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擡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喜喪場面也很奇葩

最近幾天,一段來自西非加納的黑人抬棺視頻,在互聯網上意外火了。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喜喪場面也很奇葩

在B站廣大網友的歡樂彈幕中,這7個抬棺的黒哥被戲稱為“賤嶽七本槍”,又號稱“王下七武海”,或者“亡下七武海”也行。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喜喪場面也很奇葩

網友們更是發明了“黑哥一笑,生死難料”、“棺材一抬,人間白來”等專門用語。

在B站這段黑人抬棺的原版視頻,4月5日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點擊量還只有幾百萬,如今已經接近2000萬。

無數的網友在上面打出了“專業”的彈幕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喜喪場面也很奇葩

這已經成為一場徹底的網上狂歡。

為什麼這段黑人抬棺的視頻忽然這麼火?

首先是這個視頻確實非常具有娛樂效果,黑人抬棺的舞步非常魔性,背景BGM也非常魔性,但除了這些表面原因,可能還有一些深層次的原因。

比如這段視頻剛好是在清明節期間出現,時間點很巧妙。

另外最近因為疫情,讓很多人可能都在內心深處思考了一番生與死的關係。

死亡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事情,如果死後的葬禮能夠這麼歡樂,大概對死亡的恐懼也會稍微緩解。

當然,這些視頻能夠在國內如此之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喪葬文化中本來就有喜喪這種傳統。

說起來,人生莫過生死二字。

死亡是每個人的歸宿。趙本山當年小品裡說了,不管你生前住多大的房子,死後那個小盒才是你永遠的家啊。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喜喪場面也很奇葩

當年這個小品高秀敏老師還在世呢,說來真是讓人傷感

所以啊,古代皇帝都要修建豪華陵墓,圖的是啥?那才是他永久居留之處啊,完了還整各種陪葬品,秦始皇整出了一支軍隊守候,結果後來大多數都便宜盜墓賊了。

扯遠了。

除了死後的歸宿,咱們中國人對於葬禮也非常重視。

葬禮,作為人生謝幕的最後一場儀式,慎終追遠,本來應該是莊嚴肅穆的場合,以寄託人們對逝者的哀思。

但是,在中國的很多鄉村地區,如果死者是高壽而自然死亡,而且兒女雙全,子孫富貴,在人們的觀念中,只有那些有福氣的人才有這等運氣。所以他的葬禮往往不會特別悲傷,這是所謂的喜喪。

這種喜喪場面,主事者還會帶有某種誇耀心理,向十里八村的鄉親們宣揚自己的祖宗多麼命好,誇耀自己門庭。所以會邀請戲班進行各種表演。

古代鄉村社會主要娛樂方式就是“唱大戲”,鄉村葬禮也會邀請各種戲班表演。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喜喪場面也很奇葩

這種表演傳統延續到後來,就變成了各種“鄉村歌舞團”,表演形式也從之前的唱戲,演變成了各種歌舞表演。

時代在發展,這本來也沒啥。

但是因為某些鄉村的盲目攀比心理,導致這些鄉村草臺班子的表演越來越走味,除了唱歌跳舞,還整出了各種奇葩表演,甚至出現了脫衣豔舞這種誇張場面,這就不能不說實屬奇葩了。

這就已經完全淪為低俗文化了。

某些農村地區出現的這種社會現象,後來引起某些部門注意,還上了新聞。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喜喪場面也很奇葩

不得不說,咱們部分農村地區的文化品位,還有這個審美觀,確實是有點讓人哭笑不得。

那麼,農村地區這種喪禮搞出脫衣舞的情況,到底是怎麼出現的呢?

要說起來,其實農村地區流行脫衣舞表演,也不是一兩天了。

在我小學時候,大概是95年左右。我們鎮上來了一個歌舞團,在一片空地搭起了帳篷,在裡面進行各種表演,當然進去看要買票。這和古代街頭賣藝如出一轍。

大概就是這種樣子。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喜喪場面也很奇葩

白天的表演還比較正常,就是各種翻跟頭啊,雜耍這些,但是到了晚上8、9點之後,就開始搞脫衣舞表演了。觀看的也都是成年人,我們這幫小孩子早就被趕回家睡覺了。

之後很多年,這種草臺班子一直出沒於農村地區。

要說起來,這種土味歌舞團,其實完全上不了檯面,水平相當差勁,說是跳舞,完全就是尬舞;至於唱歌,基本都是五音不全,現在想來,真的是很好笑。

可能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水平太差,所以才搞出了脫衣舞這種噱頭,不然估計真的混不下去。

鄉村地區平常也沒有啥文藝演出,這種歌舞表演門票也很便宜,某種程度上填補了鄉親們娛樂生活空白,所以又有其合理性。

反正呢,中國廣大中西部的農村區域,一直活躍著這種五花雜門的土味歌舞團。

不知道什麼時候,某些地方辦喪事,也把這些草臺班子請來表演助興了。

有的人家辦喪事,為了攀比,有時候一下子請2個土味歌舞團,讓他們同場競技。

這下好了,那真的是怎麼低俗怎麼整,脫衣舞再次登場了。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喜喪場面也很奇葩

想想看,這場面,這可是葬禮啊。前一秒可能還在孝子哭喪呢,下一秒就整起了脫衣舞。要說這些鄉親們真的是一點也不膈應啊。那叫一個切換自如。

那真的是相當魔幻,甚至略帶一點朋克的場景啊。所謂的墳頭蹦迪,也不過如此了。

還有的草臺班子,直接搞出了某些雙人表演。

就是往下三路走,打擦邊球。兩個人一邊做各種動作,一邊脫衣服,不過一般都會保留內衣。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喜喪場面也很奇葩

要知道葬禮可不分時節。很多農村老人去世一般還都是隆冬季節,天氣非常冷。但是這些硬核土味歌舞團,那是真的敬業,天寒地凍,照脫不誤。

當然這些表演一般也都是晚上9點以後,和我小時候看到的馬戲團表演一樣,也是不許小孩子在場。農村地區道德要求比較低,對這種低俗玩意不太在意,但也是有底線的,不能帶壞小朋友。

據瞭解,農村地區葬禮出現脫衣舞的現象,主要是蘇北、山東南部、河南、安徽交界的一些地方,也就是傳統的中原文化區。

為什麼是這些地區呢?

這些區域,剛好也是中國目前還保留磕頭習俗的地區。屬於那種比較看重孝道,傳統觀念保留得比較多的地區。這些農村地區整體觀念還比較保守,也比較看重過世老人的面子,喜歡攀比,有這樣的文化土壤,所以這種農村草臺班子和土味歌舞團的生存空間就稍微大一點。

不過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青壯年都進城務工,農村地區只剩下老人和留守兒童,越來越空巢化。農村地區人越來越少,失去了之前那股熱鬧勁兒,這種喪禮上的奇葩表演也就越來越少了。

估計再過些年,這種現象就會徹底消失吧。就如同凋零的鄉村一樣,成為徹底的曾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