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2019年,我們作為20萬年人類歷史的代表,第一次目睹了黑洞的真容;

嫦娥四號帶著地球文明的期盼與好奇,破天荒地造訪了古人未曾見過的月球背面;

也是在這一年,全球碳排放達到歷史新高,我們一起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炎熱的7月;

塑料製品方便我們生活的同時,微小的塑料碎片也在人跡罕至的北極被發現;

我們用很多話語形容過科技。有人說科技是一把雙刃劍,可以披荊斬棘,也會刺傷自己;有人說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推動人類文明不斷前進。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即將過去,科技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或許可以在下面10個科技事件中獲得啟示。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觸碰太陽系的邊緣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2019年1月1日,NASA的新視野號探測器飛掠了當時被暱稱為“天涯海角”的柯伊伯帶小天體486958 Arrokoth,最近時距離目標僅有3500公里。這是人類歷史上完成的離地球最遠的飛掠探測,到地球的距離約為64億公里。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天涯海角”和冥衛一卡戎的大小色調對比。左為卡戎,右為“天涯海角”及放大圖 | NASA/JHUAPL/SwRI


此次飛掠,讓人類首次看清了太陽系外圍柯伊伯帶中小天體的真實面貌。這些天體保留著太陽系形成之初的原始物質,自形成以來就幾乎沒怎麼發生變化。對Arrokoth的近距離飛掠及後續研究,將幫助人類更好地瞭解太陽系本身的形成歷史。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探訪月球背面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號在月球艾肯特盆地的馮‧卡門環形山成功著陸,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軟著陸。隨後,玉兔二號月球車

從嫦娥四號上駛下,在月球背面留下了第一道車轍。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嫦娥四號著陸器地形地貌相機對玉兔二號巡視器成像丨國家航天局


憑藉嫦娥四號及玉兔二號從月球背面傳回的數據,科研團隊已在《科學》等期刊上發表20多篇論文。這些成果對於揭示著陸區艾特肯盆地的地質演化、月殼早期的演化歷史,以及月球深處物質結構及形成機理,有著重要的科學價值。

目前,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已完成12個月晝的探測任務。玉兔二號在月球背面累計行駛超過345米,打破了月球車在月面上工作最久的紀錄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黑洞,你好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2019年4月10日,科學家在全球六地同步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世界首張黑洞的照片。照片上的這個黑洞,位於室女座A星系的中心,距離地球約5000萬光年,質量達到了太陽的65億倍,屬於通常存在於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EHT拍到的M87中心黑洞照片。黑洞本身並不發光,照片上拍到的形似甜甜圈的形象,其實是這個黑洞在周邊光照環境下形成的“陰影” | EHT


這張照片由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攝”。這並不是一臺望遠鏡,而是由全世界多臺射電望遠鏡聯合起來而組成的“虛擬望遠鏡”,其等效口徑幾乎於地球相當。只有使用如此高精尖的設備,再配合先進的數據處理技術,人類才第一次有機會隱約看清黑洞這類宇宙中最緻密天體的身影。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水熊蟲“登月”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2019年4月11日,來自以色列Space IL的登月飛船“創世紀”(Beresheet)在月球著陸失敗並墜毀。這艘飛船上攜帶了處於脫水狀態的水熊蟲。


將水熊蟲放進飛船的組織“The Arch Mission Foundation”在近期報道中表示,水熊蟲們或許有相當可能性從墜毀事故中倖存下來


俗稱“水熊蟲”的緩步動物(Tardigrades)具有脫水“隱生”的絕技,在這種休眠狀態下它們能夠耐受相當極端的環境。假如人類宇航員再次登上月球並找到了那些水熊蟲,把它們重新放到合適的條件下,它們說不定還有機會再次甦醒。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最熱7月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今年7月,我們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高的氣溫。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的數據,2019年7月是有記錄的140年來最熱的月份

,氣溫比20世紀平均水平高了0.95℃。

與此同時,今年的全球碳排放量也創下歷史新高。最近,國際組織“全球碳計劃”(Global Carbon Project)估計,2019年的全球碳排放量約為431億噸。雖然上漲幅度有所減少,但這仍然是史上最高的排放量。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微塑料汙染頻發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2019年,微塑料頻繁見報——海洋中、落基山脈的雨水中、北極積雪裡,都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


先前的研究還在93%的飲用水樣品中檢測到了微塑料,而人體糞便中檢測出的微塑料甚至多達9種。

微塑料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其主要來源是老化的塑料垃圾。目前關於微塑料的研究尚不充分,沒有確切的證據能表明其對人體和環境會造成何種危害。


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能放鬆警惕:廣泛分佈的微塑料會在將來產生什麼影響,我們還不得而知。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換臉技術的警示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2019年9月,一款換臉App的爆紅把AI換臉技術推上了風口浪尖:用戶只需要上傳一張照片,便可將影視劇中演員的臉換成照片中的臉。


一方面,法律界人士指出,App的用戶協議中存在“霸王條款”,這使得用戶上傳的照片有被濫用甚至販賣的風險


另一方面,這種有趣的技術,有過不光彩的歷史:2017年,名為DeepFake的用戶把好萊塢女星的面部移植到色情視頻女主角的臉上,引起互聯網的震動。


此次換臉App的出現,再次引發了人們對於AI時代如何保障隱私權、肖像權、版權等權利的討論。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美國爆發電子煙相關肺病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2019年8月以來,美國出現了大量與使用電子煙相關的肺部損傷。10月18日,這類肺部損傷被命名為EVALI(e-cigarette or vaping product use-associated lung injury,即“吸食電子煙或者其他電子霧化產品後出現的肺損傷”)。初步確定電子煙中的添加劑

維生素E醋酸酯是導致疾病的元兇。

截止2019年12月10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已經收到2409個EVALI病例報告,大多數患者的年紀在20到30歲之間。這些病例中,已有52例死亡。

針對EVALI的研究還在繼續,保不準還會發現新的致病物質。在這之前,我們該怎麼保護自己呢?拒絕一切形式的電子煙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量子霸權”來了?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2019年10月,谷歌在《自然》(Nature)發佈論文表示,一臺可編程量子計算機超越了最快的經典超級計算機,傳統算法跑在IBM頂級計算機上要1萬年才能解決的問題,量子計算機200秒就搞定了。谷歌表示,這意味著“量子霸權”的實現。

“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也叫量子優越性,指的是量子計算機解決某些問題的速度能遠遠超越經典計算機。實現量子霸權,無疑是量子計算領域的重大里程碑事件。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自然》封面故事:基於可編程超導處理器的量子霸權 | nature.com


不過量子計算機身上也有一些問題:算法太難,製造計算機本身也很難,而且現在的量子計算機沒有糾錯能力。因此,谷歌這個成就確實很了不起,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多少實際用途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埃博拉疫苗獲准上市

盤點2019年人類十大科技事件


2019年11月11日,歐洲藥品管理局(European Medicines Agency)正式批准了一種名為“Ervebo”的埃博拉疫苗,這是埃博拉疫苗首次獲得上市批准


這種疫苗由美國製藥公司默克研發,針對扎伊爾型埃博拉病毒

。在此前的埃博拉疫情中,這種疫苗已經進行了臨床測試和使用,並顯示出高度有效性。獲得歐盟批准將有助於這種疫苗大範圍推廣,讓更多人獲得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