功。

甘心一直做職場菜鳥?掌握這七個習慣,你也可以成為職場高效人士

為此,身在職場的我們,怎麼做才是積極主動呢?

①主動承擔工作任務。多做一些本職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積極做一些領導老闆並沒有要求的工作任務;

②主動幫老伴排憂解難。要抱有“我必須為老闆做什麼”的想法,積極幫老闆解決問題;

③主動營造良好的職場人際關係。積極與客戶及其他關聯業務部門建立聯繫,收集他們的需求,尋求解決方案;

④ 主動參加集體活動。主動帶頭參加公司的集體活動,甚至承擔部分組織與協調工作;

⑤主動幫助同事。及時幫助其他同事,奉獻自己的力量,努力讓這個團隊越來越好。

02、以終為始

職場中,合理的目標管理可以讓雜亂無章的工作變得井然有序。

以終為始是指高效能人士有著明確的願景和目標,並據此做出計劃。他們通過願景賦予使命感,通過目標錨定前進的方向。

當一個人沒有明確的目標的時候,自己不知道該怎麼做,別人也無法幫你。無論是生活還是職場上,當自己沒有清晰的目標方向的時候,別人說的再好也是別人的觀點,不能轉化為自己的有效行動。

美國耶魯大學進行過一次跨度20年的跟蹤調查。最早, 這個大學的研究人員對參加調查的學生們提了一個關於目標的問題,結果有90%的學生回答說有。研究人員又問他們是否能把目標寫下來時, 只有4%的學生回答寫下來了。20 年後, 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跟蹤當年參加調查的學生們。結果發現, 那些有目標並且用白紙黑字寫下來的學生, 無論是事業發展還是生活水平, 都遠遠超過了另外的沒有這樣做的學生。他們創造的價值超過餘下的96%的學生的總和。那麼, 那96%的學生今天在幹什麼呢? 研究人員調查發現:這些人忙忙碌碌, 一輩子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幫助那4%的人在實現他們的理想呢。

由此可見,目標對一個人的重要性。有目標就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去努力奮鬥,會離成功越來越近。反之,如果一個人沒有目標也就沒有為之奮鬥的方向,會喪失鬥志,整日碌碌無為。

沒有職業規劃就是在規劃職業失敗。一個人必須先明白自己想要什麼,該怎麼做,該怎麼努力,才會有方向,有動力,才會走正確的道路。

甘心一直做職場菜鳥?掌握這七個習慣,你也可以成為職場高效人士

那麼真正優秀的職場人,是如何管理職場目標的?

①制定合理的目標

一個好的目標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要能夠做到可實現、可量化、可執行,我們可以制定一個合理的職業規劃,設有明確的期限,並將其落實到每一年中,然後將全年的計劃拆解為月計劃、周計劃和日計劃,並且對應量化。

②將目標銘記於心

如果沒有把目標牢牢記在心裡,那麼老的習慣會經常出現,讓你遠離你的目標,然後繼續回到過去。因此要在工作中主動承擔責任,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自己目前工作的標準及創造的價值,一針見血地印在了心裡。只有這樣,才能夠將目標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③落實到實際行動中

目標再好,不落實到行動中都只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可言。成功實現目標是建立在持續行動中,哪怕能夠每次執行一個小行動。如果你每天堅持至少付諸一個小的行動,你的行動力就會增加,才會變得比原來更卓越。

03、要事第一

職場中,按照輕重緩急去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要事第一是指高效能人士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並且堅持優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事情無論多麼急迫也放在第二位。

史蒂芬·柯維提到,做任何事都一樣,只有事前辨別事情的輕重緩急,用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的方式去考慮整個過程,保持要事第一的做事原則,並付諸行動,這樣才能順利提高效率。

這讓我想起一個案例:有兩兄弟看到天上的飛雁,準備彎弓射雁,哥哥邊彎弓邊說:“射下來煮著吃。”他的弟弟爭著說:“鵝才適宜煮著吃,雁要烤著才好吃。”結果兩人竟互相爭吵起來,最後不得不讓一個長者評理。長者建議把雁剖成兩半,一半用來煮著吃,另一半用來烤著吃。兄弟倆都同意了,但是當他們回到看見大雁的地方時,大雁已經飛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凡事都有個輕重緩急,在特定的時間裡,必須首先解決最重要、最緊迫的事情。故事中對於兄弟倆來說,把大雁射下來才是最緊急、最重要的事情,但是他們把怎麼吃大雁當成了最重要的事,才導致了失去大雁的後果。

甘心一直做職場菜鳥?掌握這七個習慣,你也可以成為職場高效人士

因此,在職場中,“要事第一”原則要求我們在工作中,要清楚工作的先後,把握工作的順序,凡分清輕重緩急,然後進行排序,重要且緊急的事,必須立刻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先完成重要且緊急的事再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進行一項具體工作任務時,要明白這項工作第一緊急、第一重要的是什麼,這就要求我們找出影響這一“第一緊急、第一重要”任務的因素有哪些及找出對應的解決方法,然後付之行動,以此提高效率,這樣才能順利、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

