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老子》,如讀詩(第十章)

【原文】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至柔和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慾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循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守靜嗎?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物萬事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最深的德。

【心得】

一連串的問號,直達心靈。讀本文扣問心靈,“營魄”難於“抱一”;不能“專氣”故不能“至柔”,不能“專氣致柔”,故達不到嬰兒的無知無慾狀態。等等。真所謂“玄德”,最深的德,常人很難達到。。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修身是個過程,始終在追求的路上。

本章道家講修身的功夫,即“營魄抱一” “專氣致柔”“ 清除雜念”“無為”等方法,

儒家修身方法為慎獨、正心和誠意。對比理解,相同之處是“守靜”。但就實踐層面來說,儒家的修身更具有操作性。儒家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具體的修身路徑。即修身先正心,正心先誠意 。所謂“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儒家講修身如諄諄教誨,道家說修身在啟發心智。所以,從感受層面來說,讀儒家讓人頻頻點頭,讀道家則讓人似有所悟。

再讀《老子》,如讀詩(第十章)

讀書封皮


再讀《老子》,如讀詩(第十章)

歡迎朋友們識別以上二維碼關注周廣玲的頭條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