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企業撤出中國,對製造業影響有多大?

近期,美國與日本政府都在鼓勵其在中國的企業撤出中國,此前日本準備出資243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58億元),以資助日資企業將其生產撤出中國的政策。美國白宮經濟顧問拉里·庫德洛則表示,“我們為美國企業從中國搬回美國的成本買單”。

美國與日本為什麼要想盡辦法將企業從中國撤回去呢?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是今年全球發生了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不斷蔓延,對其經濟造成了明顯的衝擊,這將會使得失業率不斷上升,甚至可能引發經濟衰退甚至可能進入大蕭條,所以美日國家想讓企業搬回去,這樣就可以暫時解決就業問題;

美日企業撤出中國,對製造業影響有多大?

二是此次疫情發生後,讓他們開始發現了製造業的重要性,比如說民眾需要醫療物資的時候,根本拿不出來,只能依靠靠外援。要口罩生產不出來,要防護服生產不出來,要呼吸機生產不出來,全世界都依賴於中國的商品,所以想讓製造業迴流,以減少這種對中國製造的依賴。

那麼如果這些企業真的撤出了中國,會影響中國的工業生產體系嗎?我覺得會有一定的影響,但影響並不大。

美日來華企業完善了中國的產品結構,也為產業鏈創造了明顯的需求,當他們搬出去之後,部分供應企業需要將商品轉向出口,相對經營壓力會比以前更大。但這並不會改變中國的工業體系完善度。

我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成為工業大國,具有全世界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最完善的產品供應鏈,一個產品需要原材料到零部件,再到生產、製造環節,最後是存儲、物流到最後的流通到消費者。

美日企業撤出中國,對製造業影響有多大?

美國與日本在中國的企業,實際上大多是處於製造環節,日企大多是製造企業,比如豐田、松下等,美企更多的是服務類企業,比如沃爾瑪、肯德基等,他們之所以來中國,一是看中了中國的供應鏈,二是看中了中國的消費潛力,說白了他們是來賺錢的,而不是來幫忙的,無利可圖的企業早就搬走了。

比如說美國的特斯拉為什麼來中國?因為產業鏈更完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這才是關鍵。

美日企業撤出中國,對製造業影響有多大?

那麼就算部分美日企業真的搬走了,其實也不會衝擊我國的工業產業鏈,因為他們並不提供原材料,並不提供零部件,他們只是產業鏈裡的下游環節,這一環節拿掉後,會從需求層面對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造成一定影響,但不會影響產業鏈的全流程運轉。

而在中國的美企與日企,現在也面臨兩難,一方面,本國政府要求他們回去救急,如果不回去,則會得罪政府,可能以後日子不會好過。如果回去,那麼本國並沒有完整的產業鏈支撐,成本將會進一步加大,而且將會失去中國市場。

權衡利弊是商人的理性選擇,無論他們走或留,我們都不能強求,需要做好的只是自己的事情,把產業鏈進一步完善,降低全流程成本,提升效率,走了舊的也會來新的。同時不斷提升國產替代,用優勢企業去缺補薄弱環節,將危轉為機,實現全面超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