04、雙贏思維

職場中,你好我也好才能起到1+1>2的效果。

雙贏思維是指高效能人士尋求互惠,樂於分享機會和資源。他們擅長換位思考,一直努力找出雙贏的辦法。

雙贏思維,就是兩個人之間合作,一定要雙方都能獲得價值。如果我賺錢,是建立在你損失的基礎之上,那我就不幹。

馬雲曾在阿里的銷售人員培訓時說:把產給那些不需要這個產品的客戶,我認為這就是騙術,而不是銷售之術。比如很多做生意的人,會因為競爭關係,只想著自己贏,讓別人輸。這其實是一種小市民思維,他們可能在短期內賺到一些錢,但是基本賺不到大錢。主要原因就是缺少這種雙贏的思維,交易的本質是價值的交換,交易的雙方如果有一方盈利一方虧損的話,那虧損的一方一定不會再做這個生意,盈利的一方也不會再繼續盈利。

而與其相反的一個案例是說中國首富李嘉誠,他賺錢的方法永遠是自己能拿八分,堅決只拿六分,把其中的兩分,分給別人。正是因為他這種大的心胸格局,具備雙贏意識,因而,讓別人感覺到他做事,做生意是一個靠譜的人。他人生最大的信條就是誠信。跟著他做生意一定會有收穫,因而,他才能夠成就這麼大的家業。

甘心一直做職場菜鳥?掌握這七個習慣,你也可以成為職場高效人士

一個人有多麼大的認知,有多大的格局才能夠真正承載多大的財富。

在職場中,雙贏思維需要雙方都從中努力,既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估計的他人利益,以維持合作關係,同時也需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輕易妥協。在此基礎上,雙方進行真誠的溝通,才能夠使雙方建立長久的利益關係,起到1+1>2的效果。

05、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是指高效能人士通過聆聽了解別人,開啟真正的溝通,提升雙方的關係。

提到知彼解已這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我們常說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為什麼這裡卻是“知彼解己”?

讀過《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後,我恍然大悟。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當中,最好的相處模式並不是“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所謂的贏輸模式,而是“知彼解己”的雙贏模式。如果我們要打敗對手,當然要把自己先了解一遍然後再瞭解一遍對手,這裡’用“知己知彼”比較合適;但是,如果我們想要建立長久的關係,獲得長久的利益,我們就需要長期合作,而長期合作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知彼解己”。

知彼解己是交往模式的一大轉變,我們把讓別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轉換為把先理解別人放在首位。但大部分人在聆聽時並不是想理解對方,而是為了做出回應。這種人要麼說話,要麼準備說話,不斷地用自己的模式過濾一切,用自己的經歷理解別人的生活。

在生活中,很多人與親人、朋友、同學之間的爭吵,不是無法達到共識,而是在溝通過程中,雙方體會不到對方的諒解、包容,看到的均是對方過於在乎自己的意見,通俗地講就是自私。這就體現出了作者提到到屬於我們的常發病——自傳式回應,其主要症狀有四種:

  • 價值判斷——表示肯定或否定;
  • 追根究底——依據自己的立場,探究別人的隱私;
  • 好為人師——以個人生活經驗指導他人;
  • 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動機判斷別人的。

如果我們在溝通過程中,摒棄以上四種常發病,能夠多聽聽對方的意思,多去了解他的立場和原因,然後通過協調和轉變思維去改變雙方,是不是結果完全會不一樣。

那麼,我們該如何養成知彼解己這一習慣?

那就是學會移情式聆聽。

移情式聆聽,就是需要身為傾聽者的我們,代入傾訴者的角色,感同身受地瞭解對方此番談話的真正目的,並掌握準確清晰的事實,再通過對對方情感的客觀反饋,來實現真實有效的溝通。

只要我們將自己代入接收方的角色想一想,不是你贊同對方,而是要在情感和理智上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對方。說出對方的感受而不是判斷,就會發現此言不虛。滿足對方被理解的需求夠,接下來,就可以著重於施加影響力和解決問題了。

甘心一直做職場菜鳥?掌握這七個習慣,你也可以成為職場高效人士

在職場中,知彼解己的習慣,可以讓一個人更加具有耐心,更加謙卑,更加具有溝通交往能力。尤其對銷售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要想客戶口袋裡的錢成為你口袋一部分,你得了解客戶的需求,而不是一味的吹捧產品有多好。平庸的銷售推銷產品,傑出的銷售解決問題,滿足需求之道。

