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思危、思退、思變

三思而後行:思危、思退、思變

人們常常遇事就說"三思而後行",這裡的"三思"到底是哪三思?許多人卻不瞭解,"三思"是指"思危、思退、思變",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詮釋說:"做官者,在鼎盛的時候,要懂得三思,這三思的道理就是,思危、思退、思變。所謂思危就是知道了危險就能躲開危險;躲到人家都不太注意你的地方叫思退;退了下來就有機會,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兒錯,往後該怎麼做,這就叫思變。"

這古代文官中常常流行的一句話,其中充滿了古代文人為官的"智慧",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對古代中國官場的爾虞我詐,明哲保身的環境的揭露,在這種險惡的環境下古人的這種"智慧"成了安身立命的護身符。

三思而後行:思危、思退、思變

儘管這種"智慧"充滿了功利和自保意識,但是事物也都是多面的,拋開官場這一特定環境,把這種"三思"從正面來看待,推而廣之也是有著一定積極意義的。

從三者的邏輯關係可以看出,思危在前,思退居中,思變在後,只有意識到危險,才能及時考慮退路,有了退路才能進而思考改變不利環境。思危,其來自我們中國古代成語居安思危,在安全的情況下要思考危險的存在,這是一種高瞻遠矚的思維,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下意識到危險的存在,並加以思考尋求退路形成處置預案,也就是"思退",這樣才能在危險真正到來的時候轉危為安,進而"思變",爭取改變不利環境創造有利的條件,為發展開闢道路。

三思而後行:思危、思退、思變

"三思而後行"對於現在無論 生活、職場、事業 方方面面都是值得深深體悟。

打開支付寳首頁搜索“528951893” 立即領紅包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