06、統合綜效

職場中,要有“第三種選擇”的思維才能更好的解決一些問題。

統合綜效即第三選擇,擺脫了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維,而是尋求第三種更好的解決辦法。

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和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瞭解。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收穫不大,要有分歧才有收穫。

作者用一個小故事說明利用統合綜效能力可以解決生活中許多衝突和矛盾,這第三種方案或許會比另外兩種更完美。

丈夫策劃、準備了很久,想利用節假日帶妻子和孩子去度假。妻子卻想利用難得的假期去探望久病不愈的母親。兩人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如果全家出遊,妻子總是掛心母親,全家都玩不痛快;如果去探望岳母,則丈夫心中始終為準備許久的度假泡湯而悶悶不樂。即便調整一下,妻子獨自去探望母親,老胡帶著孩子出遊,則一家人也都玩不盡興。

如果雙方固執己見,並且認為對方不體諒自己時,事情只會越演越糟糕,不是一方妥協就是不歡而散,不論哪種結果都會給對方心裡留下不愉快的經歷。而這小小的一件事,未來可能會導致家庭破裂都不一定。難道就沒有第三種選擇嗎?

有。那就是利用餘額充足的情感賬戶、雙贏模式、先理解別人的原則,所有這些加在一起,就是實現創造性統合綜效的理想環境。

他們最終想出了雙贏的方案:去岳母家附近度假,或在節後請家務公司代勞一週,讓妻子有空探望岳母。這個案例就是典型的“第三選擇”。作者用一個小故事說明了尊重差異能創造和諧幸福的生活。

而在職場中,統合綜效是整體大於部分,強調的是整體的力量。統合綜效的精髓是判斷和尊重差異,取長補短,尋找第三種解決問題的辦法。

甘心一直做職場菜鳥?掌握這七個習慣,你也可以成為職場高效人士

那麼,身在職場的我們怎麼才能夠做到統合綜效尋找第三種選擇呢?

①接受分歧。與同事遇到分歧時,不應先急著妥協或對抗。因為我們給出的選項或許都不是最佳的那個。要有充分接受分歧和矛盾的存在,因為有分歧才有收穫。

②尊重差異。虛懷若谷的人承認自己有不足之處,而樂於在與人交往之中汲取豐富的知識見解,重視不同的意見,因而增廣見聞,取長補短。

③調動創意。遇到分歧時,用開放、創造的眼光重新審視面前的問題,化阻力為動力。鼓動同事跟你一起發揮創意能力,尋求新的合理解決方案。

④敢於嘗試。必須勇於冒險,肯博採眾議。即使在既不能統合綜效也不能乾脆放棄的情況下,只要用心嘗試和努力,通常都會達成更有效地妥協。

07 、不斷更新

職場中,只有不斷充電才能保持自己一直處於優秀和卓越的狀態。

不斷更新實際就是成長型思維模式,通過努力不斷更新自己。這個原則有助於提升其他六個原則的實施效率。

古人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意思是學習就是活水,不斷更新我們的知識與能力,為我們的成長前進提供新鮮的養分。

又有人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意思是對於知識的學習好比在逆水流中泛舟而行,如果不保持前進的狀態,就會在原來的基礎上向後退。

人生需要不斷地充電。整個社會都在不斷前進,如果你不升級自己,終有一天會被社會淘汰。我們要有危機感和緊迫感,不斷地充實自己,走出超級平衡的舒適區。

甘心一直做職場菜鳥?掌握這七個習慣,你也可以成為職場高效人士

那麼,身在職場的我們該如何保持不斷更新的習慣呢?

①給身體充電

即便在職場中,每天面對著繁瑣的工作任務,承受巨大的壓力,但也不要忘記愛惜自己的身體。養成良好的生物鐘,健康飲食,充足休息以及定期鍛鍊。

②讓精神富足

精神層面是人的本質、核心和對價值體系的堅持,是生活中非常私人而又至關重要的領域。所以,在工作之餘,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例如讀書、旅行、看電影、冥想等。

③讓心智成熟

通常心智發展與學習活動都在正規教育中進行,一旦離開學校,許多人就不再認真學習,不在工作之外求知,向問題也懶得分析思考,徒然把時間浪費在玩手機看電視上。所以,若想心智變得成熟就要多與有思想的人交談,與自己交談,通過寫作、覆盤等方式提升自己。

④活在愛之中

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愛,身在職場的你也不例外。家人之愛、朋友之愛、同事之愛等等,只有學會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才會真正享受愛,利人利己、成就他人同時也成就了自己。


後記:我很喜歡書中那句話:誰也無法說服他人改變,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守著一扇只能從內開啟的改變之門,不論動之以情或曉之以理,我們都不能替別人開門。對於身在職場的你而言,這七個習慣看起來很好理解,沒什麼難度。可事實上絕大多數人並沒有真的讀懂這本書,因為他們忽略了四個字:知行合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